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行政管理论文>马哲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牵引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战略对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牵引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战略对策

时间:2022-08-11 00:52:55 马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理论牵引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战略对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牵引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战略对策
  
  刘国辉
  
  (大连艺术学院思政部,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本文主要以解答高校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为牵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信仰教育这一话题,提出几点参考性对策,以期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信仰;对策
  
  政治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保证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性,是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本文针对目前我同大学生政治信仰实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基点山发,认为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信仰教育应从如下六个方面着力。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建设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呈一定的弱化状态和趋势,这一点在许多研究资料中有所显示。这种局面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即当代大学生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以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有直接的关系。科学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建立在人们“知”的基础之上。人们“知”之越全面、越深刻、越肯定,其信念信仰的确立就越真实、越坚定,反之亦然。因此,在我国高校政治信仰教育中, (论文范文 www.fwsir.com) 必须首先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建设。
  
  一方面,要使内容含量更加丰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大学生全面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第二,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鉴别能力,使之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第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奋斗之中。第四,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出发,从制度层面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认识我们的国家,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真正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先进性及其对自身权利的意义。
  
  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具有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实践运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致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产生诸多片面的认识。而当代大学生能否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有一个正确的政治信仰,关键在于向大学生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世界是否有机的契合,能否以令人信服的理论力量解释、指导现实。为此,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使用过程中,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现实,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在抽象的理论教育中辅以丰富的现实案例加以诠释,这一过程中,不但不能回避大学生对各种现实问题的疑虑,并且还要能够作出正面的客观的适当的回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政治认同。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统方法是灌输法。灌输法主要是教育者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各种规范,经过周密的计划、组织和安排,向受教育者单向灌输社会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做出了大量的投入,设置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宣传机构,通过专门的人员,划出专门的教育时间,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注重对青少年的正面教育。实践证明,这种灌输法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也起到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和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这种灌输法的单一性和缺乏灵活性的缺陷,便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由于灌输模式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要求,所以当教育内容与形式严重地脱离了现实和学生具体情况时,这种灌输法往往就会因为理论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错位、个人认识与行为之间的脱节而失去效果,进而必然会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失去信任。为此,面对国内国际的诸多现实,以及新时期我国大学生思想实际,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有效完成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历史任务。
  
  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方面,重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具体说来,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破传统的“灌输法”单一教学模式,注重如下几个环节的加强:一是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以“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二是多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实现“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三是多加强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多与学生平等讨论问题,多在课下与学生谈心,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会转化为学习动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配合教师,把课上好。当然,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非完全否定理论灌输。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即教师在进行必要的“灌输”过程中,要通过必要的讲授、辅导、督促、检查指导,以多样化形式,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快乐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自我教育。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课堂才是充满亲和力、真正精彩的课堂。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外,其它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如党团组织、辅导员等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中,也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感受,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直接联系,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育效果最大化,使正确的政治信仰在大学生思想中有效确立。
  
  三、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与实际结合,就很难学懂弄通,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信仰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大学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逐步确立起坚定的政治信仰。为此,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政治信仰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把信仰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解决学生个人发展的最切身最实际的问题。大学生对个人理想的认识重心偏向低层次,重生活理想、职业理想而轻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且在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中带有较严重的实用主义色彩。因此在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时,既要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又要充满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将共同信仰与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目标结合起来,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际中,一方面要本着“知行统一,知行转化”的指导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要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体验式教学。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课外理论学习、研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事实胜于雄辩,现实的一切,会更好地补充理论,理想教育只有与现实相结合,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可以使大学生在广泛的社会现实中,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工农,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培养能力,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使政治信仰教育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加深对科学的政治信仰重要性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加强情感层次。通过红色资源的利用,升华学生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范例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单位等的实地考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正义性、必然性和艰巨性,从情感上体验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坚定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通过亲眼目睹祖国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爱,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动力,促使他们高扬共产主义的理想之帆,积极投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实践中,自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将单一的课堂知识教育转变为提高理性认识与升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以情感人”,使共同信仰教育真正“人心”。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由朴素的感情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坚定两个信念:一是在中国没有任何其他政治力量能够代替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其科学的政治信仰,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崇高性。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是通过一定有组织的教育队伍来实现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智能、心理和行为。因此,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正确的政治信仰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在数量上,要有一支足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队伍规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要按标准编制配齐,要明确工作职责;同时还要有一支兼职队伍的存在,如聘用一些社会名流、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做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兼职工作人员。实践证明,对于兼职工作者的有效利用,往往会因为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而能够取得更加明显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在质量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这支队伍的形象,也关系到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的要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本身必须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讲马列就要信马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并把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做好其工作的最基本前提。二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应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应当以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心、责任感和高度的工作热情面对大学生群体,对丁作极端负责,踏实肯干,不怕辛苦;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视为己任,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水平。三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作为塑造和净化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应当具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境界,在实际工作中能严于律己、一身正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影响学生。四是学养丰厚、学识渊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驾驭它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扎实的、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宽泛的学术视野,同时具备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分析研究能力、调查观察能力、决策计划能力、宣传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运用新科研的能力。
  
  五、创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大环境
  
  国际国内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矛盾与问题,对大学生树立科学政治信仰必然会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标榜的优胜劣汰、自由竞争等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义利观。人们在失去了原有的僵化集体观后便不知所措,没有了曾经的精神支柱,便会自然而然的出现信仰的缺失。同时,大学校园中所呈现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现象中,不乏一些没落、腐朽的意识和价值标准,这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具有一定的疏离性和否定性作用。为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牵引,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主旋律,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为当代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政治氛围,也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的重要方面。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党的自身建设上要抓好“共产主义理想”这个主题,大学生周围的党员教师和领导干部要给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要以党性原则和党章的要求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事业在先,无私奉献,勇于同一切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纯洁性。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用严肃的党纪政纪约束各级干部,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为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公民道德建设,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氛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社会是一个真正需要理想的社会。要贯彻“以德治国”战略方针,进行社会的综合治理,消除和缓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建立高效清廉的政治体制,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法制,克服社会弊端,实现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改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调动和利用家庭教育的作用。将家庭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有文化氛围的、有思想气息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大学生时刻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为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利用网络资源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交流
  
  在现代社会里,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丁具的发展和普及,大大提高了政治信息的传播速度。根据西方学者研究,大众传媒在强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认同感、推动社会和政治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在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大众传媒,借以向社会成员灌输对国家象征的认同意识,这些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等方式吸引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特定政治问题的了解程度和关心程度。同时,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时,也在向大学生传播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网络与各种传播媒介的便捷性与跨国界性,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双重性,使得还处在政治观尚未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产生甄别意识形态的斗争。因此,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牵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信仰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有效资源,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交流,强化科学信仰。
  
  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网络管理,防止消极作用的发挥。 (论文范文 www.fwsir.com) 要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制定有关制度,切实加强校内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尤其是校园网BBS的管理,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通过网络侵蚀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在广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努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网站。马克思主义网站必须主题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高校师生要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平等、自由、开放、及时等特点,搭建起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和理论交流的平台,使马克思理论和政治信仰教育更有针对性。在运用网络过程中要注意网页设计必须考虑青年大学生特点,要新颖美观、生动活泼、个性鲜明。要充分利用电子期刊、网络论坛、网上讲座、网络聊天、热线服务等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途径,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弘扬主旋律,抵制种种不良思潮的侵袭,传播权威而又生动的与时俱进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思想,并不断加固公众的认同感。
  
  

【马克思主义理论牵引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战略对策】相关文章: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04-22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的思路及对策研究08-12

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08-17

儿童多动症与好动的教育对策08-17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现状及对策08-21

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08-17

水阳镇水运造船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调研报告08-12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08-17

就业导向下大学生实践教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8-20

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