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蒙古族音乐“三宝”在电影中的作用及其传承创新
蒙古族音乐“三宝”在电影中的作用及其传承创新
陈大炜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蒙古族音乐“三宝”是蒙古人通过自然、生活运用智慧创造的音乐财富,是蒙古人的骄傲;蒙古族的特色音乐与现代影像手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电影;通过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让我们认识到蒙古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长调;马头琴;呼麦;电影
中图分类号:C95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2)05-0155-05
提起电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电影又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艺术。在这种艺术形式里,音乐所占的比重不可忽视,我们常常会被电影中的主题音乐或是背景音乐所感染,甚至在电影结束后,继续寻找这份感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批又一批反映民族题材的电影不断问世,在这些电影中,反映蒙古族题材的电影可谓独树一帜,深受好评。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崇尚雄鹰,世代以游牧为生,在广阔浩淼的草原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马头琴、长调、呼麦作为蒙古族的三大音乐遗产是蒙古人的骄傲,只要提到蒙古族,人们就会想到这“三宝”。当民族音乐和电影这一传媒手段结合在一起时,产生的视觉效果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探索的。
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从最初产生之日起,到今天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但它对整个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可以说音乐在其中一直扮演着幕后英雄的角色。由最初的一架钢琴发展到一个乐队,再到今天运用高科技的数字音乐设备进行电影音乐的创作,这些无疑都在向我们说明,音乐在电影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缺其不可。但在一般人的眼中,音乐只是电影的配角,这和电影的诞生是作为纯粹的视觉艺术和电影艺术本身的商品化性质有关。与音乐相比,电影艺术的历史实在是太短暂了,真正涉猎电影音乐创作的大音乐家也是屈指可数的。伴随历史进程的加快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使得这一情况发生着改变。音乐的常见手法已成了电影创作的时髦语言,例如“重复”、“排比”、“意境刻画”,等等。“电影中的各种艺术手段诸如色彩、线条、影调等造型因素,各种非理性表现的探索,意识流的捕捉,都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电影,这种综合艺术的最高境界音乐化转变。”电影和音乐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呈现不可分割的业态,在蒙古族电影里体现得尤为突出。蒙古族音乐“三宝”在电影中起到了突出人物鲜明特色、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烘托背景气氛的重要作用。
一、突出人物鲜明特色——长调
“长调”蒙古语称之为“乌尔仃哆”,原意为“宫廷之歌”,是指专门为盛会、宴会及各种礼仪活动准备的歌曲,具有严肃性和崇高性。依据传统,“乌尔仃哆”必须经过王公贵族或长辈的准许,方可在“祭敖包”和“那达慕”等仪式上演唱。长调的起源时间无从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在16世纪时(明朝),长调的风格趋于成熟,辽阔自由的音乐风格基本确立,这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凋的演唱特点是气息圆润饱满、强弱交替、节奏自由,其中最典型、最具艺术特色的技巧是“诺古拉”的运用。“诺古拉”汉译为“颤音”或“装饰性华彩音”。如果从专业技巧角度来说,“诺古拉”比较难掌握,可是如果你骑在一匹白色骏马身上,合着马蹄的节奏,随着马鞍的颠簸,气息便会波动,这样自然就唱出装饰音“诺古拉”了。
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人人都会演唱长调,而长调又是蒙古族反映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由著名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执导的电影《长调》,是描写歌唱家其其格为了实现梦想和支持妻子梦想放弃兽医工作的丈夫巴图,离开草原来到北京之后,丈夫意外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其其格因为过于悲伤而失声无法再唱长调,进而重新回到草原,最终通过老额吉的鼓励找回声音和活下去的勇气的故事。影片全片都围绕着长调这一蒙古族民歌展开,利用长调来突出人物的鲜明特色。
影片有两条主线:其中明线是其其格想找回她失去的长调和生活的勇气;暗线是老额吉为小驼羔到处寻找母驼喂奶。明线从最开始通过其其格演唱的长调,来表现人物意气风发、向往更广阔的舞台,到突遭失去亲人失声的打击,影片试图用长调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来刻画、突出人物。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暗线,即老额吉的长调《劝奶歌》。画面中,老额吉那苍凉、颤抖、饱含情感的类似于说唱的长调《劝奶歌》深深地打动了每位观众。这时的演唱技巧已经完全被忽略了,留下的是对老额吉所代表的蒙古族人文精神的一种敬意。失去儿子的悲伤没有体现在流泪上,而是用长调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没有什么大情大爱,只是一位普通的蒙古族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离死别时的人生态度。这也反映了蒙古族人HJ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未来,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也可以被称为长调精神。
二、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马头琴
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琴首刻有马头,马头的形象不一,有的与马相似,有的则具有鲜明的夸张色彩和制琴人的个人特色。”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在东北地区的呼盟、哲盟称作“潮尔”,汉语叫做“马头琴”。关于马头琴的来历,草原上一直流传着一段美丽哀婉的传说:“传说草原上生活着老牧人奥其尔一家三口,全家人唯一的心爱之物就是一匹英俊高大的枣骝马。一天,草原上要举行‘赛马’大会,夺冠者将会和部落首领的女儿成婚。老牧人的小儿子骑着枣骝马夺得了第一名。但授奖时,首领竟然绝口不提许配女儿的事情,却让手下把枣骝马牵来。首领骑上枣骝马后,箭一般地飞奔出去,老牧人非常生气,吹了一声口哨,只见枣骝马听到主人的哨声,立刻把首领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首领大怒,命众弓箭手齐射箭,一刹那,枣骝马身中数箭向家的方向跑去。夜晚,枣骝马终于用尽了所有力气返回了老牧人的家,倒在地上死去了。老牧人为了纪念枣骝马,用它的骨头、马尾和皮做成琴,每天带在身边。每当想起枣骝马时,就会演奏此琴。自此,第一把马头琴就这样在蒙古草原上诞生了。悠扬哀婉的马头琴声回荡在寂静的草原上,仿佛是枣骝马的阵阵嘶鸣。”在蒙古草原上,马头琴是一件神圣的乐器,每诞生一把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人们把精心制作的马头琴恭敬地放在桌子中央,用洁白的哈达盖上,接着司仪、主人和来宾向马头琴鞠躬致敬,再举起斟满奶酒的金杯,高声朗诵祝词。仪式结束后,牧人开始举行试奏音乐会,人们伴着马头琴优美的音色载歌载舞。“这是草原上一段古老文化的遗风,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说明了马头琴在蒙古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割舍不断的依恋。”
1998年,由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指导的影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国内囊括了金鸡、华表等众多奖项后,同年在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荣获故事片金奖。这部影片在当时的国内电影界,可谓响起一声惊雷。在美国大片当道的时代里,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导演,用民族的视角展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影片中万马奔腾的场面,因为声画造型意识的自觉而更为恢宏壮观,金戈铁马的战斗因为蒙太奇手段的加工而更加生动变化,一气呵成的镜头气韵与好莱坞似的零度快速剪辑相互补充,使其场面和动作更加具有节奏感、更加具有旋律感。俨然是我们中国制造的大片。”本片中有太多令人难忘或感动的地方,但从音乐角度了解这部影片,片中的背景音乐总在恰当时机倾泻流出,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当铁木真还是少年时,为了平息部族之间的战争需要被送到翁吉拉布当人质。当晚阿妈用牛奶给铁木真洗澡,这时马头琴音乐以其恰似人声的音调出现,配合着画面,表现阿妈对年幼孩子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无尽的担心。马头琴曲受民间音乐影响很多,可分为“悠长歌”和“短歌”两种风格。其中,“悠长歌”以其自由的散板节奏,形成悠长、细腻、深沉和非对称型的审美风格。“短歌”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音乐形式,具有简练的节奏、明确的旋律及结构形式。在各种蒙古族重大节日或活动场合,都会听到情绪欢快、节奏明朗、结构短小、句法整齐的短歌形式的马头琴曲。马头琴曲与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和短调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马头琴是作为一种乐器来替代人声的情感表达。在电影中,马头琴以类似长调的自由旋律,更深一层地表达人物阿妈的内心情感,每一个揉弦、按音都是阿妈内心的挣扎和苦痛。在影片的上半部分,相同旋律的马头琴音调反复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是表现阿妈这个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影片的下半部分,再一次出现了马头琴的旋律,这时的铁木真已经成年,在经历了失去部族、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以及为了生存亲手杀死亲弟弟的人生挫折后终于振作起来,决定夺回乞颜部汗位时,他用敬爱的阿妈作为人质,借兵打败了蔑尔乞人。铁木真送别阿妈时,女声长调与马头琴交相呼应,这时我们可以把女声长调理解为母亲,马头琴理解为铁木真,两者通过琴声和人声,表达母子二人不忍分开、期待重逢的心情。马头琴的音色清透、委婉,可以描绘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呼啸的狂风、欢乐的牧歌等等,在影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深刻的内心情感。
三、烘托背景气氛——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演唱方式,同时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被称为‘天籁之音’的演唱方法”,一个黑人去看恐怖片,结果把脸都吓白了是人声所能达到的最高极限,就连时下最流行的“海豚音”都无法与之媲美。呼麦这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www.fwsir.com)比如,在蒙古国称为“喉咪”,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称为“呼麦”,在中国新疆地区称其为“浩林潮尔”或“呼麦”,而在内蒙古锡盟北部一带称其为“潮尔”,据专家考证,“呼麦一词其实是鄂温克语”。呼麦的发声方式主要是依靠喉咙发出“喉音”,这种发声和美声发声方式是相悖的。如果单从普通声乐角度来讲,它是违背科学的发声方法的,是在“声乐禁区”中游走歌唱。呼麦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是由一个人完成多声部的演唱,其中包含基音和泛音。这种音响效果除一些乐器可以达到外(有的乐器甚至完成不了),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完成,更何况是声乐演唱了。呼麦运用喉咙和口腔的完美配合,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一门艺术形式。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的呼麦被选人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这是国人的骄傲,同时也在时刻提醒要保护传承这份即将遗失的艺术遗产。关于呼麦的产生,在我国古代史书典籍中,大量记载的千古之谜“啸”就是现在俗称的呼麦。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等古籍文献中,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喉音艺术“啸”的基本概貌。这样算来,“呼麦的产生年代大致可以推算到两千年前”。与此同时,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两种传说:一是古代蒙古人在深山活动,见河汉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可以演唱多声部的演唱方式。二是古代蒙古人在战争开始前,必高声歌唱潮尔合唱,以鼓舞士气,胜利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于是当各种声浪混杂在一起时,就产生了飘渺的泛音。古人就模仿这种声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呼麦的雏形。笔者认为,呼麦的产生无论有几种说法,但它一定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结合大自然的景象,经过长期探索创造出来的一种留给后世子孙的宝贵财富。
《蒙古王》这部电影,是由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德国四个国家历时四年联合拍摄的。它分别在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取景,耗资1500万欧元,导演为俄罗斯人谢尔盖。波多罗夫。影片主要描写成吉思汗早年为统一蒙古的征战生活,整个影片气势磅礴、恢弘大气地展现了一位历史英雄人物的坎坷经历。影片一开始的音乐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一定会好奇这种似乐器、似人声的声音,到底是什么音乐?初听起来好像只有一个声部,仔细听来又不止一个声部的旋律在进行,二者契合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尤其低音声部是那么的苍劲、浑厚、有力,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烘托背景气氛,这种音乐就是蒙古族引以为傲的音乐“三宝”之一——呼麦。
呼麦因为历史悠久,发声方法特殊,会演唱的人曾一度失传,所以一直以来都披着神秘的面纱,鲜有人知。配合着呼麦的音乐,故事以倒叙的手法展开。在这部影片中,呼麦演唱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次数很多,都是为了营造和烘托气氛。在铁木真被古通古斯王国买去做奴隶时,呼麦的声音把氛围烘托得极为屈辱。听着呼麦那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声音,观众好像感受到了人物的屈辱与不甘。在这种情绪中还隐藏着一种隐忍的民族精神,这种暂时的忍耐是为未来的胜利做好铺垫。片中的一位红衣僧人,也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他手持铁木真的信物独自一人踏上茫茫沙漠的未知路,替铁木真去寻找妻子孛儿帖救援时,呼麦的声音在背景音乐中出现,其效果是烘托僧人一心想保住寺庙、保住内心虔诚信仰的执着。影片最后结尾处,依然运用了呼麦的音乐来烘托铁木真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最终成为统一蒙古草原的可汗,成为一代名垂千史的英雄成吉思汗。
四、蒙古族音乐“三宝”的传承创新
中国是拥有5000年华夏文明史的历史古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以前的远古时代。可以说,我们的国家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年来,大量的外来音乐在中国的舞台上占主导地位,西方严肃音乐、流行音乐逐渐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在“流行”当道的今天,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们不追赶时髦,不随波逐流,他们扎根中国传统音乐,深度发掘民族特色,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发扬光大。蒙古族最早的音乐,产生于原始氏族部落时代,“随着蒙古族祖先由狩猎转变为游牧,蒙古族音乐也由山林狩猎文化逐渐过渡到草原游牧文化类型。”
1.保护是传承的基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给传统的蒙古族音乐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在困境和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是在当代文化背景下,蒙古族音乐急于解决的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蒙古族音乐的“原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一些远古民族音乐、传统民歌、民间艺人因失去演唱或演奏环境而使传统的功能日益丧失等传承窘境。著名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第一次听到我们国家的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尔演唱《辽阔的草原》时,称其是罕见稀有的民间女高音,这表明“蒙古族的长调牧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是可以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争芳斗艳的一种声乐艺术”。以蒙古族长调为例,蒙古族从产生之初就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世代在草原上游牧创造了特有的音乐文化。随着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牧民正在放弃游牧,选择定居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汉语的普及,使得草原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而长调也逐渐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曾“一度繁荣的科尔沁部、蒙郭勒斤部、东土默特部的长调已经基本消失,只有极少数的老人和专门研究者略知一些”。如果现在还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把这些仅存的宝贵资源加以保护,那么我们失去的将会更多。长调虽然一天天离开草原,但不能让它离我们越来越远,应让它在城市中找到草原,找到传承者。针对长调所面临的困境,应该采取一些确实有效的传承方法,诸如寻找各地区会不同种类长调的老艺人,通过音像手段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记录。只有运用合理有效的办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才能使得接下来的传承工作有序进行。地方政府应该鼓励有长调基础的青年人继续向老艺人学习,或者为他们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可以多组织一些交流演出活动,把旅游和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做成产业,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实现文化、经济双丰收。只有留住“青山”,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才会更好地传承下去。只有保护好现有的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寻找民族音乐的发展创新之路。
2.发展是创新的条件
当民族音乐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青年一代的接班人也在茁壮成长的时候,作为音乐工作者当有一种使命感。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对现有取得的保护成就沾沾自喜,应寻求一条符合新时代的民族音乐发展之路。在保护传承基础上,把发展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己任,通过拓宽思路、增进交流、借鉴经验,或者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来传承和创新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性是蒙古族音乐的第一生命力,它的发展创新绝不能以丢掉民族音乐的个性特色、迷失传统艺术精神为代价。蒙古族的音乐特色,永远是以表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文精神为审美需要的,是表达蒙古族人民美好生活情趣的集中体现。从2006年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始,新增加了一个奖项即原生态奖。比赛中,大家可以有机会聆听到不同民族的声音。呼麦就是其中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唱法,这种被专家称为“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声音,通过电视这一大众媒体让普通百姓能够认识并接受,这就是蒙古族音乐普及的发展之路。八骏马马头琴乐团是近几年活跃在大众视线里的,一个集传统性、流行性、普及性于一体的蒙古族音乐代表。通过他们的演出,我们看到了蒙古族音乐的无穷魅力,也看到了民族音乐的创新前景。八骏马马头琴乐团立足本民族音乐特色,在演出、演奏形式上作了大胆创新,它突破以往马头琴演奏坐姿的形式,即把琴绑在腰上演奏,通过灯光、音响、数字技术处理,使演奏的乐曲更具时代气息。代表曲目《梁祝》是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的,曲风具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凄美的爱情故事。近两年有一首蒙古族歌曲《鸿雁》红遍大江南北,这是一首具有长调特色的歌曲,整个歌曲旋律委婉,歌词简单,朗朗上口,可以说是蒙古族音乐创新的成功例证。长调、马头琴、呼麦作为蒙古族音乐“三宝”,既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也是蒙古族可以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手段。
3.传承创新是蒙古族音乐未来发展方向
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目前只是在专业院校和农村牧区的民间进行。应进一步拓宽教育领域,让更多的人认识、知道、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我国的文化传承多以学校教育为主体,音乐教育目前还主要以西方音乐和中国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为主要内容,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忽视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盲点,民族音乐教育的缺失同步导致了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缺失。我们不想看到蒙古族孩子不会说蒙语,甚至连一首蒙古族歌曲都不会唱。只有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实现创新,让民族音乐文化逐步走向世界。
结语
蒙古族音乐“三宝”是蒙古族人通过自然、生活并运用智慧创造的音乐财富,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蒙古族的特色音乐透过电影这个大众传媒,向世界展现着该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把辽阔的蒙古草原、美好的蒙古传说、令人骄傲的英雄人物通过画面和音乐展现给普通大众。同时,通过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也让我们认识到蒙古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创新上存在的问题。要想让传统的蒙古族音乐“三宝”向着更高、更快、更好的保护创新方向发展,就要积极行动起来,立足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发展创新民族音乐,培养新一代民族音乐接班人,这是未来民族音乐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民族音乐发展之根本。
【蒙古族音乐“三宝”在电影中的作用及其传承创新】相关文章:
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承08-15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方式08-18
音乐吉祥三宝教案06-16
多媒体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08-18
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08-15
传承与创新作文06-22
大班音乐吉祥三宝教案02-26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08-15
让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承创新08-15
看道德教育的传承与创新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