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昭陵导游词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沈阳昭陵导游词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沈阳昭陵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沈阳昭陵导游词1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10年及23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15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01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京官员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官员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官员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05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沈阳昭陵导游词2
碑石原产于北京附近的顺天府。大家可能要问,这么重的碑是怎么运过来的呢?在当时为了不破坏陵地的“风水”,陵地的一草一本也不能乱动,建陵所需要的材料全部要从外地采运制造。石料如此巨大,道路又如此遥远,又不能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拉,原因是用牲畜拉是对皇祖陵寝的亵读。石料在起运前先要用清麻层层包缠,边缠边涂水胶,以防在运输中受震动而断裂。然后把石料装在特制的木车上,俗称“旱船”。运输要选在严冬滴水成冰的季节,沿途每隔几里要打一口水井,把道路浇成一条冰道。这样历尽艰辛,才能将巨大的石料运至盛京。据统计,仅采运建陵的石料一项费用就耗白银达l60万两。
大家心中肯定会产生疑问,在没有现代化起重设备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将碑立到龟背上呢?这里还有一个“神人点化”立碑的故事。当工匠们柬手无策时,有一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时,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入了,还能有什么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于是就用土一点一点把石碑培起来,最后终于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使用“堆上立碑法”是可能的,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的聪明才智。
大碑楼是皇陵最神圣的地方,它附近的神道禁卫甚严,不许随意往来,据说有“人过杀头,马过削蹄”的刑法。
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这都是当年祭祖用房。东侧的两座叫仪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的仪仗之物和上祭时烹茶煮奶及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两座叫茶膳房和涤器房,是上祭时做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还有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隆恩门)
大家请看,前面就是隆恩门和方城了。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早在我国秦汉、唐宋时期,皇陵围墙里方形,每面各开一个门,封土居于。到了明代,朱元璋对以前陵制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前方后圆,三进院落,封土后于最后一个院落,只留南面一个大门。这个门,明陵称为恩门,清陵称隆恩门,俗称宫门。大家请看,在门楣上方正中设置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匾额。隆恩门上方是一座高大门楼,称五凤楼,歇山式,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在门楼的底层,南、北两面没有供人登临的楼门,二、三层的四面都有木窗,周围有出廊。据说当年在三层楼上设有金链四条,这些金链俗称“江山万代”,年间,不慎丢失。五凤楼式样颇像沈阳故宫的凤凰楼。隆恩门建筑雄伟壮观,昔日登楼向南远眺,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晴朗之日,还可望见辽阳的太子河。
(进入方城)
请大家随我经过隆恩门进入陵寝第二个院落方城,它是昭陵的主体部分。方城是过去盛京城的缅影。据考证,秦始皇陵的内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阳的规制建造的。如此看来,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征,以体现“事死如事生”的规制。
昭陵建筑布局除了遵循“中轴线”的陵寝规制,还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前朝后寝”是我国传统的宫殿、院落组合形式,西周时就已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北京故宫是严格按照“前朝后寝”格局设计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大殿)是皇帝升朝理政、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地方,前三殿所在的地方为“前朝”部分。乾清门以北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十二宫是皇帝及后妃们生活起居之所,这部分叫“后寝”。其实这种格局在家门大户之家也有所体现,往往把宅院的前部作为处理公务,接待宾客的地方,而把后部作为眷属活动居住的区域。
沈阳昭陵导游词3
各位女士、先生:
您们好,可以为大家服务,我深感侥幸,在我的导游进程中,但愿你多提难得意见。古天我将伴所有人游览沈阳的光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乡的南部,故又称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专尔济凶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开称闭外三陵,昭陵就是闭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今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仄方米,修于1643年,1651年基在修成,之后还举行了续修。它既吸取了亮陵的修建优点.继承了中国今代传统修建的劣点,又融开了满蒙陵寝修建的特点,具备诗郁的民族作风以及地方特色,在必定程度上表现了清人闭前满族修建艺术的演入情况。昭陵遵照修建布局分为三全数,第一全数为上马碑到正红门,第兼顾数为正红门到方乡。第三全数为方乡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全数。
现在映进人人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下列官员人等至此上马”的上马碑,告诫人们前线乃帝王陵寝请上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古天我们乘座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起往祭祀皇陵。
眼前就是神桥,要想往看陵里的修建,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做用。神桥上面是一条护乡河,皇帝的陵寝要修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好地上,但其时这里设山没水怎么办呢?就在陵寝前 面合凿了一条护乡河,在陵寝后面又野生堆积起去一个隆业山,这样等于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神桥的建修既丑化了环境,又有它的实际做用。
石牌坊是亮清二代特有的装饰修建。用以纪念逝世者,施表好事,常常被立于陵墓古刹、饲堂、叙路以及园林傍边,除表彰好事的纪念意义之外,另有伴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入进膜拜帝王境界的做用。
穿过石牌坊,我们去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二端是神门,也等于说祭把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二端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进的门。在其时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依神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神叙,神叙与神门做用相同。在神叙二旁矗立着二根洁利剑晶莹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
做为我国独有的一种今代修建物,它有着非常悠暂的“汗青”。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呈现了,其时是木造结构,放在十字路心旁为商旅指路,厥后慢慢演变为了一种类似于意见簿的修建。其时公民有甚么意见便把它写在纸上,特地由官员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厥后皇帝便招呼把这种修建修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没有固执己见。
在华表上方蹲坐着一只石兽,它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华表上,在陵寝外面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没有过头朝向没有同,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没有要沉缅之悲哀傍边要实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没有要健忘先租的好事要时常往拜祭。
看过华表来后,大家再顺着神叙来二侧看,共有六对石兽,顺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六对石兽积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它更能表现封修社会宽格的鉴别尊卑长幻及身份等级的礼法造度。由于光阴闭系,我车上再向人人介绍。
在神叙中口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两次东巡时建修的,内乱里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是采用河南省易县的青石雕刻而成,人人细口看一下驮碑的植物,它也是龙生九号之一,赑屃,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词攀老龙王派它驮碑。看来老龙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建筑学家呀!别发急。得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几个女子。
入进方乡我们便看到了隆仇殿,隆仇殿修在了花岗岩石的须弥座上更显其宏伟壮观,四周所铺的地砖上均为金矿石造成。这等于、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人人没有妨细口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没有定会找到一些金辉煌眼的金沙。在台基边上还放有石雕蚆蝦做为排水心,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会在桥上或排水心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心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上面请各位随我一起往登上乡墙一览昭陵齐景。站在乡墙上,陵区今松参天,金瓦红墙,更使您富足的感遭到这座封修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宽肃穆以及神秘。正前未便是月牙乡以及宝顶。
苏东坡有诗云:一人悲欢离开,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伤口分离之意,建个月合乡,以示对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宝顶便是埋葬皇帝皇后之处,在上面的地宫里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去、上面有同心专心井,并被称为海眼,皇帝被称为伪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在宝顶后面,便是野生堆积起去的隆业山。眼前这座昭陵最高的楼便是大亮楼,内乱里有昭陵陵碑一块,因多次被雷击,碑壁已馂余破没有齐,大亮楼也是从头建修过。
昭陵的修建固结着我国今代办动百姓的机灵以及技艺,具备其今朴的文化内乱争涵。昭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去客,难怪有人赞它是“即日伴都皇陵,古朝沈阳胜景。”
由于光阴的闭系,昭陵就观光到这里,一些昭陵别的的讲解,我将在车上为大家举行讲述。谢谢大家相助。
沈阳昭陵导游词4
隆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檐下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额一块,从左至有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间,进深两间,周围出廊,共有廊柱20根环殿而立。殿内无天花棚,梁架,上面施以旋于彩画。这种作法称作“彻上明造”,是关外清早期建筑特点。殿内中间有一大暖阁,又称寝宫或神阁。阁内有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的上方用黄云缎置项,名叫“披庐帽”。大暖阁里有一小暖阁,又叫佛龛,里面供放着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阁前还有帝后的龙凤纹宝座,大祭时将神牌从暖阁中移至宝座上接受祭享。宝座前设有供桌,用来摆放祭品。供桌前有五只圆几,几上摆放珐琅香炉、烛台和花瓶五种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铁片制成的“灵芝”及“万年松花”,又叫金银花钗。这批五供是乾隆四十年由北京内务府制造时。供案两侧有配案、配椅,配案上有五供等祭具。此外还有朝灯六只。
隆恩殿建在高6尺的合基上,台基为仰莲须弥式,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大家可能发现这座月台还铺有许多名贵石料,对了。看,隆恩殿门檐下铺设的翡翠玉石一块,石长6尺,宽3尺,厚度因埋在地下不得而知。玉石是淡黄色,半透明,中间还夹杂着淡绿色及白色斑块。色彩斑澜,十分好看。此石是祭祀时主祭宫向神牌跪拜之处。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这四位皇帝东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称此石为“翡翠玉拜石”。清同治年刊《陪都纪略》有诗云:“翡翠玉拜石,当年国富修,美玉非为宝,一善壮宏猷。”翡翠是很名贵的宝石,其价值甚至超过黄金。翡翠玉石我国很少出产,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出产。特别是像这样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见。曾经有位欧美国家人士前来参观时说,此石是难得之品,价值连城。令人得以告慰的是,它避开了近百年的无数次战乱而今仍安然无恙。翡翠玉拜石前面的台阶,是由三块“白宝石”铺成,它与普通汉白玉不同,石质润泽,宝光四射,也是石中上品。台基的护栏也是由一种叫“青金石”的贵重石料雕刻而成,石料虽青色,里面间或有许多黄自色大小不等的.颗粒。《陪都记略》赞此石:“北陵龙来远,平洋第一丘。皇栏杆色润,青金石阶周”。还有,大家请看月台地砖,均为“金矿石”,石中有许多金粒,在阳光照射下,大家不妨找一找金光闪闪的金沙。在清代陵寝中,用这些名贵宝石修建陵寝,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昭陵的一大特色。也表明后嗣皇帝对开国皇帝皇太极的无限崇敬之情。
大家随我走下隆恩殿的台阶,请看“龙头瀑布”。它建在月台的四个角上,龙头巨口大开,为排水口,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龙嘴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这座隆恩殿要介绍的实在是太多,请大家边走边看月台墙壁,须弥座台基图案,异常美丽,从上往下分六层雕刻:第一层是连珠纹;第二层是由卷叶花组成的须弥座上枋;第三层是仰莲瓣组成的上袅;第四层是由卷叶花组成的柬腰;第五层是俯莲瓣组成的下枭;第六层是由唇形小花组成的下枋。整个隆恩殿月台栏板、栏柱、宝瓶云拱、望柱头、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细腻,图案有蔓草、卷叶花及石榴等纹饰,娓丽流畅,抒卷自如。富丽华美,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的又一件大型石雕艺术珍品,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也是不多见的,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建筑艺术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深受中外雕刻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赞扬。
还有隆恩殿两侧,各有四棵松树。据说,这是八旗大臣在护卫着隆恩殿,有文东武西之称。早些年这八棵松树参天蔽日,苍劲挺拔,后又枯死。如今是近些年栽的。
(二柱门与石祭台)
沈阳昭陵导游词5
大家都看到了巨大的宝顶尖上,不偏不倚长着一棵榆树。我揣测不少人心中已产生疑问,好,我来告诉大家。为效法祖陵——永陵,昭陵不知从何时起,在宝顶上也栽上一棵榆树。关于榆树,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下面这段故事。
一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来,放在这棵榆树的树权上,然后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起来,来取骨灰匣时,竟然发现地上的土上长没过树权,把骨灰匣给埋上了。他扒开土,想把骨灰匣拿出来,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在树权上一样。他又找来一把大斧,猛砍树杈,每砍一斧,就从树的被砍处往外流血浆,树的“伤口”又很快长好如初。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是一棵神树,是上帝向他暗示这里是安葬他父母的。于是他顺从天意,用土把树权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标记,并在这里住下来,安营扎塞,开始招兵买马,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这是一段不经的传闻,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受命于大”。而且几乎历代王朝崛起之际均有类似传说相伴。清朝统治者意在美化、神化自己,才有“神榆”之说。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博学多才的.弘历皇帝第二次东巡祭祖永陵,御书《神树赋》一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三次祭祖永陵,忆起二十四年前写的《神树赋》,感慨颇深,于是命人将《神树赋》刻于石碑,第二年此碑刻成。〈神树赋》将此榆树寓意大清龙脉,风水攸关,对它极为重视。据说,盛京将军每月要向皇帝就神榆的保护情况奏报一次,从三十年代拍摄昭陵宝顶照片来看,仍可见到这棵神榆,八十年代初整个宝顶己为树冠覆盖,大约在八十年代末,神榆生长老化枯死。如今这棵新榆树也有二十来年了,是昭陵绿化班师付亲自栽上去的。
(隆业山)
清朝有一个传统做法,就是把每处陵区所靠依的山峰都赐一个很吉祥的名字,叫起来,很顺耳好听,似乎这样就会使大清江山社稷长治久安。
隆业山于顺治八年(1651年)堆成,同年封名隆业山。山高20米,东西长503米。《清实录》顺治八年六月条载:以永陵为启运山,福陵为天柱山,昭陵为隆业山。“隆”字据《礼记·檀弓上》记载:“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隆业寓意大清王业兴隆昌盛。
隆业山在宝城身后,此山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亚北方位。细看山上结“九峰”,以中间主峰最高,其左右各有四个突起点,东西走向,其两端各向南弯屈,形如弯月,似如卧龙。此所谓“龙蟠凤翥”之势。
隆业山的建筑是出于“风水”的需要。按古代相术说法,一块好的至少要具备“前有沼,后有靠”的条件。所谓“沼”就是河流,“靠”是山。而昭陵这块地方接风水条件来看,并不算好,因为此处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无山可靠。即造此地为太宗万年吉地,只好来个变通——采取“人造风水”,弥补不足。于是调集大批旗、民,修造此山。为避免破坏陵地风水,堆山之土石必须用“客土’,即不准就地取土,取土要到几里开外的地方,当时又无机械,挖土、运土全部依靠车拉、人担、堆积如此宠大的土山,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盛京通志》称,其山源出自长白山西鹿,由长白而永陵启运山,由启运山而福陵天柱山,由天柱山而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直到沈阳以西塔湾而止。这条脉系被称为“龙冈”。这些皆为御用文人为说明其风水编造的溢美之词。
沈阳昭陵导游词6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华表)
请大家看神道两侧雕着飞龙和卷云的洁自晶莹的对称石柱。这就是华表,也叫擎天柱或万云柱。通高10米左右。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尹子》说:“尧立诽谤木”。可见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都是用木头制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其中一个作用是供人们提意见之用,叫“诽谤本”,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表识”。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作为识别路径的标志,相当于现在的路标。“表”即“标”,所以也叫“华表木”。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华表作为建筑装饰,起初是立在桥头上,从元代开始被用于宫殿旁,明清时期被广泛用在陵寝建筑上。
这对华表顶端的柱头上雕着一个面朝北方的石怪兽,哪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它叫犼。是北方的一种兽,形似犬,吃人。人们根据这种立于华表顶端石兽的姿态,以及传说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望天犼常常成双成对的被安放在皇宫和陵寝前后。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在神桥南面华表顶端的望天犼面朝南还是面朝北?对,是面朝南。这里有一个典故,我们现在看到的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寝的这对叫“望帝归”,也叫“望君归”。意在希望帝王要尽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缅于哀伤之中,祭毕而出,国家大事等你处理呢。另一对的方向是向着沈阳故宫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记祖宗,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礼别忘了。根据这个典故,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安放在陵寝前后的两对“望天犼”的含义了。
(石像生)
下面大家看石像生。所谓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左右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旁。陵墓前为什么要设石像生?是怎么演变的?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最初设置石像,目的是除邪恶,驱鬼怪。早期的墓前石兽石人还有表彰死者生前丰功伟绩的作用。西汉名将霍去病先后六次率军出击匈奴,大败敌军,使匈奴人闻之丧胆,从而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死后,为了表达他的卓越战功,宏扬他威镇敌胆的英雄气概,不仅把他的坟丘堆成他生前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祁连山山形,还在他墓前竖立了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征他生前率军大败匈奴的武勇壮烈形象。石像生的这种作用后来成为绝响。
沈阳昭陵导游词7
在这里,有必要向大家补充一下:在清代皇陵中,盛京三陵陵左琶汾要亮千坷北遵化的清东陵、易县的清西陵中的诸陵陵主。他们是未能入关的清朝奠基人。可是祖陵“万年吉地”且远不如入关后诸皇帝陵寝那样规模宏大,这是由于清初陵寝典制还没制定,再加上福陵昭陵已经堪舆方家测定风水,不能轻易变更位置。顺治康熙年间的改建和扩建又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现在低于嗣皇陵的格局。
石像生中,除石人以外,以虎、狮、象、马、骆驼等为多见。这勇猛骠悍的`野兽极驯服地昼夜守护在陵墓前,无疑会增加陵墓的威严神秘之感,也抬高了墓主人的地位。
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
第二对是一对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不知哪一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对,叫獬豸。据《异兽志》说,它是东北特产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
第三对,是麒麟,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而圆蹄。龙、凤、龟、麟古代称为“四灵”。传说它是一种神鹿,常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出现,在这里显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业兴旺发达。
第四对为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位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在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干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就令工匠按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的主人。至于哪一匹是“大白”,哪一匹是“小白”,大家根据它的胖瘦很容易辨认出来。
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由于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很多功劳,所以后来建陵时,把石雕骆驼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迹与主人同在;
最后一对为立象,高2米,长近3米,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为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另外据说象能辨忠奸,最守信用。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以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大望柱)
接下来的是一对大望柱,它和华表根相似,但也有区别,大家细心观察便可辨出,柱体没有龙纹,只是朵朵云纹,不是圆柱形,而是八校形;柱须是桃形,而不是蹲兽,其它部分都与前边的那对华表形制一样。它位立在陵寝的主要建筑——碑楼两边,主要用途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
(神功圣德碑)
沈阳昭陵导游词8
好,下面我们看明楼内。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用汉、满、蒙文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此外还雕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鲜艳。此碑又叫“圣号碑”或“谥号牌”,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所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升入太庙奉妃的排列名号,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辈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什么是昭穆呢?据《辞源》介绍:“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和坟地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为皇太极的“庙号”。“谥号”为何意?对了,那位先生答出来了。谥号就是对皇太极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辞。人死了,才有谥号,一个人得什么谥号,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另外谥号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继位后再加谥词。因此,皇帝的谥法字数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极谥号全称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共二十五个字。可是,一般称呼起来,只是取后面三个字。所以皇太极的谥号简称为“文皇帝”。“文”字在谥法上含有“经天纬地”、“修德来远”、“慈惠爱民”等含义。圣号碑与神功圣德碑一样也是由嗣皇帝来写。然而,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此碑立于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顺治,而是出自于康熙皇帝手笔。虽然神功圣德碑碑文可以让文臣撰写和书丹,而此碑当是康熙皇帝亲书。
明楼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视昭陵全景,可是“树大遭风”,历史上呈几次受雷火袭击,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严重的.一次是1936年伪满时期,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大家请看碑,纹饰己不全了,碑身出现裂痕,只好用三道铁箍加固。现在大家见到的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宝城和宝顶)
大家现在站的对面就是宝城、宝顶和月牙城。宝城也叫“团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中间突起的圆形坟堆就是宝顶。下面就是地宫,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儿墙,形如小城,所以叫宝城。月牙城与方城紧紧相连接,因其南面凹进,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在封建社会里,皇陵是皇权的物化之地,地宫更充满了神秘色彩。它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关于地宫的传说,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搜集到一段有关地宫的说法:“相传,宝顶内有正殿一根,名为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后,两旁有石柱二根,用铁链将棺悬在空间,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为金并。所谓皇帝用金并御葬是也”等等。这些传说,至今沈阳老者仍有耳熟能详者。其实,不过是道听途说。史料证明,入关前的满族民风淳厚,崇尚俭朴,火化是满族的传统旧俗。从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将棺椁葬入地宫。所以,皇太极和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内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么棺椁。所谓“金井”也不是终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过是风水先生确定地宫穴位时留下的标记,它只是一个深不过十几厘米的小坑而已。
沈阳昭陵导游词9
石五供虽然是象征性的,没有实用价值,但它所处的位置却十分重要的。每次皇帝到昭陵举行祭扫的前一大,都要在石五供前举行展谒礼,奠酒、行礼、举哀,随驾王公大臣站在隆恩殿两边,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
大家请往上看,在两根石柱顶上,各雕着一个座南朝北的石鲁,形似狗,圆头夹目,而且都用铁链子锁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说陵寝的地宫门就在石祭台下面,这两只石鲁就是护卫陵寝的,人们叫它护陵兽。
(月牙城)
请大家跟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楼之后,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在我们视线正前方是硫璃照壁,照壁上有枝叶繁茂,象征着昂贵的牡丹花,共有13朵,中间九朵,四个角各一朵,绿叶红花,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从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这是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点。院里两端各有一座砖砌的'转向蹬道,拾级而上,可达明楼和宝项。
传说,朝秘的地宫人口处就在华丽的照壁后面,为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富人口处安装有许多暗器,暗器的机关就装在照壁上面。照壁上那些图案说不定那就是它的开关,谁若是不小心动了它,地宫里的毒药飞箭就会飞出来……,也有人说这里叫“哑巴院”,当年修陵时怕陵工出去泄露地宫秘密,地宫封闭之后,便将陵工们集中到月牙城内,强迫每个人吃上一种药,陵工们从此全都不会说话;还有人说皇上怕陵工泄密,当他们将棺椁抬进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人口堵死,将所有陵工活活封在地宫里边殉葬等等。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可怖。
其实,从清东陵几座已经发掘过的清代皇陵地宫看,上述传说都是不存在的。这座照壁只是起着美化装饰作用,它是遮挡着券洞门入口处隧道券脸的券砖,如果没有这座照壁,月牙城就更显得死气沉沉了。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这里蹬道可上下方城和宝城。另外,在陵寝中最重要、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地宫了。它是陵寝的心脏。官书对皇陵建筑以及典章制度并不隐讳,唯独地宫内例外。地宫官书讳莫如深,听以引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传说和不经之谈。地宫人口究竟在哪,只有将来发掘昭陵地官方可验证。
(明楼)
沈阳昭陵导游词10
此亭是大祭时焚烧祝版、纸张及金银锞的地方。烧祭时主祭人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这种仪式叫“望燎”。是祭扫的最后一道程序。大祭礼就是在这焚帛亭的烟火升腾及众官员的哀嚎声中结束的。
(昭陵祭祀盛典概况)
为了让大家了解清代皇陵中举行最重要的典礼——祭礼,我先介绍一下昭陵祭礼的概况。祭礼是昭陵最重大,最繁琐的礼制活动。在清代,除展谒礼和清明敷土礼之外,所有重大祭礼典礼均在隆恩殿内举行。所以说隆思殿是祭礼的重要场所。
所谓“祭礼”,其本意是“以礼仪哀悼亡者”。《礼记》说:“凡治人之道,莫重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就是说祭礼的核心是祭,其内容是“礼”。
中国封建统治者一向主张“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们把祭祖视为“关于大运之发祥”,“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大事,是“展孝报本”,“敬祖”的实施。因此封建帝王对祭祖都十分重视。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学习汉人习俗,在历代王朝祭礼基础上,经过改革并融进了满族的特点,形成与历代不同的祭礼制。清朝皇帝对祭礼的重视程度与前朝帝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给的',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受祖宗在天之灵的制约。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祖先的陵墓、祖宗遗迹、遗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乡都十分崇敬,特别是对盛京感情更为深厚。因为盛京是大清开国的“龙兴”之地。从顺治开始就曾经策划东巡祭祖,因为顺治皇帝六岁时,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在盛京故宫大政殿即位后,于第二年八月,迁都北京,就离开了他生长的地方。在他长大成人后,十分眷恋故土,多次提出回盛京祭祖,敬瞻祖宗开国旧迹。有一次甚至已准备好,不久即可祭祖。然而终因国势不宁未能如愿。从此失去机遇,抱憾终生。康熙皇帝比其父亲来说,要幸运的多。康熙十年,当他还是一位“少年天子”的时候,率先回到他梦寐中的盛京,亲祭祖陵。从此开辟清代一项“东巡”定制。康熙皇帝本人曾四次东巡盛京,其中一次由雍亲王恭代;乾隆皇帝亦步亦趋,也效法祖父四次东巡;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中,巡幸盛京两次;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正处清朝国势日下,列强侵犯频频,但仍行~次东巡盛典,并从此为这项盛典画上了句号。
清帝东巡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祖宗山陵,其祭扫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皇帝亲祭昭陵一般分为二天举行,第一大举行“展谒礼”,晚上住在留都宫殿,也就是盛京故宫。第二天举行大飨礼。两种祭礼不同。
展谒礼是皇帝穿素服,直接到宝项前面的石祭台前向山陵奠酒和哀哭,与民间到祖坟哭拜的意思相似。大飨礼是皇帝穿朝服在谒陵的第二天举行,地点在隆恩殿。
清代皇陵祭礼名目繁多,从规模上分,有大祭小祭;从节气上分有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还有帝后的忌辰祭。这样,每年要举行七次大祭。皇陵祭礼,繁文得节,名目之多,等级森严,兴师动众,糜费惊人。
(隆恩殿)
为了让大家了解隆恩殿,我刚才介绍了昭陵祭祀概况,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昔日清朝四位皇帝曾10次亲临昭陵举行隆重祭扫大典的隆思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后的规模。
沈阳昭陵导游词11
各位女士、先生:
你们好,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深感荣幸,在我的导游过程中,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城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昭陵即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平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还进行了续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蒙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诗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人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为方城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乃帝王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们乘座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桥,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作用。神桥下面是一条护城河,皇帝的陵寝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好地上,但当时这里设山没水怎么办呢?就在陵寝前 面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在陵寝后面又人工堆积起来一个隆业山,这样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神桥的修建既美化了环境,又有它的实际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纪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过石牌坊,我们来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中间是神门,也就是说祭把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中间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入的门。在当时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依神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与神门作用相同。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木制结构,放在十字路口旁为商旅指路,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意见簿的建筑。当时百姓有什么意见便把它写在纸上,专门由官员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后来皇帝便下令把这种建筑建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不固执己见。在华表上方蹲坐着一只石兽,它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华表上,在陵寝外面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不过头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不要沉缅之悲哀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忘记先租的功德要时常去拜祭。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再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六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六对石兽积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它更能体现封建社会严格的区分尊卑长幻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由于时间关系,我车上再向大家介绍。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是采用河北省易县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细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号之一,赑屃,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看来老龙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建筑学家呀!别着急。得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几个儿子。
进入方城我们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岗岩石的须弥座上更显其宏伟壮观,四周所铺的地砖上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大家不妨仔细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边上还放有石雕蚆蝦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会在桥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下面请各位随我一同去登上城墙一览昭陵全景。站在城墙上,陵区古松参天,金瓦红墙,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穆和神秘。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宝顶。苏东坡有诗云:一人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开城,以示对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宝顶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宫里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来、下面有一口井,并被称为海眼,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在宝顶后面,便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隆业山。眼前这座昭陵最高的楼便是大明楼,里面有昭陵陵碑一块,因多次被雷击,碑壁已残破不全,大明楼也是重新修建过。
昭陵的建筑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难怪有人赞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阳胜景。”
由于时间的关系,昭陵就参观到这里,一些昭陵其他的讲解,我将在车上为大家进行讲述。谢谢大家合作。
【沈阳昭陵导游词】相关文章:
沈阳昭陵导游词11篇03-06
沈阳福陵导游词12-31
沈阳福陵景区导游词01-02
沈阳福陵导游词12篇12-31
永陵导游词01-03
明显陵导游词02-25
乾陵导游词02-16
沈阳导游词02-02
十三陵导游词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