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马克思自然观再审视
马克思自然观再审视
余满晖,方小文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1;新开镇中心学校,湖南岳阳 414118)
摘要:在前唯物主义时期,马克思的自然观是黑格尔理念论自然观。随着马克思转向走进唯物主义,他在自然观上也跃迁到了人化自然观。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自然的自我意识并不一定就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自然观,而当下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本质上也是人自身的危机。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黑格尔主义;理念论;人化自然观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理论框架中诸多论者探讨马克思的自然观时都疏离了历史,认为马克思天生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马克思关于自然的自我意识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自然观。这就使人们非常有必要以真切的态度“回到马克思”,展现马克思自然观的本真意义,从而使之能在当下人类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的“艰难时刻”凸显自己的当代价值。
一、前唯物主义时期马克思的自然观
1837年4月,马克思因病来到施特拉劳休养。在休养期间,马克思结识了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组建的“博士俱乐部”。在俱乐部成员的影响下,马克思“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这使他“钻到大海里一次”,走进了黑格尔主义,由此在严格的意义上开始了自己思想发展的真正历程。
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理念论哲学,它把理念作为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本质是理念,因而这些事物都不过是理念的外部表现。同时,理念由于自身的矛盾性,为此它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辩证运动。当马克思转向黑格尔主义以后,他坚定地站在黑格尔理念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在自然观方面,马克思提出“占主导地位的不是物质,而是形式”。在宏观世界,“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所以,感官是具体自然中的唯一标准,正如抽象的理性是原子世界中的唯一标准一样”。其实,与宏观世界一样,微观世界中的“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是“客观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在这里,“自我意识”并不是指人的自我意识,而是特指“感性的自然”或原子等的概念或理念。另外,马克思在此提及的所谓“客观化了的、经验的”“自我意识”,也并不是肯定“自我意识”是一种客观化的、经验的存在,而是说原子等自然物只不过是“自我意识”或概念的外化,只不过是无限的绝对精神在其发展中的一个环节。这样,在马克思的视阈中,随着绝对精神的运动,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像自然界对这种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界对抽象思维说来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然而是作为外化的抽象思维来理解”。所以,当年轻的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把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时”,实际上释放出去的只是这个抽象的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思想物”,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而对现实的历史中的人来说他们不能画饼充饥,与幽灵作战,因而处于黑格尔主义发展阶段的马克思这种“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关于它的一切表面上尽管“喧嚣吵嚷”,然而其“真正业绩和关于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却存在着“令人啼笑皆非的显著差异”。
二、唯物主义时期马克思的自然观
1843年3月,马克思写信给卢格时专门提到了费尔巴哈,说:“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虽然表明此时马克思具有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思想,但是也毫无疑问表示马克思已经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与和恩格斯“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在“费尔巴哈派”阶段,马克思不仅专门著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来与黑格尔决裂,而且在对费尔巴哈的崇拜、迷信中也不断地超越费尔巴哈,特别是关于自然观,大约1844年5月底,他就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陛,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同时,由于“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人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因此“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重新阅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原来积聚的新世界观因素迅速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的自觉世界观,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诞生了。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写下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意味着在“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视阈中,现实的感性世界仅仅只是自然感性,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始终如一的东西。马克思既然断定这一点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也就表明他并不认为现实世界是先在的、既成的,只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存在。
同样是在《提纲》中,马克思也提到了唯心主义。他说:“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的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马克思肯定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在通常的理解中,“能动”一词常用于指意识所具有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作用。然而,如果在这样的意义上来理解“能动的方面”,就会把马克思此处所说的“能动的方面”归之于意识的方面,好像马克思肯定的是唯心主义发展了意识的能动的方面。其实,马克思是在批评了费尔巴哈等只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现实”之后接着肯定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因此,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也是从对“现实”的理解方式上的批判。这样,马克思所说的“能动的方面”就决不是指意识方面,而是指对象方面。“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仅仅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对象,因而他们视野中的现实世界不是主体的活动创造的,所以是非能动的;与之不同,唯心主义把现实世界理解为是主体的活动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是能动的。这说明马克思此处所说的“能动的方面”是指主体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方面。为此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是指他们赞成现实世界是由主体的活动创造出来的。正是在这一方面,唯心主义得到了马克思的肯定。这证明马克思也认为现实世界是主体能动的活动生成的。第二,马克思在肯定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的同时,也批判了他们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这一点黑格尔作了最好的诠释。他提出:“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可见,在他看来,一方面自然界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另一方面,创造自然界的是精神。因为精神总是人的精神,所以黑格尔说精神创造了自然界就是说人自己的精神活动创造了自然界。因此,黑格尔等唯心主义者虽然认识到了“现实”是由主体能动性的活动创造的,但他们却认为主体这种生成“现实”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因而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创造感性世界的“能动的方面”既然不是精神活动,那它到底是什么呢?由于马克思在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后马上指出:“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创造现实世界的是人能动的实践活动。
由此可知,在新唯物主义阶段,马克思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人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化的自然界。
综上所述,从黑格尔主义跃迁到唯物主义以后,马克思虽然在整个世界观上仍处于激荡、质变的过程中,但是在自然观方面却已经跨越走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一以贯之的“人化自然”的观点与马克思在新唯物主义阶段的其他思想一起,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的“在场”。
三、探讨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当今时代,探讨马克思的自然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大价值。在理论方面,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追问,人们会注意到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并不是生下来就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的,也不是在其后来思想发展进程的任何时期都具有这种规定性的,他只是在自己思想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才获得人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因此,不能把马克思的所有著作都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不能把马克思的所有思想都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在实践方面,当今时代,地球生态环境——人类生存家园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物种灭绝、洪水泛滥、旱灾频发等压倒一切的、划时代的危机。虽说包括从广义的环境伦理学到生态智慧,从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到温和的“新生态宗教”,从环境保护主义到红——绿或绿——红运动,从浅层生态学到深层生态学,从现代哲学到后现代哲学,再到第三种“形而上学”——“万物有灵论”,都对之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行动拯救,然而,从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的思想中追寻思想资源与“火花”,却也使马克思有关人化自然的论述,在指导对全球性生态危机这个问题的科学解答中显现出当代性的力量。它向我们表明当下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自身的危机,是人自己在反对自己。因为根据马克思在唯物主义时期的观点,人现实生活的自然是一个人化的自然,是一个人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生成的感性世界。这样当下人的生活世界发生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生态灾难毋庸置疑从根源上来看都是人自身的实践活动造成的,因而本质上是人自身的危机,是人自己在反对自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l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马克思自然观再审视】相关文章:
审视自我作文10-29
审视自己作文02-25
重新审视阅读活动08-17
多媒体教学的审视08-17
对新课标几种误读的审视08-15
关于审视自己的作文04-25
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审视08-17
教育的现代性审视08-17
用实践的观点解释自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主义自然观刍议08-18
审视教育政策选择的新视野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