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
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张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2003前,云南影视作品呈现出“少数民族题材丰富、比重大,不同历史阶段主题各异,主角以女性为主,总体上影响力广泛,重视音乐歌曲创作”等特点。近年来,云南影视创作中,本土影视作品拍摄少、外来片或借景拍摄较多,拍摄模式以“外来导演+外来演员”为主,电影创作减少、电视剧创作增多,影视产业化进程加快。但云南影视发展也存在云南本土和云南题材影视作品少,对云南重大题材挖掘不足,缺乏本土人才等问题。
关键词:云南影视;历史;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2)10 -0063 -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XW023)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1-),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奇特,民族众多,多民族的交汇融合缔造了绚丽丰富的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以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为叙事对象的影视作品开始大量出现,成为了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云南本土的影视创作更成为了宣传云南的一张名片。2003年7月,云南省委明确提出要用3年左右时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使云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进入全国前10位。2003年9月专门组建了云南省影视创作指导小组,文化先导战略促进了云南影视业的发展,使云南的影视作品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本文以2003年作为时间界限对云南影视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一、云南影视回眸
1.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丰富、比重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云南拍摄的50多部电影中,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影片就占了95%以上,主题丰富多彩,如建国十七年间拍摄的《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大约有24部,有《孔雀飞来阿佤山》、《孔雀公主》、《青春祭》、《相约在凤尾竹下》等;九十年代拍摄的《彩月和她的情人》、《云南故事》、《兰陵王》等。
此外,还有少部分电影只将云南设置为故事的发生地之一,而不是以少数民族为主题,如真实再现红军长征艰辛的《金沙水拍》,是对红军长征途经云南的历史描写;影视经典《西游记》、《孽债》、《棋王》等都只是借了云南的风光作为背景拍摄,或只是将云南设置成故事的发生地之一,主题并不是本土原创故事。
2.不同历史阶段影视作品主题各异
电影并不是一门“孤岛”艺术,它总是要和时代背景相契合,或反映现实,或借古喻今。云南的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身上总是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1)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间,所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于统一中国、解放云南的需要,里面包含着较强的政治色彩和国家意识形态,如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芦笙恋歌》、《摩雅傣》、《景颇姑娘》、《勐垅沙》、《边寨烽火》等都遵循着这样一个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正义而勇敢的各族群众与企图对新中国政权进行破坏与颠覆的敌人构成了一对互相对立的戏剧矛盾,最后以正义战胜邪恶,人民群众战胜凶恶的敌人,或者当地少数民族同胞通过解放军的帮助打败欺压他们的邪恶势力,获得新生活结尾。
(2)文革后期至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经历了动荡,社会开始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确立后,全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这一时期的云南电影淡化了政治性的话语,主要是记录和展现云南的历史,如《从奴隶到将军》、《孑L雀公主》、《四渡赤水》、《姑娘寨》等影片。另一主题则是用外来者或者说“闯入者”的视角看云南的某个少数民族,继而深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受其改变。如《青春祭》、《绿海情波》、《阿星,阿新》、《台湾情侣的奇遇》等。除此之外,这一时期也是出现较多少数民族题材儿童电影的时期,如《应声阿哥》、《红象》、《神奇的剑塔》、《走进象群》等。
(3)九十年代,好莱坞大片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本土电影也在慢慢崛起,云南的影视创作受到冲击,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期。主题较之前两个时期创新不足,主要有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葫芦信》、《兰陵王》等;讲述云南人民抵御侵略的《国际大营救》、《抗暴生死情》等;讲述经济发展对云南当地少数民族造成冲击的《梦断南洋》等。
3.影视作品主角以女性为主
云南的电影中主角基本上都是以女性为主,女性在影片中成为了承担多重意义的表象。如《摩雅傣》、《景颇姑娘》讲述的就是一个在旧社会被欺凌,迫害的女性,最后在党的帮助下走向了新生。在这里女主人公成为一种民族新生的象征物,个人命运又直接象征了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命运,他们受尽奴役,在新中国获得新生;(论文范文 www.fwsir.com)《芦笙恋歌》、《边寨烽火》、《勐垅沙》等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则是既勇敢又泼辣,带领本民族兄弟与共产党一起赶走欺压人民的山官、地主与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五朵金花》中的五位女性角色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参与者;《青春祭》、《洱海情波》中的女性是外来的“闯入者”,最后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感染,融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与之相对照,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男性形象便成了较为次要和无力的角色,他们甚至在一些原则问题上犯错误,但就是这些地方,才是促使影片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立体多面的重要因素。
4.影视作品总体上影响力广泛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山间铃响马帮来》、《摩雅傣》、《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一批云南民族题材的影片的放映,使云南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全世界,随着这些影片的出现和片中歌曲的传唱,使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成为旅游热点。目前,每年到云南旅游的中外游客达1000多万人次。这些作品也使云南的民族文化得以四处传扬,引起了外界对云南这块神奇土地的关注。除外界对这些影片的喜爱外,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这些影片也受到了云南本土观众,特别是少数民族观众的喜爱,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重新构造自身文化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例如,白族人民非常喜欢真实地反映自己民族风貌的影片《五朵金花》,并掀起了向金花学习的运动,直到今天还会将白族姑娘称为“金花”。景颇族至今在结婚的时候,还要特意放映《景颇姑娘》招待客人。
5.重视影视作品音乐歌曲
云南早期拍摄的电影往往是在人们听到了一首首独特而优美的歌曲时,就想到了是哪部片子。许多优美动人的主题歌和插曲都流传至今,成为区别十七年其他种类电影的突出特征。比如《山间铃响马帮来》中的“秋收对唱”、《芦笙恋歌》中的“婚誓”以及《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等歌曲,独特的民族风味、委婉动人的旋律使它们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歌曲结合影片本身来展现意义,让人们至今难忘,有的还被年轻一代的歌手制作成摇滚版,在不熟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中广为流传。有的配合着情节的双层结构,第一节抒情,第二节表意。比如《山间铃响马帮来》中的同名主题歌,先是唱“清清河水流不完,鲜花开满山,重重青山望不断啊!马帮行路难”。接着就是“毛主席的马帮为谁来?为我们边疆人们有吃又有穿哪。”同样的在“秋收对唱”中也是这样,第一段是哈尼族小伙子和苗族的姑娘们类似情歌的对答,第二段就抒发了毛主席和解放军给边疆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幸福。歌曲和电影情节的发展、主题的揭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或者是歌词吸收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而显得感情激烈、真挚而富有深情。如《阿诗玛》中的插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唱”中的歌词:“蜜蜂儿不落刺蓬棵,蜜蜂落在鲜花上。笛子吹来口弦响,我织布来你放羊。哥哥哟像顶帽子,盖在哟妹妹头上;妹妹哟像朵菌子,长在哟哥哥的大树旁”。在这些影片中,音乐歌曲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民族风情,还成为了影片叙事的一种手段,将影片的主题烘托得淋漓尽致。
二、云南影视现状
1.云南本土影视作品拍摄少,外来片或借景拍摄较多
云南由于其地理风貌独特,风景奇异,有着“天然摄影棚”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影视资源每年吸引了70多个剧组到云南拍摄,催生出了《无极》、《神话》等一批大片,并且还吸引了好莱坞的多批考察者,其中有3部大片外景地选在了云南。这些影视作品只是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云南,或是在云南选取某处景色作为影片的背景。相比较,云南本土出品的影视作品却比较少。
2.“外来导演+外来演员”模式为主
近年来,云南本土拍摄的影视作品由于受到商业片的冲击,讲求名人效应,讲求以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商业价值,在作品拍摄时,导演是外来的,主角也不是找当地少数民族,而是用高价请国内的知名演员。如电影《花腰新娘》的导演章家瑞是四川成都人,主演张静初和印小天都是当时刚出道不久小有名气的青春偶像演员。电视剧《天和局》的导演于荣光是北京人,主演有刘烨、孙俪、归亚蕾、赵文瑄等。不久前在央视上映的《木府风云》导演仍然是于荣光,主演则有韩国青春偶像秋瓷炫、朱晓渔、潘虹、吕良伟于娜等。这些演员虽然为影视作品赢得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却使云南本土文化带上了稍许异域色彩。
3.电影创作减少,电视剧创作增多
自2003年开始,云南省每年自己生产的电影数量在减少,电视剧创作日益走向繁荣,每年的产量达13—15部,共计400——500集;2004年的产量在全国排名第9位,于北京、广东、上海、四川、辽宁、江苏等省份之后。继《中国刑警——九月风暴》、《烟海沉浮》、《商贾将军》、《滇西往事》等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聂耳》、《翡翠王》、《长河东流》等多部电视剧即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钱王》、《大马帮》、《天和局》等云南题材的电视剧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云南影视产业化进程加快
2005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设立了“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云南省成立了实验区工作领导组合实验区管委会,对全省16个州、市的影视资源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并形成影视资源调查报告。同时将我省现有的46家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及8个影视拍摄基地全部纳入实验区管理,在政策优惠、项目运作、投融资担保、审查审批、发行交易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并根据各地不同的影视资源特色,对申报建立影视基地的州市进行可行性论证后,授予特色基地称号;通过积极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和条件,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影视企业到云南创业发展。
近年来,我省已基本建成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昆明基地、滇西纪录片基地、丽江影视拍摄基地、临沧佤文化影视创作拍摄基地、香格里拉影视拍摄基地5个特色基地,及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等8个影视拍摄基地,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剧组到云南拍摄,也激励了本地影视制作公司创作更多更好的云南本土影视作品。
三、云南影视发展瓶颈
1.云南本土和云南题材影视作品少,缺乏经典作品和影响力广的作品
2003年以来,虽然云南大力发展本土影视作品,其创作也呈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一批获国际奖项的影片,但每年生产的影片仅4—6部,电视剧13——15部,放到国内的市场上,这样的数量并不多。虽然《花腰新娘》、《婼玛的十七岁》等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在国内观众却并不十分熟悉,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每年拍摄的影视作品,真正上映的少之又少,更不用说经典作品和影响力广的影视作品,相比较新中国初期的部部经典来看,当前创作的影视作品既缺少对本土观众的吸引力,也缺少对省外观众的吸引力。
2.对云南的重大题材挖掘不足
从当前影视作品创作的主题来看,电影更多是以爱情为主,电视剧则开始倾向于对云南重大历史题材的拍摄,如马帮、飞虎队、滇西抗战。但这样的挖掘力度远远不够。云南民族众多,更由于其历史渊源的差异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保留下许多不同的宗教,如纳西族的东巴教等,云南浓郁的宗教题材资源等待着影视剧作者的开发和呈现。云南还是丰饶的叙事长诗的王国,其数量惊人,仅傣族据说就有500多部,其他还有彝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景颇族、傈僳族等民族,叙事长诗蕴藏也很丰富。对叙事长诗的改编、拍摄,不仅能贴近少数民族本身,又能反映少数民族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民族精神。除此之外,在云南百年来的历史上也有着一个个活鲜鲜的人物,与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如清朝云南第一个状元袁嘉谷、云南辛亥革命的先驱李根源、云南白药的创始人曲焕章,中国民族资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个碧石铁路、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滇缅公路、乔乡的故事和顺等等,这些都是可供拍摄的题材,不是只有鲜亮的服饰、优美的风光才能宣传云南,这些文化、历史仍然可以作为宣传云南的手段,让人们看到云南的另一面,且这种宣传更能在全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心中扎根。
3.缺乏本土影视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才
当前所拍摄的云南影视作品,主创人员都是“外来者”的身份,虽然他们尽量在电影电视剧中展现云南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貌,但还是会在无意识中用主流文化视觉、心理去感受和体验其他民族的生活,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去解读其他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就如许多观众评价某些影视作品“只是加入了少数民族元素的现代爱情故事”。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努力培养云南自己的影视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影视人才。虽然在政策的扶持下,本土影视机构如春笋般出现,但就从从业者来看,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 74%、大学本科9.83%、大专21. 85 010、高中36. 00010、初中及以下31. 4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2. 33%。从目前的人才梯队可以看出,云南的影视制作机构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待于发展和壮大。只有真正被民族精神所渗透,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性的创作人员,才能更好地传扬云南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只有真正被民族精神所渗透,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性的创作人员,才能更好地传扬云南的民族精神与文化。
思想观念局限、认识差距、资源散乱、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云南影视业的发展。但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及影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云南影视业在总结、探索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相信云南影视将会赢来又一个辉煌。
【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相关文章:
论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08-05
论秩序与历史变迁08-17
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08-17
论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与对策08-05
论武警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08-17
李鸿章历史定位论纲08-17
中东问题的历史和现状08-17
谈电视戏曲的历史和现状08-05
论藏族历史发展的开放特征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