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艺术论文>美术论文>徐钢:画尽沧桑都自然

徐钢:画尽沧桑都自然

时间:2023-02-21 17:38:33 美术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徐钢:画尽沧桑都自然

徐钢:画尽沧桑都自然
  
  作者/刘阳
  
  70后艺术家缺乏如前辈人激烈的人生冲撞,但在他们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生存所给予的不确定性因素,却也给他们提供了许多理性审视生活的机会。他们以一种怀疑色彩的眼光审视并反思生活中既定了的价值判断。
  
  本期始,我们的视角将有意关注一些尚在"路上"的青年新锐——
  
  他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成长起来,略带些回忆和憧憬:他们是艺术界新生代的主力军,是中国中青年画家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散发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人格魅力,以他们的实力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书画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的潜在实力。
  
  徐钢
  
  1978年生于苏州东山
  
  1993年师从亚明先生学习中国画
  
  200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
  
  2002年至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任教至今
  
  ……
  
  文字刘阳
  
  徐钢的家离他任教的南京艺术学院不远。一个不算太新的小区,绿化项目却异常的好,那些有年头的繁茂绿木惹得不知名的莺雀从眼前飞过,留下一道嘹亮的声线。有阿婆聚在楼下晒太阳,唠嗑,脚边欢跑着一只土狗:偶尔有自行车悠然穿过,很有人情味的市井。楼栋保安问我去住何处,我说采访,他有点意外,想来并不知道这楼上任了位年轻的画家。
  
  徐钢现在的身份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教师,十年的教学生涯,让他青春的脸庞上多了沉淀和从容。他的教学方式轻松、重在沟通,循循善诱,在学生眼里,徐钢更多的是像一位兄长。一起背起行囊去寻山问水,写生自然,当传统的纸上文本步入自然的真境,心胸的开阔自当摆脱了程序的束缚:临摹,是徐钢教给学生的第一课,循序渐进中扶植个性,期间一起探讨绘画技巧;甚或是闲时聊聊生活随想、看一本书、一部戏的心得……他珍惜这份难得的师生之谊,学校相对简单的环境也让他有更多时间安静,潜心作画。"安静"是徐钢生活的关键词,一如他的画,古典俊逸,沧桑中带着坚定的从容。 (范文网 www.fwsir.com) "安静"是徐钢口中的禅修,定心。心不定,则不画。他的方法是,自己泡一壶功夫茶,"快冲慢品"嘬一口那苦中有甘的滋味,和自己的心灵说说话。
  
  徐钢的家是套不大的两居室,中式兼台现代的装修,稳重大气。画室里缓缓地放着评书,没错,是评书。徐钢说自己早巳习惯了边画画边听评书,那苍老持重的声音不疾不徐的萦绕在屋里,不禁想起有友人评价徐钢"长着青春逼人的脸,却怀旧质朴,像一位民国走来的老画家",我算是意会了。
  
  屋子里的陈设无一不在静静地宣告主人的身份,笔墨纸砚、墨迹未干的画作,墙上古朴雅致的挂饰和恩师亚明早年的画……画室(书房)不大,徐钢不以为意,面积大小并不重要,得让人静的下来,得让人舒服,徐钢称之为"气场好"的画室。
  
  ——采访小记
  
  画家徐钢,1978年出生。这一年是平年,农历马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一年,报纸,广播上铺天盖地的"如沐春风",这股春风吹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彼时:就在苏州东山,一个小生命的到来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平凡而真实的幸福。
  
  徐钢的童年生活是在东山镇上,书载:山十七,坞二十五,湾二十和泉十,名胜古迹甚多。三万六千顷的烟波太湖,偎抱小镇四周,青山如黛,良田绵延,花果琳琅;青梅,红橘,枇杷、杨梅,白果……飞红点绿,布满山坞。又盛产名茶,曰:碧螺春。
  
  东山镇银杏树很多。若是十月金秋,值银杏收获季节,很多人家都在庭前院后清洗银杏果,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臭味。老屋就掩映在大片的金黄下。这是徐钢童年记忆中的色彩,绚烂而纯粹。同样大面积的色块还有青灰色的群山,那山,烟雨蒙蒙之时,是浸润了忧伤的淡淡灰色;阳光明媚之时,是明朗的青色。徐钢喜欢看四季更替的色彩,喜欢涂写画画。相比同龄的孩子,他更能"坐得住",而后来,这个看似简单的"坐得住"成了师傅亚明收他为徒的条件之一。
  
  学画记:一拜是终身
  
  亚明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与探索,他的山水,人物画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亚明倡导艺术创作要以人民、生活,传统三者为师和"笔墨当随时代",并成为中国画坛重要流派——新金陵画派的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1960年,亚明带领江苏省国画家跨越祖国山河二万三千里,进行写生和创作,后以《山河新貌》画展在北京举行,实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创作思想上,表现手法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在中国画坛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晚年的亚明由南京迁居苏州东山,在那里潜心对中国画理法作深入探源,再求更高的领悟和发展。这多少有些隐居的性质。他在东山完成了多幅巨制长卷,并以水墨之新法花十载之功创作历代罕见的大型山水壁画近20幅。-近水山庄"是亚明在东山的家,在村中曲折深处,泥径宽仅尺余,时髦的汽车是断不能开进的,颇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味道。进门即是一个苏州园林风格的花园,花园不大(较之苏州名园),也不小(较之时下民宅),有回廊起伏,甚至有亭翼然……院中有壁画数幅,是亚老A住东山后多年所绘,尤以前院集中,壁画顶天立地,高、阔皆数米。都是些名山大川,或奇险,或壮丽,或雄浑,气象万千。府上有一匾,亦是亚老自书,曰:"读书,写画,听雨,饮茶,种瓜,观云。"此般境界,夫复何求。
  
  那时候的东山镇,来了这样一位文人雅士,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都知道这园子里住了位画家,画山水写乾坤,风雅的很。
  
  徐钢的父亲自是也听说了。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泥水匠。在乡下,哪家要起房子修院子,都会请他去。父亲一直觉得人这辈子得有门手艺,这样走到哪里都不怕,心里踏实。眼见着小徐钢对画画有兴趣,又正巧家中的一位远方亲戚在给亚明看门,就托他带话,诚心的想拜师学画(手艺)。那一年是1993年,徐钢14岁。
  
  乡下学画画就是学手艺,老师都要称"师父",那跟学校里的老师,意义和份量是不相同的。初次见面那天,亚明笑着说:就叫爷爷好了!那天照例是先看看画,看看基本功,现在徐钢回想起来那只算是儿童画。又看了很多画册,人物的,山水的、花鸟的,林林总总,"记得清楚爷爷问:想学什么啊?我脱口而出:学山水画。爷爷说:好,那明天就来吧。"父亲一定是高兴的,小徐钢则是懵懵懂懂的,心里嘀咕:这师父和村里的老头不一样,哪不一样说不上来,但一定严格。那时还不知是这一种气度,只是心里有点怕,更多的是敬。
  
  就这样,徐钢开始学画了。开始时父母关照:去师父家学画,手脚要勤快。于是他一大早先跑去山庄扫院子,浇花。亚明早起晨练,一看就说:去,画画去,以后不要做这些事儿。亚明生活很有规律,早起,锻炼,画画;中午午睡起来后再画。徐钢就顺着这个作息,在爷爷早起锻炼完了后来,中午回家吃饭,下午等爷爷午睡后才来,画一会画就到傍晚了,再回家。一个礼拜后,亚明拿了一个作息表给徐钢,说"按照这个来!"一看,爷爷早上没起就得来,他午饭了才能回家吃饭,午饭后就来画,天黑了才能回。心里叫苦,又不敢吱声,徐钢那时候怕亚明,这种威严是没见过的。后来他工作到了南京,听起长辈、朋友讲起亚明的豪放、好客,健谈,幽默种种,觉得跟在山庄学画时的爷爷又不太一样,那时他严谨,安静,只是每日画画。
  
  14岁那年的暑假是单调的,有临不完的画,也不知道这叫吃苦,总之每天画,不敢偷懒。后来知道这叫练"童子功"。那年冬天,亚明要回南京过年,临走把徐钢叫到画室,拿出一张作业表:每天写字两张,《富春山居图》通临一遍,背唐诗十首。叮嘱,过完年回来,会检查的。那年年三十,画完画回家,街上有些人家已经开始放烟花了。
  
  那些年寒暑假都是这样过的,徐钢渐渐知道,学画是一定要这样的,也让他落下这个"毛病"——几天不画,心里不舒服。当问起,跟亚老学画这么多年,学到了什么?徐钢说,为人、作画都有。学画之人,贵在坚持不懈,画画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说必须每天俯案,但停了些日子,总觉得哪不舒服,心里慌慌的有件事没做;拿起笔就感觉对了,舒坦了。
  
  转眼徐钢高中快毕业了,父母想着他继续跟老先生学画,不要读大学了。亚明知道了这事,特地把徐钢父母叫来,商量孩子的就学和未来。亚明看好孩子的品性,欣赏他的刻苦,他觉得徐钢应该考大学,去经历严格而系统的学院派教学体系的过滤,去经历层层淘汰,筛选的磨砺,成为真正水墨新军的主流。就这样,徐钢复读了一年,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修山水专业。
  
  生活中有一位令你敬畏的长者是幸福的,恩师已故去十载,总觉得他会看我画的。"也有迷茫的时候,画至一半,困顿了,就想如果老爷子还在多好,帮我看看,哪怕一个眼神,一句话,我也能心领神会了。"徐钢说这话时,双眼湿润了。
  
  故园的风景
  
  《论语,雍也篇第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情怀,是人类对"原乡"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记忆,并把这种情感升华为一种哲学思想的表述,而这种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园林中正得到了深刻的表现。人们说中国画是平面的"园林",采用毛笔和墨汁,在中国特色的宣纸或绢上绘制平面艺术品;中国园林则是采用山石、水体,植物、建筑营造成的立体的"画"。两者意境相通,都体现了中国人谦虚内敛的品性,崇尚自然的追求。
  
  徐钢近年来画了不少的园林,他是苏州人,与园林自有天然的亲近和贴切。
  
  造园大师往往都是满腹山水,绿色婆娑,竹影粉墙,断桥,流水,废园,枯树……万物的欣荣中却隐约着无常。园林多么繁华都是靠不住的,用笔墨画在纸上反而耐看耐读。徐钢秀润精巧笔墨下的园林,自然平实处有恬静闲淡的风人之致,工写回旋处,依稀散发着古艳;用笔工细,协调简练而精准,树影轻勾淡染,真实而生动。看似描绘的园林,又显然是在记忆底对故园的回味,诉说着"归田"的出世情怀,如游子还乡而不忘修葺故园,点缀些许新意。
  
  他在园中写生,摈除游人的嘈杂,画树,石、池,亭,楼,榭,用那支真情潋滟的笔,心随手写。徐钢感慨:"只是今日的园林,更多的是‘园是境非’,熙熙攘攘的游客充斥在小桥之上半亭之中。昔日造园时刻意营造的意境,园与画相应的艺术境界早已荡然无存。今日画园更多的是在冥想昔日的意境,你只能抚平搅乱的静水,体味前人的心灵奥妙。"
  
  于是,糅合新的再创造,重新组合,以重现这种中国深厚文化滋养的特殊空间——古典园林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徐钢称之为精神园林的再建。
  
  寄情山水,并热爱生活
  
  中国画是具有深邃精神内涵、特殊语法之绘画语言的传统艺术。它用笔墨造型,从而体现"象"的妙处和"迹"的趣味;它具有自然的学理体系,纯正的品评标准,和不歇的发展机缘。而近现代美术教育观念的中西对撞,形成了今天的"多元"格局;这一方面为中国画的新发展孕育着种种可能,另一方面,中国画固有传统中的优秀部分也面临被忽略、淡化甚至扭曲的危险。
  
  今天,包括徐钢在内的70后年轻画家们大多数具有学院中国画教育的背景,他们多是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有的已是画坛上令人瞩目的新锐。作为年轻一代中国画新军,他们被赋予"传承经典"的厚任,在追求个性的基础上,保留中国画的本真,这一点,即中国画画什么,如何画的问题也曾使徐钢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除了忘情的艺术创作和认真的教学,闲时便会跑到乡野山川,汲取营养: (范文网 www.fwsir.com) 净化心灵,诱导艺术灵感。在徐钢《南岩宫古道》,《清音系列》等一系列山水作品中,我们看到在他笔下的山水都被赋予生机盎然的灵性,思想上的成熟把持冷静的笔调,勾画出一幅返朴归真的画卷,具有闲云野鹤般自由的趣味性、古朴乡野画面的可读性与清新空翠的视觉冲击力。
  
  徐钢崇尚复古之美,画山画水而情满于山水,画心中之景,迁想而妙得。他认为,能够永远保持一种平和、沉静的心灵,不骄矜,不妄作、不怨尤、不放弃,在自己钟爱的领域持之以恒的积淀,必将产生属于自己的真知。
  
  三月下旬,徐钢又将背上行囊去黄山写生……
  
  

【徐钢:画尽沧桑都自然】相关文章:

「尽打尽打」的推敲08-05

沧桑的句子08-23

沧桑的句子12-12

钢的琴08-15

徐岳08-16

成熟沧桑的句子02-15

沧桑岁月的句子02-11

岁月沧桑的句子11-20

沧桑的背影作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