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经济增长和社会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度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对“十一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每年增长7.5%的目标表示乐观。
林毅夫说,“十一五”规划里提到2010年人均收入要提高一倍,每年经济增长达到7.5%的速度,从过去五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未来的五年实现此目标并不是太难的任务,重要的是不仅要达到增长目标,还要同时解决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增长方式转变等问题。 那么宏观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在哪里呢?增长必须要效益,首先投资不能过热,投资必须考虑到国内国际的实际需求,否则就没有效益,而且不仅仅需要经济效益,还要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等等,要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一定的投资增长率仍是需要的,更重要的还要看投资的内容是什么。
他表示,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扩大内需相当重要。目前我国的产能过剩十分明显,怎样扩大内需,农村市场是个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相信可以把农村市场启动起来。另外应该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速度。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投资增长速度在15%是适合的,这样的速度在国内是有基础的。虽然一方面我们产能过剩,但另一方面,我国还处于早期工业化,产业更新和技术升级的空间还很大。未来几年,从消费增长来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需求仍将保持一个旺盛的势头。
他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延续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避免大起大落,在这样的思想指导和稳健的货币制度支持下,可以根据变化做必要的调整。至于货币政策,未来几年应该加大农村公共方面的投入,可以把现有的资金做一些调配。同时把国债基金更多往农村倾斜。另外随着财政的增加也要照顾到农村建设。
当记者问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金融如何发挥作用,他说,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建设比较薄弱,表现为渠道少,主要是靠农村信用社。虽然农业信用社这几年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但单靠一家金融机构远远不够。现在,有一个现象是农村缺少金融建设的投入,但是每年有大量的资金流向城市,每年农民存在邮政储蓄就有几千亿元,而另一方面,农民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又存在贷款难的问题。解决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就要求金融部门和机构在体制上创新,比如说在农村做一些小额信贷。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往这方面努力,批准两家只贷不存的银行。
林毅夫说,去年我在政协会上的一个提案就是创建新的农村信贷模式。我们调查发现农民贷不到款,银行也有苦衷,因为农民没有什么好的抵押品,而且每一笔贷款都很分散,抗风险能力很差,每一个贷款的单位成本都很高。农业发展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往往农业企业对他们所属基地的农户情况非常清楚,他们的种子种苗都来自于龙头企业,而且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龙头企业的支持,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卖给龙头企业,在这个生产流程中农户和农业企业是紧密结合的。企业十分了解农户的资金情况和流向,这些信息对于金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建立一个新的农村信贷模式:担保公司+基地+农户。这样大家都受益,从农民的角度来看,有担保就可以借到钱;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只要通过龙头企业选择担保的农户就可以放心地放款,而且考察的成本很低;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他们扩大基地和经营规模。我们这个提案得到国家发改委的重视,并进行了座谈,了解提案后,在全国四个省市进行实地调查,并随后形成答复文件,国家开发银行了解文件后表示愿意支持参与。如果有关部门多做一些类似的创新,农村金融问题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他提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投入方式上也可以创新。按照安全饮水、沼气、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等标准要求,根据国家发改委专家的测算,大约需要4万亿元,也就是说每年需要资金2700亿元。林毅夫认为,这2700亿也不全需要全政府投入,因为其中一些设施也有一定私有品的性质,如沼气、厕所等,因此投入可以多种方式,接近私人品的设施可以让农民自己多出一点,接近公共品的由政府多出一点,其他社会资金也可以参与。比如说建设乡村公路的资金,可以由政府出一点,受益的车辆、企业也出一点,还有外出人员出一点,扶贫基金出一点,农民没有钱就出一些工。农民参与施工和监督,工程就不会有问题。
【经济增长和社会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度创新】相关文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08-17
暑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心得03-24
扎实有效地规划和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8-17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08-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总结08-24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8-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自查情况08-23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交流材料08-17
新农村建设标语12-17
在非公平经济增长中折腾的西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