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校长在新任处级干部培训班上宣传发言
文章标题:校长在新任处级干部培训班上宣传发言
诸位:
很高兴与诸位见面。借此机会,我想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谈一些看法,与诸位共勉。
大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大学的荣誉是由全校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共同创造的。我校的各级党政管理人员承担了学校最为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中层管理干部,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推动者、支持者和执行者,是我校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可以说,我们的管理干部队伍,尤其是中层管理干部队伍,是国内高校管理干部中最优秀的一部分,诸位能够成为这样一支优秀队伍中的一员,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
走上了中层干部的岗位,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大家“当官”了,在这个时候,我想大家就有必要明确一下,什么叫做“当官”。大家都知道先生的那句名言,就是“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我想,在大学里“当官”,应该有这么一个基本的认知:“当官”,是要“做事”,是要“做大事”。我希望大家在当了这个“官”以后,能够再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人生目标。现在,学校里面的中层管理干部越来越年轻了,三十几岁就升了副处甚至正处的干部大有人在,我想,如果我们的这些年轻干部们只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做更大的“官”,如果副处们只想着做正处,而正处们也都只想着何时成为副厅,那么我想大家在“仕途”上大概就只能不断地感到“生不逢时”,“此恨绵绵无绝期”了。道理很简单,职位永远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这就像是一个金字塔,越往上,可能性必定会越来越小的。就以我们学校为例,我请组织部和人事处统计了一下,学校实职岗位的校级领导有15人,处级干部214人,科级干部303人,很明显,数字之间的比例差距甚大,不可能所有的科级干部都会晋升到处级,处级干部更不可能都晋升到校级,如果我们的干部们都以升官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那么失望的必定是大多数。我经常说,做行政工作,付出与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成正比的,其中有机遇,还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是否可以晋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追求晋升,就难免会做出一些“动作变形”的事情,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也有可能自暴自弃,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又还有多少意义可言呢?当然,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不把官阶的晋升作为人生的目标,作为一个行政人员还有什么“奔头”呢?我想,晋升固然是“奔头”之一,但行政人员的“奔头”是绝不仅仅在于“升官”的。大家现在成为了处级领导干部,其最大意义,就在于大家已经得到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在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抱负,在“做事”和“做大事”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工作中出现的难题,享受这个工作过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所以我说,从事行政工作,“当官”、“升官”决不是目的,从事行政工作的过程,就是享受在工作过程中不断闪现的自我实现的瞬间的一个过程。我想,现在大家最关键的,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说到“做事”,大学的行政部门是不同于政府机构的,政府是科层体制,明确要求下级必须对上级负责,这种体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它可以保证政令的畅通,但同时也往往会导致另一个后果,就是会产生对权力的敬畏,惟上级之命是从,导致人们对官位的级别特别看重,而责任又往往被忽视。我想,在大学的行政体制中,当然也可以借鉴政府科层体制,因为政令的畅通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大学的行政人员与政府机构的公务员是不一样的,大学的行政人员,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权力的敬畏者,而更应该是一个学术的敬畏者和知识的敬畏者。大学的行政人员,应该牢记自己最重要的责任是为师生服务,要给他们以方便,要为他们排忧解难。我们是不是可以定一个原则,叫做“不拒绝原则”,就是在遇到师生们提出要求的时候,只要是没有明确规定禁止的,我们的行政人员就不要立即拒绝。尤其是处级领导干部,当面对师生们提出的要求时,是不是应该首先不考虑“能不能”办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这些要求“该不该”为他们去解决,“能不能”,就是要按规矩办,“该不该”,就是要动脑筋看在规矩之中甚至规矩之外还有没有办成的余地,有了这个“不拒绝原则”,我们做起事情可能就会更加“人性化”一些了。比如,我们学校的人事处,过去曾经被老师们称为最怕进的部门之一,而现在,我已经听到了这样的评价:“到了人事处就像回到了家的感觉一样”。所以,希望大家牢记,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我们的师生轻言“不行”或者“不能”,在可做可不做的情况下,只要不违反党纪国法、不违反校规校纪,就应该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帮助他们。
上面所说的,是我希望的作为一名处级干部的最基本的意识,在这个前提下,我觉得,我们的处级干部们在工作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慎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学校里有一些事情是必须通过集体讨论才能通过的,个人无权做出决定。比如我们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破格录取,一
定是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后作出的决定。请大家注意,特别是遇到操作周期较长、涉及范围较大、连带问题较多的事情,尤其要通过集体讨论,并请示分管的校领导以后才能作出决定。
二是要善于协调工作,勇于承担责任。一方面要求处级干部慎用权力,另一方面又要求善于协调,勇于承担责任,这个要求可能高了些,这其中的尺度,希望大家认真把握。在任何组织体系中,部门的设置永远都有边界,都是有一定职权范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怎样分工,怎样划清边界,也还总会遇到一些边缘性问题的归属是可能模糊的,好像你也可以管,我也可以管,但实际的结果往往就是大家都不管。我想,这个时候,我们的处长们就应该有一种“全局观”,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本部门之内,而是要作为学校全局中的一员,站在大学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要善于协调工作,勇于承担责任。举一个例子,不久前,医管处和研究生院的相关负责同志向我反映学校医科临床专业的研究生面临职业医师注册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医院、医管处以及研究生院等若干部门,情况比较复杂,为此我还专门请教了教育部高教司的负责人,都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心有不甘,请医管处和研究生院学位办的负责同志尽其所能咨询其他兄弟高校的做法,很快,他们回复我说,上海某些兄弟高校对类似事件的处理做法是可以借鉴的,这件事还是有办法做好的。一个问题看似超出了有关部门的职权范围,但是通过变通、通过想办法是可以促成问题的解决的。所以我想,衡量一个处长是否合格,不是要看他是否具备履行规章制度的能力,履行规章制度的工作应该交给科长甚至科员们来完成,对处长们的要求,关键是看他们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否变通、能否想办法协调各种资源去解决新问题,去解开那些看似“无解”的问题。
学校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发生这些问题,我们的处长们往往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比如,现在学校保卫处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处长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理,事后,我会接到处长的电话,报告事情的处理结果。我记得保卫处长曾对我说,“我能做的事情,我就做了,这样可以少个人担心。”这很好。我想,处长们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让学校领导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当然,处长们的任务就更重了,而且还要有承担责任的准备。同样地,我们的学生管理部门,例如学生处的几任处长、研究生院管理处的处长们等等,也都是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同志,我还记得研究生管理处处长在处理最近一次比较棘手的事件时说的一句话,她说:“校长,有我在就可以了”。我当时真的是非常感动。我想,大学正是依靠这么一批出色同志的辛勤工作才能正常运作,我真心地向他们表示钦佩,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我认为,面对突发性问题,不是推卸责任,而是通过采取适当方法、妥善处理,尽可能的减少给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体现了处长们的水平,体现了他们出色的协调能力和工作能力。我曾经说过,“成功者想办法、失败者找理由”,他们就是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典型,希望大家都去做“想办法”的成功者。
三是希望大家要享受工作的过程,而不是享受开会的过程。首先,大家要明白,无论是座谈会还是协调会,目的都是要做成事情、解决问题,决不是为了开会而开会,会议不是目的,而是布置工作、解决问题的手段。其次,大家也要记住,在召集会议之前,组织者应该对会议内容心中有数,不能把解决问题的会议开成“神仙会”。对于开会,我自己有个原则,对与经费相关的和与家属区生活相关的问题尽量不在校长办公会上讨论,因为类似这样的问题比较复杂,众口难调,短时间内往往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例如要在校内建垃圾站,大家一定都会觉得这个地方不能离自己太近,当然也不能太远,无论选在哪里总会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所以,这样的问题,应该由职能部门去协调,通过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就可以确定了,开会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即使是座谈会,也是要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才开,什么时候是小范围的会议,什么时候是大范围的会议,组织者要对会议的设计十分清楚。总之,千万不要把开会当成一种嗜好,我说过,会议的组织者如果不能控制会议时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那是执政能力不强的表现。
四是希望我们的处级干部们在工作中要“多汇报,少请示”。我始终认为,如果遇到问题,在一线工作的干部应该要比分管的领导更清楚形势的发展,更具有发言权。所谓“汇报”,就是处长们在与分管领导讨论之前,对所讨论的问题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解决办法,他们在汇报的时候,是给出一道“选择题”,而不是事事“请示”,问上级应该怎么办,让他们做“填空题”。我想,假如学校的中层管理干部都有了这种意识,在工作中更加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那就会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是希望我们的处级干部们要在空闲的时候多读一些书,多看一些报。我认为,虽然现在的职务存在上下级的级别,但是上下级之间的差别很多时候并不在于水平的高低,而在于信息量获得的区别。比如我去教育部开了会,回来传达,我掌握的信息无论如何都比没有去开会的人要多,理解也会更深刻。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干部们要学会获取信息、并且要善于分析,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获取信息的途经是很多的,除了要学习诸如国家、广东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等这样的文件之外,一个重要的途经就是要习惯于读书、看报。当然,我是反对在工作时间看报的,看到有的人上班的时候看报纸,心里总是会有些不舒服的。我的意思是希望大家能够形成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习惯,我想“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大家一定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各位要学会从书报中学习、向别人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记得去年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联系我,说他收到了我们学校八十周年校庆期间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好,说可否再送一些类似的书籍给他。我请几位教授收集了一批共五十多本,包括我自己的一些书,让校办的同志直接送给了李书记。还有广州市委林元和副书记,曾经有与他见过面的美国大学教授对我说,他是一个懂得科学、可以与之讨论科学问题的市长(林元和同志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再比如当时的东莞市委书记、现在的副省长佟星同志、珠海市委书记邓维龙同志等等,我在和这些地方政府高级官员的交往中,常常会感到他们视野开阔,知识广博,思考问题很深刻。我想,这决不仅仅是通过一般的学习、传达文件就能达到的层次,也不是临时补一下课就可以的,特别是他们往往能够在问题的表面现象后面一下子将本质的东西拎出来,这种一针见血的功夫绝对不是天生的,一定是通过平时不断学习、慢慢积累才能达到的。对此,本人也深有感触。
《论语•子张》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大家可能对后半句比较熟悉,知道前半句的可能就不多了。对其中的“优”字,一般的理解是“优秀”的意思。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如果书读得好就可以去做官了。但是按照朱熹的解释,“优”,是“有余力”的意思。我觉得朱夫子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他说:“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意思是说,“仕”与“学”虽有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仕而学”,“官”可以当得更好,“学而仕”,则可以通过当官检验其学识。我觉得“仕而优则学”这句话最简切的意思,就是说做官而精力有余,就应该去读读书,做做学问,因此,我觉得“仕而优则学”这句话的境界特别适合在座诸位的情况。大家今天到了这样的位置,读书已经没有功利目的了,作为学校的中层管理干部,希望大家能够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候“非功利”地读读书,去体会一下读书过程中那种愉悦的心情。
鼓励大家读书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而且大家现在还在大学里工作,因此就要立志做一个读书人。我对我的秘书就有一个要求:他不一定是一个学者,但他起码应该是一个“读书人”,是读书人,对老师,对学生,对学术,他就会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就不会做出一些诸如对着老师、学生打官腔的举动来。我想再说个例子,我与欧广源同志有几次工作接触,深深感受到他作为分管农业的省委副书记,确实是对农业十分熟悉、对农民充满感情,是真心实意地替农民说话,为农民办事。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对师生充满感情,也就不会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就更谈不上为师生服务了。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做一个读书人,这样才会对师生们有一种“理解的同情”,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今天在座的大部分是新任的副处级干部,所以,接下来我想再专门对诸位新上任的副处级干部们说几句。
民间有句话,叫做“吃饭要吃素,当官要当副”,意思是说副职在一个部门中,上面有正职承担责任,下面有人跑腿、做具体工作,应该是一个悠闲的职位。但事实上,你们可以看看学校的领导,我的体会是,作为校长,我的感觉是“越来越不忙了”,因为学校中大部分事务性工作已经由分管的副校长们完成了,而我则是越来越多地做一些关于学校发展的增量,做一些“加法”,所以,我要感谢副校长们努力而出色的工作。同样,学校里大部分部处的副职也都是既出谋划策、又亲力亲为的干将,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努力工作,我们的学校才得以正常的运作。在讨论这篇讲稿的时候,我和校办的同事回忆,我经常会直接咨询和布置工作的副职有哪几位,他们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人事处和财务处。的确,由于更多的关心人事工作和分管财务工作,我会经常就不同问题咨询两个部门的副处长,反而是与处长见面的机会比较少。此外,我也会经常直接向科技处、医科处和教务处等部门的一些副处长请教问题和布置工作,也都能够从他们那里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我想,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副职非常熟悉所承担的工作,工作也很努力,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处的处长们的工作是得力的和成功的,因为他们很好地发挥了副职的作用。
但是,我也知道,在个别的处室,是规定副职不能越级向校领导汇报工作的,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部门领导之间应该加强沟通,相互信任,一种良好的校内工作氛围的关键就在于言路的畅通,否则是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我想,一个合格的部门正职应该用好自己的副职,要尽可能地让副职独当一面,去处理本部门日常事务性工作,而正职则应该从全局的高度更多地去考虑日常工作以外的增量,思考处理一些边缘性的工作,以及应对突发性的情况,我想,这与校长与副校长的关系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我还要提醒大家,要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要有随时可能被后来者超越的心理准备,“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自然规律。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为优秀人才最向往的地方之一,从我们每年招收管理人员百里挑一的激烈程度就可见一斑,新进人员的素质一茬比一茬高,能力和素质也越来越强,他们会有很强的后劲,大家作为“前浪”,一定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总而言之,我是希望大家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人说,所谓“大师”就是“有匠心、无匠气”之人,意思是说大师的水平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真才实学体现出来的,而绝不会在生活中流露出一点自以为是的傲气。我想,“做官”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这个说法,“好官”就是“有官心、无官气”的人,所谓“有官心”,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个东西”(或者说“要把自己当作一回事”),要有责任感,而“无官气”,则是要懂得,作为大学的行政人员,说到底是为师生们服务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一个“官”,“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行政人员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是不一样的,学者有点脾气并不奇怪,人们可以忍受他们身上一些突出的个性。但是行政人员在工作中是不能容许有太大的脾气,太强的“个性”的。目前,学校对管理人员的招聘,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机制,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创新的路子,在这个机制下,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考核的关键在于他们的综合素质,要看他们是否能够融洽地与人相处,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要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这是对任何行政工作人员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当然,在工作中没有“个性”并不等于没有原则和底线,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这条原则和底线是深藏在心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君子”应具有“外圆内方”的人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既要有较高的情商来处理人际关系,又要在内心中有一个心灵的家园和基本的处事原则,这个“外圆内方”,应该成为我们大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最后我还是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这样一点:在大学里,教学与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说大学的职能部门手里还有一点权力的话,那也只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为师生服务的权力,还望诸位善用之。
谢谢大家。
《校长在新任处级干部培训班上宣传发言》来源于范文先生网,欢迎阅读校长在新任处级干部培训班上宣传发言。
【校长在新任处级干部培训班上宣传发言】相关文章:
在处级干部培训班上的动员讲话08-15
在新任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08-16
在新任区管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08-15
新任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通用6篇)10-11
处级干部培训心得范文(精选5篇)10-14
处级干部培训心得体会08-09
最新处级干部培训心得(通用6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