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领导和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把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以简要汇报。
我区共有耕地面积27万亩,总人口4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3万人,农村劳动力16万人,农民人均耕地1.07亩,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如不及时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民收入就难以持续增加,富民强区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如期实现。只有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为此,我们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待,坚持一手抓就地消化,一手抓劳务输出,多形式、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路子,收到了明显的成效。2003年全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7.4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的46;实现非农总收入3.6亿元,当年全区农民新增收入的70来自非农产业;其中向外地输出的劳务人员就达2.32万人,年创劳务总收入2.1亿元,人均9000元。2001年我区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劳务输出先进县(区),2003年又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集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二、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大方向。近年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的的快速转移。一是加快招商引资,培植就业载体。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引进一个项目,安置一批人员。2000年以来,我区共利用区外资金31.2亿元,新上项目412个,这些项目共吸纳2.8万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如吉林客商xx先生投资5000万元兴建的xx铸钢厂,共安置农村劳动力500多人,人均月收入900多元;台资企业xx公司吸纳14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同时,我们还不断强化招商载体建设,举全区之力建设了xx工业园,目前园区内投产企业已达42家,安置农村劳动力6300多人。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拓展就业空间。进一步放宽政策,完善服务,激活民资民力,形成了千家万户搞个体、干民营的好局面;对骨干民营企业,不断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他们做大做强。近年来,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总户数、从业人员数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区非公有经济单位发展到7500户,从业人员3.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8万人,民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三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和聚集农村劳动力。农业龙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业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狠抓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先后投资660万元扩建了金虹食品公司,引资4000万元新建了xx木业、xx木业和xx木业,这些企业已直接吸纳了11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今年初引资1.6亿元建设的xx公司今年8月份竣工投产,德国米杜甘地公司投资2200万美元的长毛兔饲养和兔毛深加工项目,近期也将开工建设。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可安置农村劳动力3300人。龙头企业在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区长毛兔、生猪的养殖和速生杨的种植。目前,全区长毛兔存养量达到258万只,生猪存栏量达到14万头,速生杨种植面积发展到2.8万亩。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抓住xx行政中心西迁xx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积极推进城区东扩南移。近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每年新增1.5平方公里以上,直接带动了周边11个村的改造,1.5万名农民实现了向市民的转变。结合城市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建筑业,全区共有6500名农民在各类建设工地务工;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在城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已达5000人。在做大城区规模的同时,以兴建专业市场、发展工商业户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全区小城镇人口达7.2万人。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开拓外地就业市场。劳务输出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们立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一是抓好载体建设,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最初,我们发挥上海xx老乡的优势,与上海宝山港务局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后来抓住其下属装卸公司改制的机遇,创立了“山东xx驻沪劳务输出总公司”。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安置劳务人员1000余人,年创劳务总收入1800多万元的企业。去年该公司在上海市21个劳务输出基地评比中获第一名,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表彰。我们结合上海法制环境优、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的优势,以xx驻沪劳务输出总公司为依托,与上海松江大学城、上福电子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劳务关系,上海已成为我区最大的劳务输出市场。近年来,又借鉴上海的经验,先后在广东、浙江、江苏、苏州、青岛、深圳等省市建
立了11处劳务输出基地,形成了机械加工、电子、工艺、服装、物业管理、汽车运输、货物装卸等多行业输出的格局。二是健全输出信息网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为有计划地输出和招收劳务人员,我们狠抓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对内,在区、镇两级设立了劳务输出服务大厅,今年又开工建设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区劳动力市场,利用网络、电话、信函等形式,收集发布用工信息;聘请各村两委负责人为劳务输出信息员,负责本村居富余劳动力和有意外出务工人员的登记造册,在全区形成了区联镇、镇联村、村联户的三级劳务信息网络。对外,以各大劳务基地为依托,每年定期不定期地到用工较多的大中城市、关系企业收集用工信息,考察用工单位,及时进行发布,有针对性地组织输出劳务人员。如xx镇劳动服务中心主动到青岛、上海等地联系用工单位,积极组织全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去年全镇共输出劳动力5000人,春节前后外出务工人员仅通过邮局汇回的现金就达4000多万元,收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输出百人,致富一村”的效果。三是规范管理与服务,精心打造“劳务品牌”。我们把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与服务,培育xx“劳务品牌”作为扩大劳务输出的关键,重点抓了“三个严把”:严把用工单位考察论证关,选择信用状况、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比较好的单位,签订招工合同;严把输出人员素质关,对输出人员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严格体检、政审,建立档案;严把跟踪管理关,定期到用工单位了解情况,及时帮助输出人员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已逐步建立起了“考察用工企业,签订用工协议,组织求职报名,严格考核录用,专人护送交接,搞好跟踪服务”的工作程序,做到了既对用工单位负责,又保证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全区经区劳动局组织输出到区外务工人员,没有发生一起损害劳务人员权益的事件,没有一名劳务人员违纪违法。仅去年一年就先后有8家用工单位主动到我区联系招收劳务人员,xx的劳务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和档次。坚持把搞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作为提升就业档次、打造薛城劳务品牌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建立培训基地。依托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选定xx技术学院、区职业中专、农广校等5所有实力的学校和各镇街成教中心作为培训基地,采取委托培养、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在全区形成了由劳动部门牵头,以基地培训为主的稳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二是进行“订单式”培训。建立了转移就业培训与输出劳务的衔接机制,通过劳动部门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全部进行岗前培训。如按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先后为区内的xx铸钢、xx艺品等10余家企业举办岗前培训班,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余人次;为上海、苏州等劳务基地举办了电工、计算机、钳工、集卡司机等培训班,每年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在搞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加强社会公德、法律常识、安全生产、城市居民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搞好“储备式”培训。对全区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退伍军人建立了档案,预测用工市场,提前予以培训,实行劳动预备制,为应急性外出务工做好准备。
四、加强组织协调,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健康开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劳动、农业、人事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内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到上海等劳务基地与当地政府沟通联系,考察劳务市场和用工企业,深入企业慰问务工人员,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工作机构。区里在原区劳动局设立了“xx区劳务输出办公室”,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一名副局长靠上抓,抽调12名业务骨干专职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在上海设立xx驻上海办事处,明确了两名副科级干部,与xx驻沪劳务输出总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承担对外联络、劳务输出、招商引资的职责。在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中,我们在各镇街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三是明确目标责任。区委、区政府制订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政策措施及领导责任。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对镇街和区直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各镇街也把各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利益挂钩,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抓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我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农民的择业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安于现状、固土守乡的思想比较严重,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劳动力供应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突出;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一些政策性、体制性障碍仍然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今后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学习借鉴兄弟区(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再创新水平。一是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农民消除小富即安、畏难发愁、信心不足等思想障碍,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择业观念,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跳出农门、跨出省门、冲出国门,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致富、求发展。二是完善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解除体制上、政策上的障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模式,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发挥与韩国绿色株式会社联系密切的优势,积极拓展韩国劳务市场,实现境外劳务输出的新突破。三是加强就业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的形势,抓住培训这个牛鼻子,把好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人品和素质关,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把“xx”劳务品牌叫得更响。四是大力发展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认真研究膨胀措施,积极进行扶持。特别是抓住枣庄新城建设的机遇,加快发展商贸流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到非农产业上来,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OO四年七月
【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相关文章:
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会议表态发言04-08
在全市巡察信息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08-25
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04-08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08-24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经验交流08-24
在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04-27
在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03-20
关于峄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报告08-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