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演讲稿>领导讲话>经济工作>全市工作总结

全市工作总结

时间:2023-05-19 15:14:06 经济工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市工作总结(通用11篇)

  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相信你有很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工作总结怎么能落下!大家知道工作总结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全市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市工作总结(通用11篇)

  全市工作总结 篇1

  20xx年1-12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89.5亿元,增长13,创近10年来最高增幅;完成财政总收入25.33亿元,增长22.7,创近9年来最高增幅,全省排第7位,其中地方收入15.46亿元,增长17.5,创近7年来最高增幅,全省排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8亿元,增长30.8,创近9年来最高增幅,全省排第7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增长4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亿元,增长12.1,全省排第10位;招商引资项目816个,协议引进国内资金172亿元,其中实际进资133亿元,增长42.8;实际利用外资12933万美元,增长54.1,全省排第1位;外贸出口5969.9万美元,增长79.4,全省排第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2元,增加6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5元,增加475元,创近8年来最高增幅。

  一、主要特点

  1、生产总值增幅再创市新高,三次产业增长有快有慢。按可比价格计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从产业构成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8.5、111.5、89.5亿元,比重由上年的30.2:37.8:32.0调整为30.6:38.5:30.9。从四个季度增加值增幅来看,一产分别为4.4、4.9、4.8、6.9,总体呈上升趋势;二产分别为21.4、20.9、20.6、18.2,总体呈减慢趋势;三产分别为7.3、9.7、11.4、12.0,明显递次上升,以上表明,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我市第一、二产业产生了明显作用,农运会的召开极大地繁荣了我市第三产业。

  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全年用电量为19.5亿千瓦时,增长18.2,其中工业用电量达到11.1亿千瓦时,增长24.7,占73。全市工业生产呈现“高开高走”局面,除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7、8月份外,其余各月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1-12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增长41.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11.65亿元,增加1.68亿元,实现了“三年翻番”目标,实现利润总额3.28亿元,增盈0.42亿元。工业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7.9。

  3、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一方面认真落实中央粮食惠农各项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抓好了以果业、蔬菜和中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和规模化畜禽养殖。2004年全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良好,主要畜禽产品全面增产,粮食总产量达316万吨,增长21;肉类总产量43.4万吨,增长7.9;水产品产量22.13万吨,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7。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好于往年,农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平稳增长。

  4、财政收入高幅增长,财政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财政总收入突破25亿元,占gdp比重为8.75,增幅比上年高出0.5个百分点;地方收入突破15亿元,增收2.3亿元,增幅提高7.2个百分点,地方收入增幅是近6年来我市第一次进入全省前8位,实现了年初提出的位置前移目标。全市财政收入结构得到优化,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快速增长,主体税种增收支柱作用进一步强化,其中:增值税(100)9.36亿元,增长32.8,主要由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营业税4.19亿元,增长29.8,主要是来自于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房地产等行业。

  5、开放型经济方兴未艾,外经贸实现“三个突破”。全年招商引资项目已实施808个,其中开工项目469个,投产开业率41.5;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69个,同比增加27个,实际进资26.88亿元,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资在全省排第4位。全市外贸出口首次突破5000万美元,占市目标的145.6,占省目标的157.1;批准合同外资首次突破2亿美元,增长79.7,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8个,增加15个;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占市目标的102.6,占省目标的143.7。

  6、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经济高速发展。全市10个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35.97平方公里,增加7.1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87亿元,增长40.9;园区内新增投产企业154家,园区企业总数达到700家;安置就业人员8.1万人;园区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9亿元,增长10.7。园区工业总产值90.5亿元,增长77.5;园区税收成为财源增长的`最大亮点,全市10个工业园区上交税收均超过1000万元,上交税收达3.9亿元,增收1.4亿元;园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7亿元,增盈2.04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投入仍然不足。我市工业投入总量偏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偏低,仅为12.6。

  2、利用外资项目结构不尽合理。利用外资工业项目小、散、弱,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占了较大比例。新批工业项目合同外资额仅占总量的38.3,平均仅为171.2万美元,比新批项目总平均数少137.74万美元。

  3、农民盲目跟风现象严重。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农民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盲目性大,跟风现象严重,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差、附加值低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建议

  1、金融部门在有效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尝试新型融资类与服务类运行方式,处理好支持大企业、重点行业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关系,加大对规模大、污染少、市场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的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

  2、各地、各部门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动招商引资由全民型向专业型、游动分散型向固定网点型、自然接受型向产业选择型转变,重点选择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力争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

  3、随着2005年我省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得到激发。农业部门要及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发展订单生产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粮食部门要做好有关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等准备工作,防止谷贱伤农,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全市工作总结 篇2

  一、今年以来工作情况

  一是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围绕完善“金融、证券、保险”三大市场建设,丰富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职能。齐鲁银行初步进行了选址,泰山保险拟于近期签订租赁协议。沧州融信农商行发起的村镇银行已通过银监会审批。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正在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经济弹性明显增强。

  二是间接融资持续增强,提升金融产品质量。突出抓好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动贷款融资由有形抵押向无形抵押转变,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转变,集中资金向重点企业、小微企业倾斜,有效推进了实华化工、碳素基地、东北城等项目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时,做好市外金融资金的引进,光大银行、深发展、北京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等来区与企业对接,为华源生态、实华化工、格瑞德等落实资金。直至5月底,新增银行贷款金额20.16亿元完成率59.12,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金额14.21,同比增长20.45。

  三是直接融资有效推进,助推企业上市。齿轮公司基本完成股改,德药制药正在论证拟投项目,力争尽快启动上市程序。双一集团在中小板上市已落实券商机构华泰联合,鑫华润聚氨酯有限公司已股改完毕;宇虹新颜料签署新三板协议,进入上市程序;可恩口腔新三板上市已经报会,等待会审结果当中。旭光光电、聚力焊接、天宇化工、克代尔啤酒、奥德曼酒庄、宇虹化工、亚通管道等一批企业等待挂牌,格瑞德产业园、运达物流园初步规划,资本的市场引领、价值发现功能正在发酵。

  四是借力资本交易大会平台,助推我区企业发展。在中国德州第四届资本交易大会上,我区共邀请来自上海、北京等地各类投资机构,落实参会客商42人,XX区参会企业31家,会上达成签约意向项目6个,涉及资金14.7亿元。

  五是抓好民间机构管理,提速中小企业发展。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新设企业等方式,参与优势产业培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行业及领域。依托建设银行开展助保金业务,政府增信,银行扩信,减轻企业融资中缺少抵质押物的瓶颈;探索建立了小企业资金互助会,助推中小企业发展。联合工商、各镇街对全区80余家投资、咨询类公司进行清理整顿,规范了民间借贷,降低了民间融资风险。同时鲁源、金嘉实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正式运营,增添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六是抓好金融环境建设,提供良好金融氛围。区金融办防范区域风险重点打击非法集资活动,联合区公、检、法及相关部门召开非法集资动员部署会议,6月联合镇街在全区范围宣传非法集资,成立了非法集资举报电话,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确保金融资产质量持续提高,以环境引领金融,以金融助推环境,推动各类主体阳光发展。

  全市工作总结 篇3

  一、20xx财税运行情况分析

  1、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实现时间进度要求。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8.07亿元,同比净增3.02亿元,增长20%,与一季度和4、5月份相比,分别高出6.7、1.5和1.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0.34亿元,同比净增2.04亿元,增长24.7%,分别比一季度和4、5月份高出94.1和2.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时间计划进度的55.6%和61.3%,超过进度要求5.6和11.3个百分点。

  2、县区财政收入增长推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县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2.74亿元,同比净增2.5亿元,增长24.4%,增量占全市的82.8%。其中,安源区完成3.96亿元,增长33.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

  3、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平稳增长,部分小税种快速增长。1-6月份,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2.5%、11.7%、17.8%,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部分小税种税收增长迅速,资源税完成4589万元,增长76%。土地增值税完成1938万元,增长172%。

  4、钢铁、煤炭和建安房地产业等传统主导产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加大。上半年,全市钢铁行业完成税收35331万元,同比增长17.3%;煤炭业完成税收15535万元,同比增长29.7%;建筑安装和房地产业完成税收30293万元,同比增长53%;金融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完成税收2647万元和2926万元,分别增长16.8%和18%。

  5、财政支出高速增长,支出结构上更加关注民生。1-6月,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83亿元,同比增长42.1%,比去年同期快36.4个百分点。增长较快的项目有: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31.4%,教育支出增长4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9.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94.2%,等等。市、县两级配套的民生工程资金总额达1.22亿元,全面完成配套任务。

  二、上半年财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增速不快,增长势头不够强劲。我市县区中增幅最高的'为安源区,增长33.9%,但与全省增幅较高的县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税收收入增长16.68%,不到全省税收平均增幅的一半。其中地税部门没有达到市里下达的全年增长18%的平均增幅。

  (二)财政收入在全省排位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排位落后。财政总收入绝对量在全省排第8位,比去年同期下降一位;增量继续保持在第9位;增速列第11位,比去年同期下降一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绝对量列第8位,同比下降一位;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列第8位,同比下降4位(比去年底上升了1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列第8位;税收增幅列第11位。

  (三)非税收入比重上升,财政收入质量下降。1-6月份,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完成3.29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为18.2%,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与此相反,全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四)部分行业和企业税收增长乏力,对财政的贡献下降。受煤炭经销业务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商业完成税收11021万元,同比下降8.7%;鞭炮烟花上半年完成税收2742万元,仅增长4%;电力行业今年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5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提供税收5.88亿元,同比增长仅为6.9%。

  (五)财政支出新增因素较多,支出压力空前加大。据目前统计,因行政事业人员增资、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等因素,今年市本级财政需新增支出1.96亿元,年初预算已安排落实1.64亿元,还有3200万元未在预算中安排落实。另外,由于今年各项工作任务重,各部门单位对经费支出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三、对做好下半年全市财税工作的建议

  下半年,受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国家财税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财政增收形势不容乐观,要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注重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

  挤出财力支持财源建设,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撑。改善对财源建设的投入方式,主要通过综合运用奖励、贴息、补助、项目配套、兑现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拉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对财源建设的投入。要科学控制资金投向,明确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范围,确保支持重点环节。工业发展基金要重点用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贷款贴息上;招商引资专项资金要重点用在兑现对招商引资部门、招商引资中介人的奖励上;科技三项费用要重点用在工业新技术的研发、运用、推广上;人才资金要重点用在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上。

  2、加快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一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今年将选择3个县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二是乡财县管改革试点。今年下半年将选择3个县区实行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村账乡管”的乡财县管试点。

  三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从去年开始,市本级所有国家机关基本上实现了收支脱钩,今年要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要求,重点推进县区政法系统收支脱钩试点工作,确保全市政法系统在20xx年以前全部实现收支脱钩。

  3、加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全市各级财政收入征收机关要坚持依法治税,严防跑、冒、滴、漏;加强征管规范化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国税、地税征管系统与财政的互通互联工作;要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确保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保持稳定增长。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契税、耕地占用税的征管,确保今年两税任务超亿元。各级非税收入征收机关要依法应收必收,确保完成非税收入增长20%以上的工作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加大“收支两条线”征管力度,单位管理的国有资源性有偿使用收入应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4、继续加强对组织收入的调度。

  一是要召开财政收入调度联席会议。按照财政收入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沟通信息,分析收入形势,调度收入入库。

  二是要加强对财政收入的预报。市国、地、财部门和县区财政局每月上中下旬分别预报一次当月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情况,及时为财政部门调度收入提供依据,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三是要完善对财政收入调度的考核。市财政局要把财政收入入库情况作为对县区财政进行目标管理考评的主要依据,同时,将税收任务完成和均衡入库情况,与拨付税务部门征管经费和奖励经费挂钩。

  全市工作总结 篇4

  一、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管理到位,全力营造良好环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注重发挥金融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的独特作用,始终把金融工作抓在手上。一是制定了《XX县20xx年金融工作要点》。明确了各金融机构的目标、服务标准、信贷投放任务、工作重点等,为作好金融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做好专题汇报。6月中旬,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专门听取了全县金融工作汇报,对金融系统全年工作谋划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进一步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不断加大金融对地方的支持力度。三是深入开展清收银行不良贷款工作。年内下发了《关于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依法打击逃废债的实施方案》,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监察、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不良贷款余额全年下降1940万元,有效净化了我县信用环境。四是制定出台了金融机构奖励办法。对考评优秀银行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和引导更多的银行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等各个领域。五是因地制宜推出符合县情的理财产品,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农发行在认真履行基本职能同时,大力提高信贷支农力度,贷款余额持续、稳健增长;农行在扶持规模企业和大客户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公司加农户、多户联保、担保等模式,发放“惠农卡”小额农户贷款1141户;建行以满足优质企业资金需求为出发点,全力支持全县中小企业发展、个人助业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公积金贷款;工行积极稳妥地开展信贷业务,结束了多年没有贷款的局面,全年贷款余额达3832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邮政银行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发展客户,开拓市场、“绿卡通”等小额商户贷款稳步增长;信用联社以服务县域经济、“三农”为重点,克服存贷比高、不良贷款占比高、经营困难等问题,一心一意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尽量满足企业、农户需求。

  (二)措施到位,创新优化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金融机构月报告制度。各金融机构于每月8日前,将上月实际发放贷款、实际收回贷款、发放贷款中小企业名单、存贷比等指标和急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汇总上报,便于县政府掌握全县整体信贷投放进展情况。二是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金融形势分析会。及时通报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重大部署,督促检查各行信贷投放完成情况,及时分析形势变化,查找存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开展“金融理财专家进企业活动”。从金融机构筛选10名金融专家,对10家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对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及时帮助其做好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信息、产品、供给需求“三个对接”,为企业融资奠定了基础。四是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县政府牵头每半年举办一次全县银企对接推介会,组织县发改局、企业局筛选一批重点项目,与各金融机构对接。同时,由县政府主管领导带队、组织金融机构负责人、理财专家深入重点乡镇,与各主要行业急需贷款的企业进行面对面对接。先后开展了6次小型对接活动,投放资金6200万元。五是在XX县门户网站专门开辟了动态金融知识板块。组织人员赴河南XX市学习“金融超市”先进做法,之后结合我县实际,在相关部门精心筹备下,年内在XX县门户网站开辟了金融版块,为用户提供了金融业务知识、电子业务介绍、最新政策动态、理财知识、贷款流程及相关要求等,使企业主、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上网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和业务,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监管到位,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一是加强对金融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坚持从更新员工业务知识、提升服务水平入手,有计划地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职业礼仪、职业道德、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培训,竭力为广大企业、金融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用户满意度不断提升。二是通过开展警示教育等有效形式,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廉政教育和管理,最大程度地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防范内部风险。先后组织两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到沙河监狱接受警示教育,通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使广大员工思想上受到洗礼,进一步增强了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严格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三是认真开展辖区金融机构工作进展情况监测和评估。坚持每季度向县委、县政府提交金融运行分析报告,提供有价值的金融信息,切实增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支持促进作用。四是切实做好金融风险监管,维护金融环境稳定。去年发现外地某公司在我县非法吸收存款问题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责XX县银监、公安、工商等部门认真查处,妥善解决,及时追回非法融资资金,维护了群众利益,化解了潜在风险。维护了县域金融环境的发展与稳定。

  二、20xx年工作要点

  今年以来,区金融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主题、战略、思路,扭住服务业核心体系建设这个大局,坚持把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提升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金融的“血液”“膨化”“引导”“助推”功能不断显现,支撑、保障、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金融业与各大产业紧密融合,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协力提升的良好态势。截至6月初,全区累计新增直接融资11.0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50.32%,间接融资19.30亿元,完成全年计划56.60%,其中市内银行11.91亿元,市外银行7.39亿元。

  全市工作总结 篇5

  20xx,全市国税系统在省国税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六个体系建设为主线,整体推进依法治税、信息管税、服务兴税和人才强税,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了全市国税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税收收入协调稳步增长

  20xx,全系统认真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广泛开展税收调查,及时掌握经济税源发展变化趋势,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收入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财源建设,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影响,促进了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全市完成国税收入500亿元,同比增收890亿元,增长27%;扣除海关代征,国内税收完成260亿元,同比增收40亿元,增长18%。

  二、税收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

  坚持内外并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了政策执行的监督反馈机制。全面落实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结构性减税政策,组织开展减免税普查,及时评估政策执行效能。

  去年,全系统累计兑现各项税收优惠148亿元,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坚持集中宣传、日常宣传和专题宣传相结合,开展了“解千户忧答万户疑,我为蓝色经济做贡献”等30多项宣传活动,推动了税法普及。强化执法规范,。加强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推行总局疑点信息库,开展了两轮税收执法督察,有效消除了潜在执法风险。

  积极开展税务稽查,深入开展电子、服装、医药经销等行业和资本交易等项目的专项检查,联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活动,规范了税收秩序。

  三、税收征管工作不断深化

  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加强对征管规律的分析研究,全面落实和深化了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加强征管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作等各项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完善业务规程和操作范本152项,规范了征管业务流程。深入研究税源结构和管理特点,积极开展了分级分类管理。

  对重点企业建立完善个性化监控指标,开发推广“大企业分析管理系统”,加强风险测评辅导;加强重点行业控管,分行业建立了监控办法和管理模板;抓好小规模企业和个体业户管理,依法实施核定征收办法。

  大力实施信息管税,深入应用预警评估系统,丰富和完善纳税评估模板,强化系统应用讲评,提高了系统应用效能。做好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工作,完成金税三期网络改造,加强了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四、各税种和重点领域税收管理全面加强

  在货物和劳务税管理方面,组织开展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作废发票专项检查和商贸企业专项评估,推行车购税电子档案信息采集系统,推广网络发票,开展了普通发票逆向检查。

  在所得税管理方面,深化分类分事项管理,开发应用汇缴审核系统和房地产监控管理软件,强化重点行业监控,认真做好汇算清缴工作,提高了所得税管理水平。在国际税务管理方面,积极开展反避税调查,加强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监管,加大税收协定执行力度,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在出口退税管理方面,加强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审核,完善内部监控机制,加快退税办理进度,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

  五、纳税服务工作不断完善

  坚持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进一步完善了纳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办税服务厅的基础阵地作用,构建综合办税厅和办税辅厅相互支撑、功能互补的办税布局,加强办税厅标准化建设,推行“一机三卡”,实现了“一窗通办”。

  全市新增自助办税终端、服务评价器、“自助开票机”等服务设备96台,办税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不断完善信息化服务手段,开发应用纳税信用等级管理软件、3D办税演示系统等工具,探索实施了网上购票、网上审批等业务。

  大力加强国税门户网站建设,改善12366纳税服务热线运行环境,充分运用新兴媒体开展咨询辅导,深化了税企联系沟通。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纳税服务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服务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将纳税服务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六、干部队伍素质持续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激发活力和深化管理,积极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始终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党性党风教育,认真落实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提高和发挥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规范内设机构职能配置,初步建立了职责明晰、分工合理的岗位职责体系。完善队伍管理措施,积极实施多种形式的交流轮岗,增强了队伍活力。以税收政策、财务会计、税收应用软件和“六员”岗位技能为重点,深入开展分级分类业务培训,开发应用“快乐学习”平台远程教育工具,探索实施了企业基地实景培训办法,涌现出“干部积分管理办法”、“同龄同考同奖办法”等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加强国税系统党的建设,建立实施“五必谈、六必访”等谈心交流制度,开辟网上“党建在线”专栏,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和宗旨意识。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系统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55个,其中,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28个,市局机关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七、国税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以国税文化体系建设为载体,全面实施“以文化人、以文凝心、以文兴税”的工作构想,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成功塑造出“罘阳文化”、“山海文化”、“快乐文化”等一大批文化品牌,发挥了品牌引领作用。

  围绕理念宣传与文化熏陶,建立税史陈列室、党员活动室、文艺创作室、图书室等文化传播场所,编印《税韵罘阳》、《山海同心》等文化手册和书籍26种,强化了文化阵地建设。不断丰富文化建设载体,广泛开展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思维拓展训练、书画摄影比赛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了干部精神生活。

  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开展“先进并不遥远,典型就在身边”主题活动,对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出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深入搭建干部成长平台、争先创优平台和职业发展平台,促进了基层干部全面发展。

  八、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实施

  立足源头防范,不断完善内控预防体系,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开展。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廉政教育基地,定期编写《警示教育》专刊,采取算好“六笔账”、与干部家属签订助廉责任状等多种形式,将廉政教育渗透到干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行岗位风险管理,积极开展风险排查评估,制定了具体风险防控措施。加强与纪检、检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落实联席会议、联合调研等制度,深入开展了税检联合预防职务犯罪活动。

  加强政风行风建设,重点抓好“十要十不准”规定和禁酒制度的落实,出台廉政建设“六条禁令”,积极参加政务热线、行风评议等活动,各级都在地方党委政府组织的行评活动中名列前茅。20XX年,市局被省纪委确定为首批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多个基层单位的内控预防经验被地方纪检监察部门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九、内部行政管理规范开展

  本着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质量的目标,扎实开展内部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了《机关工作规则》、《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等97项工作制度,细化了内部行政事务工作流程。

  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基础,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做好政府采购和基本建设等工作,改善了基层办公环境。研究改进政务服务形式和内容,深入开展税收经济专题调研和综合调研,积极建言献策,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公文运行、档案管理、安全管理、后勤事务等各项工作也都规范运行,保障了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市工作总结 篇6

  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工会十一大、市工会四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和市委、市政府443计划,团结广大女职工投身改革,紧紧把握工会工作的总体思路,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组织全市广大女职工认真贯彻《工会法》和《妇女发展纲要》,为维护广大女职工合法利益和特殊利益,推动全市女职工工作不断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将一年来全市女职工工作总结如下:

  一、动员组织女职工为我市建设建功立业。

  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和各区县工会女职工组织,在广泛组织全市广大女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帮助广大女职工深刻理解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全市广大女职工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意识,努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动员广大女职工积极投身三个文明的伟大实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贡献聪明才智和力量。全市各级女职工组织,充分调动女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增收节支出谋出力,广泛发动女职工踊跃参加“十五发展创新工程”,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提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全市女职工提合理化建议812条,被采纳268条,创经济效益92.43万元,参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1880人次。

  二、加强源头参与,认真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市总工会四届三次全委会提出把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纳入职代会建设。全市各企事业单位的女职工委员会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把这项工作列入职代会重要议题,切实维护了女职工的特殊利益。市总保障与女职工部认真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协助各级工会督促企事业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措施。休宁县总把女职工的特殊保护内容纳入集体合同和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中。如女职工的.“四期”保护,禁止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禁忌从事的高危工种和重体力劳动等,切实保护女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市建委、金融、电力、电信等基层工会,对怀孕、哺乳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值夜班的女职工都进行调整,并安排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三、切实做好下岗失业女职工再就业工作。

  一是市总保障与女职工部,把“4050”女职工再就业列入工作重点,加大帮扶力度,和劳动保障局一道,强化对下岗女职工的劳动技能培训,免费培训下岗女职工,为她们再就业创造条件。一县、二县、三县的许多问题女职工下岗后,自强不息,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重新自谋职业,创办工厂、果园、幼儿园等,都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得到社会的认可。一县的下岗再就业女明星周红20xx年被评为全国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先进人物。二县总先后安排110余名下岗女职工参加电脑和缝纫培训,并获得了专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树立创业典型、宣传她们的奋斗业绩,营造关心支持女职工勇于创业的社会氛围。二是做好特困单亲女职工的帮扶工作。各级工会继续开展了姐妹献爱心活动,通过每位姐妹捐出一元钱,帮助特困女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单亲女职工的生活和单亲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并将特困单亲女职工优先纳入送温暖工程的视野,重点进行帮扶。三是以基层工会为单位,组织女职工参加女性防癌团体保险,到20xx年底全市参加女职工防癌保险的人数为9438人,保险额为21.98万元,大大减轻了女职工及其家庭因患妇科癌症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和风险。从20xx年参保至今,全市共有5位女职工得到了理赔,陪付金额共8.53万元,解决了她们的燃眉之急。四是举办了女性保健知识讲座,10月份我们继续邀请了北京妇科专家教授来我市授课,受到广大女职工的欢迎,共授课26节,1040名女职工参加了听课。各级工会在“三八”期间为女职工开展了妇科疾病检查,大大增强了女职工对搞好卫生保健的认识。

  四、不断加强女职工基层组织建设。

  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会工作的重心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如果不加强女职工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我们的工作阵地就会萎缩。因此,市总女职工委员会始终坚持将组建女职工委员会和设置女职工委员作为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与新建工会组织同时审核、同时批复,坚持哪里有工会组织、哪里有女职工、哪里就建立女职工组织的原则,最大限度将女职工组织到工会女职工组织中来。女职工组织和女职工干部比上年有所增加。

  五、重视女职工教育,开展各种文娱活动。

  20xx年11月,我们举办了全市女职工干部培训班,对68名女职工干部进行培训,聘请了省总女工部两位部长到我市授课,通过办班考察,不仅提高了女工干部的业务水平,并增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组织广大女职工积极参与“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职工”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她们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本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和才智。通过“创争活动”的开展,广大女职工进一步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同时积极组织女职工参加各项文娱活动,在“三八”期间各地都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和座谈会,活跃全市女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展示女职工的精神风貌,焕发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增强女职工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全市工作总结 篇7

  一、20xx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回顾

  20xx年,全市工业系统按照年初全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继续扎实推进工业结构调整“8553”计划,围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联姻国企、战略入晋,壮大“三个方阵”、提升“四个梯队”三大工作重点,努力应对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工业经济在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基础上的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工业经济良好开局。

  (一)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

  一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在运行中努力消化煤炭资源整合、焦炭市场价格波动、铁路运力紧张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4.8亿元,同比增长18.8%;产品销售收入完成407.8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利税43.2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利润12.3亿元,同比增长2.1%。从主要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看,“8553”确定的八大产业销售收入完成382.2亿元,同比增长23.2%。突出的是:煤炭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28.4亿元,同比增长了19%,全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市工业第一大产业;焦化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1.9亿元,同比增长28.1%,实现利税12.7亿元,同比增长17.2%,产量突破800万吨,机焦比重达到80%;冶金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120.4%,实现利税1.6亿元,同比增长438.6%,生铁产量超过130万吨,粗钢产量达61万吨,结束了我市有铁无钢历史;食品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34.6%,实现利税1.7亿元,同比增长131.8%。

  (二)结构调整项目落地卓有成效

  去年我们围绕项目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字号企业联姻,先后与中煤集团、一汽集团、金能集团、建桥集团、兖矿集团等谋求战略合作、项目落地;积极组织参加“两洽会”(沪洽会、港洽会)和“两区”项目开发,以项目为载体,谋求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总量的扩张;继续推进“8553”工业调产计划,紧抓几个骨干项目,谋求重大项目的突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8553”计划50个骨干项目,总投资461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46项,其中续建32项,新开工14项;20xx年完成投资55.8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7.3亿元,已投产或部分投产项目25项,新增销售收入33亿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8%。“两洽会”(沪洽会、港洽会)和“两区”开发项目,先后共签定175项,总投资852.19亿元,协议引进资金392.9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21个,占全部签约项目的69.14%,总投资758.86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88.05%,引进资金325.3亿元,占全部引进资金的82.8%。到年底开工建设项目59项,到位资金33.22亿元,其中引资到位资金11.02亿元。“沪洽会”项目14个,总投资85.76亿元,引进资金33.4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2项,总投资81.66亿元。开工建设7项,到位资金13.7亿元,其中引进外来资金2.35亿元;“港洽会”项目59个,总投资473.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6个,总投资420.8亿元,引进资金255亿元。开工建设的项目14项,占签约项目总数的39.1%,已到位资金2.74亿元,其中引资到位资金5813万元;自签项目,除沪、港和两区项目之外,各县(区、市)自签项目79项,其中工业项目55项,总投资135.9亿元,引进资金39.7亿元。开工建设项目29项,已到位资金7.1亿元,其中引资资金6.89亿元;“两区”项目,共23项,总投资123.7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8项,总投资120.5亿元,借贷资金87.7亿元。目前开工建设9项,已到位资金9.68亿元,其中借贷到位资金1.2亿元。可以说去年是我市项目的丰收年。

  (三)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势头向好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成建制和规模工业园区已经发展到15个,其中省级工业园区3个(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榆次工业园、祁县东观科技工业园),进入省经委规划的工业园区6个(山西医药园、安泰工业园、中煤九鑫工业园、榆社化工园、祁县玻璃器皿工业园、xxxx工业新区),其它还有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开发区纺机工业园、太谷玛钢工业园、太谷医药园、灵石两渡工业园、左权工业园等6个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按形成的种类划分,有适应城市建设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如榆次工业园、xxxx工业新区等;有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延伸产业链形成的工业园区,如安泰工业园、榆社化工园、中煤九鑫工业园等;有以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工业园区,如开发区医药园、纺机工业园、太谷玛钢工业园、祁县玻璃器皿工业园等。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形成,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平台,为城市化进程拓展了空间。

  市主抓的五大示范工业园区,年底入园企业达212户,园区工业可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4亿元,同比增长19.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9.3%。榆次工业园,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175户,总投资超过130亿元,其中投产企业63户,全年园区企业完成产值24亿元,税金9000余万元。山西医药工业园,园区规划面积2100亩,12户企业入园,总投资近4亿元,其中投产企业9户,全年完成产值1.5亿元。安泰工业园,规划面积3000亩,目前已形成110万吨机焦、100万吨钢生产能力,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中煤九鑫工业园,规划面积6300亩,目前已有5户企业入园建设,已完成投资16.5亿元,形成130万吨大机焦生产能力,全年完成产值14亿元。榆社化工园,规划面积3000亩,入园企业5户。目前园区生产能力碳铵18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烧碱18万吨、年发电装机容量达8.9万KW、医用PVC1000吨,全年完成产值15亿元。xxxx工业新区,规划面积6225亩(第一期3075亩),主要承接xxxx古城内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目前已有11户企业入园建设,4户投产,全年完成产值1.5亿元。

  (四)“三个方阵”、“四个梯队”带动作用明显

  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培育发展企业舰队。全市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70个,比上年增加8个,完成产值295亿元。同比增长24.7%,占规模工业产值的70.9%;列入省“三个方阵”和市“四个梯队”30户企业全年共完成销售收入138.6亿元,占规模企业的33.2%。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其中山西安泰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55.7亿元,成为我市工业的领军企业;榆社化工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介休三佳、介休茂胜、中煤九鑫、xxxx煤化等四户企业销售收入均可突破5亿元。由于这批企业的带动,我市已形成了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纺机制造、液压件、玻璃器皿等产业集群。

  (五)工商企业改制扎实推进

  20xx年全市完成国有企业改制7户,完善和深化改革28户,置换职工身份4954人,其中县(区、市)置换4658人,支付经济补偿金5988万元,国有资产退出1.07亿元。按照2000年底统计口径,全市772户国有和集体规模以上工商企业,截至年底,已完成改制企业742户,占总数的96.1%。累计置换职工身份62012人,占应置换职工的61.7%,支付经济补偿金5.5亿元。累计退出国有资产17.2亿元。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xx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年,招商项目落地的突破年;也是工业结构调整“8553”推进计划实施的第三年、成效集中体现年。总的来看,世界经济持续上升、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势头不会逆转,将有利于我市工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但同时占我市半壁江山的煤焦行业产能全国性的过快增长和我市传统产业纺织、玻璃、碳素等受价格、市场双重挤压,以及煤化工、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正面临成长中的考验,各种困难和挑战不容回避。

  1、经济效益增幅趋缓,亏损额大幅增加。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税、利润仅分别增长8.7%和2.1%,而亏损额达3.7亿元,同比增亏43.8%,520户规模以上企业中,217户亏损,亏损面达41.7%。焦化煤炭成为全市亏损最大的两大行业。

  2、电力供应阶段性趋紧,铁路供求的矛盾较为突出。从11月份开始,由于冬季采暖用电负荷的突增和省内部分机组大检修,网供电量严重不足,第四季度后二个月网供负荷缺口在10万千瓦以上,据预计,20xx年全省电力缺口有100万千瓦。铁路供需矛盾仍较突出,主要是工业的快速增长高于铁路运能增长,难以满足工业增长对运能的需求。今年全省运力主要增加在大秦线,中南部铁路运能靠调度增加十分有限,全市主要工业品除煤炭外,焦炭与“白货物资”运能严重不足,企业库存大幅增加。

  3、生产资金与发展资金紧缺,项目建设进度不快。20xx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工业投资113.8亿元,同比增长26.8%,不达平均水平,特别是制造业投资下降2.6%。当前信贷政策明显收紧,去年国家先后几次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和企业贷款利率,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难度明显加大,目前我市金融机构存贷差为40.5%,低于全省的56.9%、全国的67.4%,企业生产与发展急需资金主要靠企业自有资金维持生产和滚动发展。

  4、工业装备水平不高,资源约束和有效利用不足。我市工业企业生产装备相对落后,具有国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装备不足2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产值所占比重仅为5%左右,比全省低10个百分点;全市水资源总量10.9亿方,人均367方,为全国平均值的17%,属极度缺水地区,且分布取用不均;节能降耗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20xx年,万元GDP耗标准煤全国为1.22吨,全省为2.95吨,而我市竞高达3.28吨;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标准煤全国为2.59吨,全省为6.57吨,而我市也高达7.08吨;万元GDP耗电我市为1879.3千瓦时,虽比全省2264.2千瓦时低,但也比全国1358.5千瓦时高。

  三、20xx年工作要点

  20xx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二次党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扎实推进工业结构调整“8553”计划,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产业、园区、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抓手,围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三个方阵”“四个梯队”三大工作重点,着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走上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轨道。

  20xx年主要预期指标:完成工业增加值17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20%,争取500亿元;实现利税48.5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12%;亏损企业亏损3.3亿元,同比下降12%。

  20xx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注重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要开通“晋中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网”,构建全市统一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实现工业调度数据在多个层次快速传递和信息共享。及时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走势,加强对影响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全局问题、重大问题、共性问题的调查研究,做好预测预警工作,增强经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有效性。针对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如企业亏损增加,利润下降的问题,要做好具体分析研究,从加强企业管理,扩大市场销售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困难;针对电力供求在总体趋缓情况下的部分时段、部分县(区、市)用电紧张的问题,加大需求侧管理,制定工业用电紧急预案,继续搞好计划用电,提高电力负荷的利用率。还要处理好自备电厂与电网公司之间的矛盾,加大协调力度,寻求利益的平衡点;要统筹安排运力,保证重点企业对外发运能力,运力要向“四个梯队”30户龙头企业倾斜,向产业链后端、价值量高的物资倾斜。在区域上集中解决好灵石、介休、榆次3个重点县(区、市),在行业上主要抓好煤、焦、钢铁、化工产品,在措施上要内外互动,一方面积极争取铁路支持,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装车效率和改善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千方百计促进项目落地、改造提升战略产业。

  一是“8553”工业推进计划的每年循环抓的50个重大项目,是促进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50个项目总投资275.6亿元,重点是:煤化工9项,总投资77.6亿元;装备制造业10项,总投资13.6亿元;电源建设工程8项,总投资196.4亿元。二是“两洽”、“两区”等121个工业项目的落地,关系着我市“十一五”工业能不能上千亿元的台阶,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三是针对我市产业薄弱环节,要谋划、生成、包装一批新的招商引资项目。四是继续实行市、县级领导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解决“企业有好项目找不到资金、银行有资金找不到好项目”的问题,搭建银企投融资合作的平台,更好地发挥当地金融部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招商引资活动,特别要利用好我市的xxxx国际摄影节和晋商文化旅游节两个平台招商。

  第三,实施大企业战略,着力培育“三个方阵”、“四个梯队”企业舰队。列入省“三个方阵”和市“四个梯队”30户行业龙头企业是推进我市工业率先发展、促进我市经济在山西中部崛起的龙头。市政府已成立“三个方阵”、“四个梯队”大企业发展领导协调组,要组织一次针对大企业发展的大型调研活动,研究制定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扶持政策,召开一次促进“方阵”、“梯队”企业发展大会。要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对大企业大集团备案和核准项目实行“即来即办”,及时解决项目实施和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县(区、市)、部门和银行加大对大企业大集团的支持力度,鼓励大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大企业运行监测网络,逐月对“三个方阵”、“四个梯队”企业经济运行及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控,实现与大企业数据传递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企业运行动态。要建立企业家队伍培训和激励制度,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第四,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打造资源节约型工业。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的硬约束性指标,这对于减少环境污杂、增强能源安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十一五”末,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要由20xx年的3.28吨标煤下降到2.46吨标煤,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8%,年均下降7%,节约总量要达到500万吨标煤以上,任务十分繁重。今后要以煤炭的开采和消费、电力生产和使用、建筑节能和热电联供、甲醇燃料和汽车示范以及绿色照明等六大领域为重点,以强化对县(区、市)节能降耗的考核为手段,以实施百家工业企业节能降耗行动计划为关键,推动节能降耗减排工作。要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我市加强节能工作实施方案,搞好今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要做好我市列入百户企业节能行动计划企业的节能管理培训,帮助和督促企业按期完成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要建立能源管理信息平台,对重点企业能耗的统计要实行网上直报制度,强化能源利用统计工作。要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管住用能增量。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更不得开工建设。要积极引导企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办法等先进手段节能。

  第五,强化责任和举措,下大力气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认真总结我市整顿关闭小煤矿、土焦、改良焦和小机焦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淘汰落后产能。从今年开始,要分年度做好六个行业的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即小火电、小铁合金、小电石、小水泥、小钢铁、小焦化。要在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方案,限期关闭淘汰落后的产品和工艺;要实行能力置换,做好关小上大的规划;各县(区、市)要做好淘汰落后对当地经济和财政的影响评估,争取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同时坚决清理、整顿、规范非法经营性储(售)煤场,务必在上半年取得成效。

  第六,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首先,加快市直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今年要完成山西建材厂和晋华纺织一厂的破产、职工安置工作,搞好山西锦纶集团的政策性破产前期准备,完成山西轻机厂和晋中医药公司的改制,完成格芙兰公司职工身份置换工作,完成晋中药材公司的部分县级公司的改制工作;搞好晋中建设集团的改制前期准备。其次,要做好市直部门企业改制工作,重点抓好市物资总会下属5户企业的改制和破产工作。第三,指导各县(区、市)做好市下划企业的改制破产工作,改制的重点是职工的妥善安置,养老保险的续接和医疗保险的建立。

  全市工作总结 篇8

  20xx年,市科技局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研究、引进、试验、示范为突破口,逐步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含量。此间全市共申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攻关项目32项,申请省级农业科研补助经费897.0余万元;申请省级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申请经费200万元;申报20xx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项,申请无偿科技经费380万元;申报省级以上星火科技计划项目12项,申请科技开发贷款9700.0万元;受理市级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项。截止20xx年11月底,以下达省级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4项,资助科研补助经费101.0万元;已批准建设省级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下达国家省级星火计划项目5项,批准科技贷款额度8860.0万元;下达国家级农业攻关计划项目1项,经费50.0万元;下达省级星火贴息项目4项,贴息金额50.0万元;下达市级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1项,经费104.5万元。具体工作如下:

  一、以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组织全方位协作攻关

  1、组织全市农科专家开展粮、棉、油、瓜、果、菜等新品种选育与科技创新,为荆州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棉花育种方面,由省科技厅下达、荆州农科院承担的省级农业攻关计划项目成果“鄂荆杂一号”,其优质丰产抗病性能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湖北省的空白,并被确定为我省“十五”期间主推品种;鄂杂棉一号、二号、四号的相继选育成功,标志着我市棉花育种由常规、丰产跃上了杂交、优质、高产多抗的新水平,达到国家优质棉标准,成为湖北棉花区试对照品种。现已推广到湖北、河南、安徽、湖南等四省,面积达1100万亩。20xx年湖北省推广面积260.0万亩,占湖北省400.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的60.5%。20xx年推广面积280.0万亩,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储备,20xx年在农业部资助下荆州农科院已建成国家棉花原原种扩繁基地,并先后被农业部、湖北省科技厅批准为国家棉花改良中心荆州分中心和湖北省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省科技厅下达、荆州农科院承担的省级农业攻关计划项目“优质西瓜新品种选育”,已先后选育出鄂西瓜新品种五号、六号、七号,均以其品质优、产量高上市后供不应求,深受广大瓜农和消费着欢迎。在实施优质稻工程中,荆州丰乐种业公司、荆楚种业公司选育的“丰两优1号”等新品种亩产达650kg,米质国标二级。同时还重点发展了“中国香稻”、杨稻6号等品种。在双低油菜子产业化示范工作中,荆州市科技局同市农业局、湖北天颐科技公司一道,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双低油菜产业化技术开发”为基础,利用“中双四号”、“华杂4号”、“中油杂1号”等高产优质新品种,建示范基地120.5万亩,且全部实现订单化。

  2、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方面,市科技局组织湖北天颐科技公司、新力实业公司依托大院大所开展技术攻关,先后攻克了我市双低油菜籽及冬瓜深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并先后争取到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作为重大项目予以资助。目前我市双低油菜籽及冬瓜深加工技术名列全省及全国前列。双低油菜籽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冬瓜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已发展成为引导农民奔小康的一项系统工程。以天颐科技公司为载体的国家双低油菜工程中心正在建设之中。

  3、在水产养殖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年市科技局组织湖北农学院、洪湖市水产品养殖公司等单位承担的省级重大科技招标项目“黄鳝种苗人工繁殖及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经水产技术人员多年的刻苦攻关已取得重大进展。在黄鳝苗种繁育技术方面,通过采用人工注射催产技术,使黄鳝的产卵率由天然状态下的百分之几提高到现在的64%;孵化率由天然状态下的较低水平提高到目前的90%。在幼鳝开口饵料配制技术方面,保证了幼鳝成活率由天然状态下的不足5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在黄鳝集约化养殖技术方面,实施按其生育进程及个体大小适时分池高密度饲养,解决了黄鳝相互蚕食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成鳝率及商品率,该项科技成果目前正在申请省级审定。由于有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的先导示范作用,20xx年全市黄鳝网箱养殖数量由原来的70万口增加到155万口(20平方米/口网箱),洋鳝农户由原来的3.8万户增加到7.95万户,养鳝产值从原来的10.5亿元增加到21亿元,亩平纯收入由原来的3000.0元增加到5000.0元。黄鳝养殖目前已成为荆州市的支柱产业,并受到广大农民的称赞。荆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黄颡鱼养殖技术及苗种繁育技术”现已初具规模,年产黄颡鱼苗种已达1000余万尾并行销全国,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项目。

  二、围绕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实施精深农业工程

  1。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市科技局适时组织科技项目、资金及科技人员,重点抓好我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产业化开发。湖北移栽灵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其前身是一家由国有单位出资成立的湖北移栽灵集团。通过体制创新,20xx年3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民营化的.“湖北移栽灵农业科技股份公司”,为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农药——“移栽灵”产品开发提供了更为灵活、更具活力的管理机制。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的科研能力已从研制开发移栽灵系列产品提升完

  善为一种新的植保理论——即通过化学诱导植物原始抗性的恢复以达到防治环境病害的目的。这一新的植保理论分别在《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节目作了专题报道。目前,移栽灵的抗逆诱导机理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通过对作物施用移栽灵后被激活的抗逆基因进行测序,证明是一种尚未被发现的新基因,已向世界基因银行申请登记并获准受理。仅20xx年1~5月,湖北移栽灵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已销售移栽灵近100余吨,实现利税近千万元,同比增长50%以上。

  2、实施农产品深加工计划,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促进我市农村经济良性发展。荆州市新力实业公司承担的“冬瓜、西瓜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主要产品为水果蓉馅料和冬瓜茶饮料。在食品馅料生产方面,传统产品以重糖、重油为主,其口感及营养价值已不符合当今人们消费的需求。该项目开发的水果蓉馅料是以冬瓜、西瓜为原料,加工成口感清爽、营养丰富的绿色保健馅料,以替代传统的月饼馅料,深受消费着欢迎。同时该项目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江汉平原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广大农户为依托,初步建立供、产、销一体的产业化格局。该项目的实施延长了冬瓜、西瓜的生产链,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振兴一方经济。有波尔山羊坯胎移植工程研究中心和松滋市斯家场钲农办承担的市级农业科技项目“山羊新品种引进及繁养技术研究”,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研究及发展壮大,全市养羊专业户已发展到0.9万户,各类山羊存栏数达到21万只,实现年产值2100万元,为农民增收900.0万元。

  三、以实施国家、省级星火计划为依托,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行动

  星火计划由党中央、国务院1986年批准实施。是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指导性科技计划。星火计划的实施,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的成功道路,取得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成就,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我市星火计划在突出重点、加强集成、迎接入世、产业推动、实现跨越的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努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星火项目情况:20xx年全市以下达国家、省级星火计划项目4项。其中国家星火项目1项,即由荆州市新力实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南瓜深加工工业化应用开发”项目或国家科技贷款额度1100万元。该项目借助现代酶处理技术、流化床干燥技术、超微粉粹技术对南瓜进行深加工,以南瓜粉为主导产品,生产饮料、果泥等系列产品。项目完成后年新增产值1.2亿元、年新增利税215万元。以天荣集团“双低油菜籽脱壳深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为龙头,在江陵、松滋、公安等县市高标准建设百万亩双低油菜商品生产基地,组织实施双低油菜产业化开发,争创国家双低油品牌,让天发天润双低油立足荆州,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双低油菜籽脱壳深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已顺利实施。项目完成后,可年产9万吨双低食用油,18万吨饼粕配合饲料,1200吨植酸,900吨卵磷脂,1000吨维生素e。年新增产值25亿元,年新增税款3600万元,年新增利润1。1亿元,并带动100万农户种油致富奔小康。

  2、为更好的促进我市星火再上新台阶,20xx年3月8日——17日,农业科随汪小平局长赴北京直接向科技部原副部长韩德乾、科技部计划司吴远彬司长、农社司星火处李增来处长汇报了我市双低油菜产业化专项及杂交棉花育种与产业化进展情况。我市组织实施的这两项工作起点高、技术先进、产品市场竟争力强,符合国家优质农产品区布域局要求,得到科技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尽快启动荆州市杂交棉产业化重点科技示范项目,农社司星火处同意先期资助5万元用于项目启动前的技术培训,并要求荆州尽快实施。

  3、在组织实施各类星火计划项目的同时,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星火实用技术培训,20xx年全市共举办星火技术培训近500期,培训人数近10万人次,印发科教资料近20万份,其中市科技局举办60期,培训人数6000人次,印发科技资料1.2万份,县市(区)举办440期,培训人数9万人次,印发科教资料近18万份。内容涉及粮、棉、油、菜等各个领域,主要是《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黄鳝的人工凡殖及集约化养殖技术》、《黄颡鱼的人工养殖与凡殖》、《抗虫杂交棉的制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等,培训对象是技术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通过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很好地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我市涉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加快了我市农村依靠科技奔小康步伐。

  4、及时处理全市专家学者来函来信,为市委市府当好参谋。今年上半年农业科共处理专家学者及市委段书记批示三件,并根据市委段书记要求编制了《荆州市淡水鱼深加工科技发展规划》、《荆州市利用水稻生产燃料乙醇的可行性分析》及《荆州市鹅制品深加工、畜产品深加工设想》等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

  四、下步工作打算

  今后三年,我们将乘着十六大的强劲东风,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工作,不断开创荆州农业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1、继续推进农业科

  技创新行动,力争在粮棉油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养殖技术开发及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2、结合荆州实际,以科技项目为依托,扎实推进荆州市农业、林业、水产、畜牧种子种苗产业化工程,尽快建成科技含量高、资金信息物业畅通、具有一定规模和权威的全国性标准化种子种苗基地2—3个。以此引导1万农户奔小康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农业强市作贡献。具体落实在以下己方面:

  农业方面:重点建设以双低油菜、杂交棉花、优质水稻为重点的种子繁殖基地。

  水产方面:重点建设以黄颡鱼、黄鳝为重点的苗种繁育基地。

  林业方面:重点建成以杂交马褂木、楠木、兰花为重点的园林绿化美化及速生用材林种子种苗基地。

  畜牧方面:重点推广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技术。

  3、加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力度,力争在立项项目数、项目投资规模及项目技术水平三个方面有较大突破。

  全市工作总结 篇9

  船舶配套业是生产和制造除船体以外的所有船用设备及装置的工业,它与船舶总装业、船舶修理业共同组成完整的船舶工业。船舶配套产品的价值约占船舶总价值的三分之二,在船舶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船舶配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打造世界造船强国的必要条件。

  我国船舶配套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得到较大发展。然而,90年代以后受“重造船、轻配套”思想的影响,对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关注不足,使得配套问题成为多年“顽疾”,甚至成为船舶工业发展的瓶颈。最近10多年来,我国造船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造船能力逐步提高、造船规模不断扩大。与造船业快速发展形势不协调的是,我国船舶配套设备本土化率在80年代末达到70%的高点后,开始逐渐下降,最低时不到30%。最近几年虽有所提高,但船舶配套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整个船舶工业发展的总体局面仍未彻底改观。从船舶配套产业国际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来看,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在国际上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欧洲、日本、韩国。与之相比,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产业竞争国际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欧洲、日本、韩国纷纷针对我国造船业与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战略,如利用其产品质量、技术、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由转让技术、合资合作转向在中国独资建厂或直接向中国出口产品,扩大国外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通过提高技术引进门槛,提高合资合作的控股比例,使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来源紧缩的不利局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配套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加速发展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船舶配套产业快速发展,至80年代末设备本土化率曾达到70%的高点。

  (2)滑坡时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本土化率逐渐下降,最低时不到30%,国产化率则更低。

  (3)恢复发展阶段:新世纪开始至今,最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本土化率有所提高,已经突破50%。

  在上述形势下,总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船舶配套业发展模式,对于提高我国船舶配套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全市工作总结 篇10

  一是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围绕完善“金融、证券、保险”三大市场建设,丰富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职能。齐鲁银行初步进行了选址,泰山保险拟于近期签订租赁协议。沧州融信农商行发起的村镇银行已通过银监会审批。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正在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经济弹性明显增强。

  二是间接融资持续增强,提升金融产品质量。突出抓好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动贷款融资由有形抵押向无形抵押转变,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转变,集中资金向重点企业、小微企业倾斜,有效推进了实华化工、碳素基地、东北城等项目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时,做好市外金融资金的引进,光大银行、深发展、北京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等来区与企业对接,为华源生态、实华化工、格瑞德等落实资金。直至5月底,新增银行贷款金额20.16亿元完成率59.12,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金额14.21,同比增长20.45。

  三是直接融资有效推进,助推企业上市。齿轮公司基本完成股改,德药制药正在论证拟投项目,力争尽快启动上市程序。双一集团在中小板上市已落实券商机构华泰联合,鑫华润聚氨酯有限公司已股改完毕;宇虹新颜料签署新三板协议,进入上市程序;可恩口腔新三板上市已经报会,等待会审结果当中。旭光光电、聚力焊接、天宇化工、克代尔啤酒、奥德曼酒庄、宇虹化工、亚通管道等一批企业等待挂牌,格瑞德产业园、运达物流园初步规划,资本的市场引领、价值发现功能正在发酵。

  四是借力资本交易大会平台,助推我区企业发展。在中国德州第四届资本交易大会上,我区共邀请来自上海、北京等地各类投资机构,落实参会客商42人,XX区参会企业31家,会上达成签约意向项目6个,涉及资金14.7亿元。

  五是抓好民间机构管理,提速中小企业发展。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新设企业等方式,参与优势产业培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行业及领域。依托建设银行开展助保金业务,政府增信,银行扩信,减轻企业融资中缺少抵质押物的瓶颈;探索建立了小企业资金互助会,助推中小企业发展。联合工商、各镇街对全区80余家投资、咨询类公司进行清理整顿,规范了民间借贷,降低了民间融资风险。同时鲁源、金嘉实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正式运营,增添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六是抓好金融环境建设,提供良好金融氛围。区金融办防范区域风险重点打击非法集资活动,联合区公、检、法及相关部门召开非法集资动员部署会议,6月联合镇街在全区范围宣传非法集资,成立了非法集资举报电话,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确保金融资产质量持续提高,以环境引领金融,以金融助推环境,推动各类主体阳光发展。

  全市工作总结 篇11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蔬菜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蔬菜产业,深入推进现代蔬菜园区建设,着力提升蔬菜种植业科技水平,不断强化各项服务措施,全市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市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今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32万亩,较去年增加了2万亩,总产65万吨,产值30亿元,圆满完成了年初蔬菜规划的各项任务。蔬菜品种多样,形成了以蒜苔、豇豆、花菜、白萝卜等露地蔬菜为主的大面积大宗产品和以“水果型黄瓜”、“樱桃西红柿”、“彩色辣椒”、“迷你南瓜”等为特色的高产高效栽培产品。另外,我市今年水生蔬菜面积达5000亩,西甜瓜面积6万亩,食用菌5000平方米。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开展全市各乡镇蔬菜种植状况调研。一是对全市50家蔬菜种植大户开展生产销售调查,了解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和核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及市场销售等难题;二是开展各乡镇产业化调研,摸清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形成《枝江市萝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枝江市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多篇调研报告,为我市蔬菜产业发展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二)抓基地建设,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着力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20xx年市蔬菜办积极争取宜昌城郊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资金34万元支持明新、美合、袁华兴等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高产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规模都在千亩以上,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常年开展农残检测,建生产档案,建设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系统。二是强力支持萝卜产业发展。枝江萝卜产业已进入发展盛期,20xx年萝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种植区域从七星台鸭子口、石套子蔬菜产业园区域向上扩展到沿长江一线都有种植,年总产量达到18万吨。三是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水果型黄瓜”、“樱桃西红柿”、“彩色辣椒”、“槟榔芋”等特色蔬菜品种,正在不断跟进。

  (三)抓品牌创建,培育蔬菜产业发展后劲。依托蔬菜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截止目前蔬菜产业先后获得5个无公害、绿色食品识标以及荣获“七星台{薹”、“董市甜瓜”等两个地理标志称号,使得我市蔬菜快步、健康进入市场,直供长沙、广东、北京等城市大超市、大型宾馆,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抓质量标准,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安全。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从生产源头保证质量安全。一是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编写《无公害食品?蔬菜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印刷5000份发放给种植大户。二是加强菜园投入品管理,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蔬菜板块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创建,全市蔬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已达40%。三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指导,实行蔬菜食品认证稳中求进,七星台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百里洲和董市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各2万亩。

  (五)抓科技推广,强化技术培训。一是做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进村入户指导工作,定期针对30个蔬菜种植专业户进行上门技术指导,并以蔬菜种植专业户为核心带动小户菜农学习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5个。二是集中办班开展培训,全年举办20期培训班,完成了1200人次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三是与省农科院协作举办试验示范样板,7月初在七星台镇成功召开了西甜瓜优质品种示范现场会,11月初举办了萝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现场会。四是全年我办技术人员下乡100余次,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蔬菜种植的技术难题,及时传达蔬菜销售信息。

  三、存在的问题

  (一)蔬菜品牌建设落后。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努力,在三品一标建设上虽有了新的大突破,登记了七星台{薹、董市甜瓜等地理标志,但全市分区域显示品种特色不突出,品牌亮点少。设施蔬菜品种对外依赖度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基础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不相符。一是生产基地电、路、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突出。被宜昌市纳入城郊蔬菜基地的七星台鸭子口、明新蔬菜基地,主干道狭窄,道路拥堵,运输条件恶劣;灌溉设施缺乏,农民需打井灌溉因田间无生产用电线路而无法满足。二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菜农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蔬菜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生产需要。除蔬菜办外,各镇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三)经营方式与市场营销不相符。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小规模分散经营依然占居绝对主体地位,农民把田头当市场的多,出去找市场的少;蔬菜专业合作社数量虽有较大增加,但能带动产销协调发展的还不多。

  (四)蔬菜技术推广经费没有保障。目前,承担蔬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的主要力量在市蔬菜办,蔬菜办人员工资有保障,但是指导蔬菜生产、技术攻关、产业调研等方面资金捉襟见肘,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等方面经费缺口大。

  四、20xx年工作打算

  (一)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各镇实际情况,按照“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在七星台、董市等城郊蔬菜基地发展萝卜、菜心、辣椒、豇豆、甜瓜等蔬菜瓜果,对百里洲重点发展标准化无害化蔬菜生产基地,其他各乡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原则,构建全市蔬菜信息共享网络,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

  (二)搞好产业服务。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成立蔬菜产业领导小组,将蔬菜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把蔬菜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积极争取省、市蔬菜基地建设资金,为枝江蔬菜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生产、“两减一增”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培养科技种菜带头人,助推蔬菜产业发展。

【全市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全市国税工作总结03-29

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总结01-26

2021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总结12-21

全市经济工作综述03-29

全市庆六一活动总结03-29

全市国税工作计划03-22

全市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03-22

全市科技工作要点05-12

领导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讲话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