- 相关推荐
儒家的德治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
内容提要:论文从人本、民本、仁爱、德教、官德、富民和德治的最终目标等七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儒家德治思想的进步性、它在历史上的贡献和它的普适性,着重阐明儒家德治思想是古代政治的最高表现,不能否定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为今天的“以德治国”提供历史的借鉴。
关键词:儒家,德治,政治文明,最高表现。
作者简介:陈德述,男,1937年出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命题,它是孔子在总结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德治思想是当时政治理论上的创新,这种理论经过孟子、荀子以及历代儒家传人的不断努力,其内容十分丰富,成了世界古代政治思想中最系统的、最进步的、最文明的政治思想体系。
一、以人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哲学前提
孔子首创了人本主义的哲学体系,否定了传统的天命神学,把人从天帝、鬼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肯定人“惟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价值判断,把人作为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儒家认为,人惟万物之灵,人是宇宙中最宝贵的存在。《礼记·礼运》篇说:“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所谓“天地之德”者:“天以覆为德,地以载为德,人感‘覆’‘载’而生,是天地之德也。”天以覆盖万物为德,地以载负万物为德,人感应天地之德而生,因而具有天地的覆载之德。所谓“阴阳之交”者:“阴阳则天地也,据其气谓之阴阳,据其形谓之天地,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二气相交乃生。”谓人秉父母之气而生也。所谓“鬼神之会”者:“鬼谓形体,神谓精灵。”即人是形体和灵魂的统一体。所谓“五行之秀气”者:“秀谓秀异,言人感五行秀异之气,故有仁义礼智信,是五行之秀气也。”说明宇宙万物和人都同由五行之气构成,但是,人所不同的是人所秉受的是五行之秀异之气,由此而异于宇宙的其他生物,而具有特殊的灵性。换言之,人是来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具有特殊灵性的社会存在。
儒家认为,人在宇宙中处于中心的、特殊的地位。《礼记·礼运》还说:“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所谓“天地之心”者:“天地高远在上,临下四方,人居其中央,动静应天地。天地有人,如人腹内有心,动静应人也。”即人在宇宙中处于中心地位。所谓“五行之端”:“端犹首也。万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气,明仁义礼智信为五行之首也。”即人与万物的根本区别,有仁义礼智信之道德。“食味”指人食五行(食物由五行之元素构成)之味。“别声”指人能分别五音(宫、商、角、徵、羽)之声。“被色”指秉五行之色而生。味、声、色为五行最显著的特征,人秉受这三种特性而生,所以处于五行之首位。这一点进一步充分说明了人高于宇宙万物,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社会存在。
“天地之性人为贵” 的人本思想,否定殷商以来的神本思想,这是中华民族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很大的飞跃,是很重要的理论上的创新。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神主宰世界命运的传统,确立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开启了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
从以上的思想观点出发,对于国家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以及文化管理的重心不是依靠“天命”和“神灵”而是要依靠人。人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之后,就应该研究人,认识人,要了解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把教育人和改造人作为执政者的重要任务。古人曾有言:“知人则哲”;《老子》也讲过:“知人者智”,说明认识人是一种高超的智慧,也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为了认识人,儒家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人的本性,企图通过认识人的本性来认识人,所以出现了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等等不同的人性论,其目的在于认识人,从而能更好地对人进行管理、控制与统治。不断地探索人的本性,是重视人的表现;对人的管理与统治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上,也是政治文明的表现。
二、民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人本”是对“神本”而言的,“民本”是对“官本”而言的。儒家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民本的思想。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尚书·五子之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社会真理;周武王借上天的口来阐明他的民本思想:“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周公说:“人无于水监,当以民监”,不但要把人民作为检验政绩的镜子,还要了解和关心民众的疾苦,“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依”,百姓内心和痛苦)”;“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於庶民。” 孟子的“仁政”理论也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还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孟子强调得民心的重要性,他说:“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矣。” 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儒家还强调:“国以民为,社稷为民而立” 。汉代著名思想家贾谊说:“闻之於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p>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儒家政治思想最核心的价值。这一思想认定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在历史上凡是重视以民为本的统治者,他都获得了好的政绩,社会就会相对的平衡,社会矛盾就不那么尖锐,相反则会引起社会极大的动荡。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p>
三、“仁爱”是儒家德治的出发点 x_9]N?:zM&=K~Dq)bKM:% @e;)nz|\www.66wen.comc;6 (pG\ BrQAAj$0[d$L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仁”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人与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相爱”,而不是“相贼”“相害”;人与人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利害冲突的关系,儒家的德治思想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仁者,爱人。” “恻隐之心”即是同情心、怜爱心。孟子强调“仁”的内涵是“爱人”。孟子还把仁爱之心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在《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中的“明德”和“至善”,讲的是使人的天赋的善良的美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讲的是“善”,它讲的是“仁爱”。 论文儒家的德治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在《中庸》中不但用“诚”来代替“仁爱”、“善良”,还把“诚”这个范畴提高到了宇宙本体的高度。它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的。仁即善。
《周易》的乾坤之德亦是至善之德。“乾,元、亨、利、贞”。元,善也。亨,美也。利,利物也。贞,正也。天有善、美、利物、贞正之德。《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谓大哉天德之善,万物赖之而始生。坤卦的《彖辞》也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谓至哉地德之善,万物赖之以生长。天地之德是至仁至善的,天无私而覆,地无私而载。乾卦《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合也;贞者,事之干也”。即“元善”为“元、亨、利、贞”四德之首或统帅。“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君子实践了仁德,就能足以成为君长、成为管理者;“嘉会足以合礼”,君子有亨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君子利人(利物指利人)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有坚持正道之德足以办好事情。如果君子能实行“仁、礼、义、正”这四德,就合于天道了。坤卦的《彖辞》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地之德施及于万物而没有边际。《象辞》还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必有好报。仁爱和善良也是《周易》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
“博爱之谓仁” ,唐代韩愈如是说。儒家把“仁民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朋友)也” 的“博爱”思想施之于政,则就主张“道(導)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这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治理国家的路线是完全不相同的。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要领是“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 “礼者,敬也。”把仁爱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人本特征和人文精神的突出表现。对民众的统治方法是柔性的,先要教育而后罚之,提倡宽猛相济,反对以暴虐的手段对待民众的暴政或苛政,这是古代是最为文明的治理国家的手段。
四、道德教育是儒家德治的核心
儒家十分重视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完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来担当爱人济世的使命,所以把德行一科,放在政治、语言、文学等科之首,但是在智育方面也没有轻视放松的倾向。” 儒家强调,建设国家,治理人民,要以“教学为先”,而教育应该把道德的教育放在首位,人的素质最核心的是人的道德素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的关键。对人的教育首先应该教育人怎样做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才能有益于社会,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此他的教育内容的核心也是“仁”,要把人培养成为有仁德的人,成为志士仁人。所以,孔子强调对人要用道德加以教化,要导之以德,使其学会怎样做人,进而成为“仁人”。学会怎样做人,是培养人,改造人和自我修养的根本问题。儒家强调首先要“己立”、“己达”、“成己”,要“明德”,要“止于至善”。这是“修身”“明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结一个人自我价值肯定。只有“己立”才能“立人”,只有“己达”才能达人,只有“成己”才能“成物”。所以,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把“德行、语言、政事、文学”这四科中的“德行”一科,放在教育的首位,当然也不忽视文化知识的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即孔子用历代文献,社会生活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文”是文化知识,“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围。孔子的德教强调“据於德,依於仁” ,要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和仁爱之心,使人具有孝悌、忠恕、诚信、刚毅、勇敢、自强、进取、勤劳、节俭、谦逊等品德。
【儒家的德治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相关文章:
儒家经典的句子01-07
初中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学习要点07-15
人生的最高处05-17
儒家思想的语录30句06-30
儒家思想的语录35条10-24
儒家思想的语录29句10-27
儒家思想的语录29条08-21
最高奖赏作文08-21
高考作文素材:和谐社会、以德治民07-05
古代的语录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