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艺术论文>美术论文>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24 18:42:06 美术论文 我要投稿

(通用)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首先,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小学生通过合作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大家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美术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在合作中,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对增强学生团结互助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展,有助于活跃美术课堂教学氛围,以往美术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沉闷的美术课堂氛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施,使学生相互研究美术学习中的问题,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表达使美术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活跃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美术艺术细胞,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1]。再次,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施,学生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合作,教师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打破了以往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现象,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实现了美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营造合作氛围

  良好的合作氛围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率,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美术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例如,在“泡泡飞呀飞”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之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用肥皂和水等制作一些可以吹泡泡的设备,并要求学生将这些教学需要的设施带到课堂中,教师将课堂拓展到户外,如学校操场等地点,将学生科学分为两组,每组学生要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以及其他特征,比比哪个小组发现泡泡的特点最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细心观察泡泡的特征,小组学生在合作中轮流记录,其他学生观察,学生将泡泡大小、形状以及泡泡在阳光下五颜六色的特征全部记录下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纷纷吹出不同的泡泡,泡泡在操场上飘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小学美术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

  2.制定合作任务

  制定合作任务是指在小学美术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安排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制定合作学习任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任务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保证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与掌握。其次,任务要具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第三,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要适中,保证学生具有完成任务的信心。例如,在“可爱的动物”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外形以及其他特点了解不同的动物,之后将学生分组,要求小组学生课下制作一组小动物,制作材料不限,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比一比哪一组学生制作的动物最多、最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课下学生们组织在一起开始构思制作哪些动物、用哪些材料,等等,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开展合作评价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课堂评价。例如,在“化装舞会”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之后学生之间互评,之后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合作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我,教师通过学生的意见看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双方面都有所提升,有效的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效率。

  三、结论

  综上所述,美术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时期就应该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中,而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施,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不断发挥其创造思维进行创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2

  探究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探究、研究、对比的方法和创造性的解释,深入地理解造型艺术作品,通过探究性的美术欣赏教育,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在造型文化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它主要采取讨论型的教学方法,有地结合使用问答型、自由型、解说型以及实践来达到欣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nbsp;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清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原则始终没有落实到实处,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和课本,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很淡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不敢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

  首先,加强学生主体意识,不过分依赖课本。由于学生过分依赖课本,主观能动性减弱,探究、研究、创新意识淡薄,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为什么儿童画带有很强的想象力?理由就是正处于幼儿期的孩子没有太多的课本知识束缚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学生只有加强主体意识,探究精神才能生发出来。

  其次,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谐气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前会首先考虑老师是怎么想的,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型思维,老师应该适时走下“讲台”,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题的讨论中也是个人的观点,师生之间应该平等地进行交流,真诚相待。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探究思维的引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思维的总结者,并非课堂的主宰者。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为完成一个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学习的帮手——为学生的探究提供资料、研究方法,辩论的对手——教师以不同的观点展开平等的辩论,这样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一定会相当活跃。

  再次,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尽管有时发言很幼稚很天真。要学生意识到敢于表述、善于表述是多么重要,口才是人生奋斗的一大工具。当然要诱导他们发言还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不是不会发言,而是不愿在众多的同学及老师的面前发言,因此应该改变提问的方法。我认为可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先让学生在左右前后的同学之间发表观点,让学生在较小的熟悉的环境中得以锻炼。教师也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参与讨论,给予鼓励和指导。有了这样一个阶梯,学生会逐渐开始敢于在课堂上发言,直到产生相互辩论的局面。

  另外为了消除学生怕丢面子的顾虑,在每位学生发表自己观点时要认真地听取他们的叙述,用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在精神上支持他们,最后加以肯定并总结。即使学生的观点可能有欠缺,也应该这么做,因为老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信心。

  二、重过程,轻结果,鼓励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教学中,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众所周知,在实践中验证,是评价探究性思维的重要标准。但是我们进行探究性思维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受知识面有限、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不够丰富、手头资料缺乏等条件的制约,如果我们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一定会束缚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同时我们不能等学生具备了高深的学识、有了成熟的条件和充裕的时间才去进行探究思维的培养,那样会失去锻炼他们探究思维的最佳时机。其实学生经过探究性思维后得出的论点都有他的闪光点,即使是有明显错误的观点,我觉得也应该鼓励甚至肯定,因为他们毕竟走过了探究的历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首先要保护学生探究事物的热情,因为这探究能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得到发现问题的乐趣。

  三、努力研究指导方法,引发学生探究激情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有独创思维,只有努力去探究,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前面已经说到,目前所使用的小学教材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因为年代、画种、手工课材料的局限等,给学生能够思维的空间十分狭小,加上较为单一观点的讲述,给探究思维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美术欣赏的广阔天地,我尝试着打破了这种年代、画种、手工材料的限制,以主题为主线,采用了比较、对比的方法。

  2、评论——在争辩中完善自己的探究性审美观点。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根本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只代表了个人的观点,是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其实评论不只是教师可以做到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可见对于客观事物学生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与生俱来的探究欲,他们特别喜欢参与焦点问题的讨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因为在探究欲的心理素质里面就包含有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帕内斯也曾指出:“创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人们评价事物的能力……没有综合评价和改造自己想法的能力就不会有创造力。”在欣赏评论中,学生一方面可获取作品本身所发出的信息,并做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又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对话、讨论甚至争论,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受到别人的与自己不同或相同的理解和感受,带着这些在争论中所产生的新的感受,又开始更深一步对作品及问题的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3

  一、引入语文元素,凸显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来表述美术与文学艺术的相得益彰再好不过。如诗如画用来形容山水的美,彰显了美术与语文元素的相互促进和融合之美。语文是文字的传承,美术是造型视觉艺术,将语言文字的诗情画意融入到美术的流畅线条中,能彰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实施诗歌配画、日记和作文配画,或者将美术的点、线、形、色彩、明暗与空间等视觉艺术,以优美的文字语言进行表述,显示出艺术的美。如版面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语文中的艺术字体、文字搭配等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小组学习模式,展开黑板报或电子版小报的设计,使得小报布局合理、颜色协调、搭配得当。在小学美术学习中融入语文艺术,彰显文字中的图案美,激发学生创新思考。

  二、引入音乐元素,凸显节奏韵律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音乐相对流动,是时间艺术,美术相对静止,是空间艺术。美术与音乐的整合符合动静搭配原理,将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与思维创造的音乐艺术,以可视化的美术艺术呈现出来。同时,美术教学可以借助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如“听音乐画音乐”这一小节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美术与音乐结合起来,在感悟音乐的同时,自由想象,画出学生心中所想,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音乐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以不同的'线条、色彩搭配、画面设置彰显音乐和美术的艺术魅力。又如引入“彼得与狼”音乐艺术,引导学生在音乐故事中畅想,发散思维,深入学习美术知识。以音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将音乐思维中的意境以可视化的美术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三、引入数学元素,凸显立体思维

  美术不是一门单方面的艺术,它不能独立存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美术艺术的作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缺乏对数学三视图、立体图形知识的学习,美术学习就会受到阻碍。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凸显学生立体思维,体现数学学科特色,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为美术学习增加动力。如“拼拼搭搭”知识的学习,结合数学中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与立体图形知识,分析点线面组合的规律,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拼搭出画面生动的组合。又如“纸柱造型”知识的学习,结合数学中的立体图形知识,运用裁剪、卷压、折叠、黏贴等方法,打造出纸雕艺术。纸雕是一种运用卷曲、立面、立折、立柱、立体,将平面纸立体化的技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结合生活用品与建筑,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

  四、引入科学元素,凸显无限奥秘

  小学科学课程是自然、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没有将每个学科进行细分,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生物发展与自然环境。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结合起来,深入了解花鸟鱼虫的习性、特点与生活环境,探索自然的瞬息万变与灵活多样。结合眼观、耳听、手摸,进行比较分析,将这些知识与美术艺术融合起来,增加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了解,更好地运用到艺术学习中。如“自然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分析下雨、打雷、刮风、下雪时的自然现象,或者展现火山、瀑布、夕阳等景象,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小学美术学习过程中。又如“春天的色彩”相关知识,也涉及科学中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自然中感悟和体验,将其表现在美术作品中,以此强化学生艺术体验,提升艺术素养。

  五、结语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需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小学美术教学有效与语文元素、音乐元素、数学元素、科学元素整合起来,凸显语文的诗情画意、音乐的节奏韵律、数学的立体思维、科学的无限奥秘。将多学科元素的优势和特点融入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美术课堂上多学科艺术交融、整合与升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美术课堂的生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与艺术修养。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4

  自古情由景生,境由心生,情到深处文从字顺。可在小学教育阶段,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小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解决这样的难题成为探究的重点。笔者认为,微型日记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良好方式。习作变身为微型日记,学生就可以每天接受习作训练,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让学生自己的点滴生活成为创作来源。[1]

  一、从“微”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微型日记,消除畏惧心理

  在小学阶段,最令学生头疼的是作文。究其原因,一是表达能力弱,二是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写起来就那么寥寥几句。针对这种情况,微型日记便成为一个练习写作的最佳载体。首先教师可以这样解释:何谓微型?它有三个含义:一是题材上不限制,同学们可抓住一天当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一个闪念、一个发现、一点感悟、一点收获等来尽情书写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篇幅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二是表达上自由方便,不用过于严肃呆板,更没必要当作严肃作文来写;三是写作要求低,只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好的日记。经过这样的解释,很多学生表示理解,大部分学生对微型日记有所了解并且有所期待,这样的結果非常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

  对于已有两三年写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作为生活和学习的个体,对一些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对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总结能力;与人交往中可以感悟亲情的珍贵。这时,教师适时地搭建微型日记这一平台,让他们在这里尽情流露,尽情交流,达到有感要发,有感可发,有感必发的境界,使孩子们的日记畅游在生活世界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2]

  二、从“细”抓起,有目的地分解学生的习作难点,激发正向体验

  通过微型日记,从“细”抓起,教师可以将习作难点分解成不同的细小的点,针对词语、句子、标点、片断、对话、事件脉络等进行练习,查漏补缺,学生也可据此获得写作信心,激发正向体验。例如学生读到“看看周围没人,她拿起娃娃,装到书包里,跟在人群后面,来到大街上”这句话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边读边做动作,真正体会到动词的作用——使句子充满活力,让文章充满画面感。再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小练笔,接着引导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的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既会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又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一个人的自我肯定,来自自我肯定的体验的积累。成功的体验最能增强人的信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日记的认可,是学生写日记的一股强劲的动力。微型日记的写作,为学生提供正向体验的机会,激发兴趣,为写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心理保障。

  三、从“看”训练,无拘无束地练就学生的观察眼睛,自然流露情思

  从广义的写作学角度来说,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写作的天才。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关键是用一双什么样的眼睛来观察,角度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学生经常忽略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所以写作时无话可讲,乏善可陈。此时,利用微型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小学生好奇心强,富于想象,教师可以据此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引导其观察想象,通过观察,弄懂图意,抓住中心;展开想象和联想,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前后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生活中,针对某一处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画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定格画面”的练习,如:元旦联欢会上即兴模仿的镜头,同学被关心后激动的泪水,教师嗓音嘶哑时同学送含片的画面等。这些都能够带给孩子心灵的震颤,教师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3]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身边随时发生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例如: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学生生病呕吐、流鼻血、突然闯入课堂的“不速之客”),科学课的小实验等。还可以用心设计一些静态的、动态的场景。静态的场景如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小工艺品、玩具等;动态的场景如运动场上打篮球、踢足球、踢毽子、播放微视频等。动态的场景与静态的场景两相比较,学生更喜欢观察动态的场景。但毫无疑问,写动态场景需要学生有更好的文字驾驭能力。

  在微型日记写作中,教师经常创设不同的观察情境,能够让学生释放童心,练就一双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有效积累写作素材,突破写作中内容单薄的问题。

  四、从“写”出发,适时引导学生以读促写,引进习作活水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写作内容的重要来源,更是活水。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我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读多看,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阅读能力越强的学生,写作能力越好。基于此,教师在写作训练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阅读中领悟写法。笔者让学生写阅读日记,如读了《夏洛的网》后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和想法等。再如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理解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时,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换词语来比较与区分近义词,例如让学生对“赞不绝口、交口称赞、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这几个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通过微型日记的写作,学生产生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为此笔者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自己阅读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使之成为自己宝贵的写作资源,激发自己写作的动力。通过阅读,学生的文字更加生动准确,语言充满情感,程度好的还学会了谋篇布局。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学生将写作和阅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记录生活的日记就应该拍下那一个个动人的镜头。微型日记的写作,为学生的心智成长搭建了平台,让学生准确抓住生活的触点并及时写好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持之以恒地记录下成长的足迹,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尽情表达出来,打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无疑,这是学生需要的通道,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相信,通过文字的积累,学生写作的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了某种幸福的享受,那岂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吗!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5

  摘要:现在小学教学过程之中美术教学也日益提升上日程,我们要在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个性也是必须进行的教学。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标志,也是我们进行社会化必须走的过程,我们培育人才必须使其有独特的个性,这样才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美术作为一门最需要想象力和独特性的学科,是我们培养小学生独特性最好的手段。本文就是探讨小学美术课堂培养独特性的问题和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应用措施

  目前,在我国的小学课堂之上多出现大班教学的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出现趋同势。小学的美术教学过程之中,出现许多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学习环境较差,等影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阻碍学生的个性化的养成,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我们要培养小学生从思想、态度、行为、意志等方面都有和他人不同的个性,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培养出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现代化教学,促进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的革新。

  1小学美术个性培养出现的问题

  1.1老师过度进行干预: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学的课堂之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起着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和独特性的养成。例如,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之中,老师布置美术作业,说学生可以成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是老师总会不由自主的引导,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样就严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这样进行培养的学生,及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也只是在老师思想下为前导的,没有自己独立的东西,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真正的独立性培养的',对学生的个性化养成形成巨大的阻碍。

  1.2老师重知识轻个性: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美术教学目标为两个。一者为,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授课和教学。二者为,培养学生的美学思想,学会独立的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现在的教学之中,老师只是进行性单体的示范教学,不断的传授美术知识,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的过程。学生的美术作品也只是对老师画法的复制,没有进行创新,学生的整体画风都被限制住了。在这个过程之中就是老师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造成的恶果。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会造成画风枯竭。

  1.3个性的审美风格被压制: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是最能培养自己的个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许多的想法就是学生自身个性养成的关键性因素,但是老师却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发出的独特的思想进行扼杀或者进行王权否定。然后老师在讲解自己对作品的见解,这样严重的压制了学生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同时同学之间进行谈论时,提出新奇的想法,也会被同学以老师讲解方法给予否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严重限制了学生自己的审美兴趣的提升,对个性化的养成造成巨大的限制。

  2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策略

  2.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奇思妙想最多的时候,没有过多的限制,小学生对新的是事物,经常会发出天马行空的想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之中,老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新奇的想法必须给予鼓励,使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比如《影子的游戏》的教学过程之中,老师可以领着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各种景色,观察不同的事物的影子;同时在这堂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还可以带上学生的家长,以及自己喜欢的玩具,观察不同影子的不同。在课堂实践结束后,我们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讨论自己所看到的,观察到不同的情景。在这时老师可以传授一些影子在在一天之间会出现不同的情境,影子总在自己的身后和影子是黑色等基本知识,促进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的提高和个性化的养成。

  2.2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目前,我们的小学教学的过程之中经常出现问题。老师不仅要教学生进行基本美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不同作品的色彩,线条,比例等基本理论对大自然和人间的艺术品做出自己的鉴赏。老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老师要对学生提出自己的鉴赏看法时给与鼓励和支持,掌握自己的度。例如,在进行《蒙娜丽莎》的鉴赏教学的时候,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出自己的新奇的看法。老师要对这些看法进行整理,积极的给予鼓励。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养成。

  3结语

  我们要不断地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改变现有僵化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思想,促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养成。我们要认识到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进行传统的美术知识的教学还要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提高重视,实现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淳尚琴.情感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的个性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

  [2]刘琼.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浅谈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

  [3]胡怀庆.“高山、树木和草丛”:对美术教学与个性培养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4.

  [4]李传明.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J].赤子(中旬),2014,01:370.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6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老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当然更包括了学生。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通过图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老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老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老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情况,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其外在表现,可以是语言表达下的创新思维、可以是技能表现下的绘画技术革新、可以是创造性的品评,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教学中,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想必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各抒己见,聆听尊重;探讨方法,共通有无,优选劣汰;表述见解,独立共享,采纳有效;美术创作,尊重他人,表达自我;交流品评,人人平等,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老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7

  摘要:教育现代化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并不是社会现代化之外的东西,而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在教育现代化的框架下,以信息化来推动教育体系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思想变革,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塑造孩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认知方式,尝试大胆地实践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综合实践

  当前教育正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改变,这为现今美术课堂中带来一缕春风。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与创新的教与学方式的实现创造了新契机。也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发展奠下夯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竞相开放的局面,“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新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美术教学上,它更是一道最具特色的风景线。

  1.1巧造氛围,激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曾经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我运用多媒体巧妙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国画课时,我利用媒体教学将国画的表现手法与诗情画意结合,诵读古诗、欣赏优秀名家作品,感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内在的美术涵养。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1.2设疑解惑,突破难点

  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画时经常会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笔。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紧扣画题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童眼看世界》一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观察大千世界中美好的景物,我搜集了一些大自然中的美景,通过eLearning交互平台,让学生如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自己眼中所有的美好事物都一一展现。通过情景绘画示范的微课,学生在平板上一个个独特见解的讨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

  2开展美术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差异发展,鼓励共同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我发展的能力。

  2.1扭转学习方式,侧重自主学习

  现在美术教材渐渐地融合人文、自然、生活等领域,但作为授课的老师,可能因为本身专业特性与思维方式的制约因素,在讲授时,比较侧重于绘画技能的训练。从而忽视了教材所传递的一种信息,哪就是它除了教育功能外还有社会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课,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因整合了不同学科的内容,所以在课程结构上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要求灵活多变,重视教学过程中评价多样性、合理性,这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当我们教师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时,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学生自主观、能力和应用观,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从过去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积极参与实践体验,不断完善自我。

  2.2倡导综合探索,培养学生审美观

  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提出了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环节,它从浅层的叙述到中层的作品分析,再到解释与评价深层的拓展,让学生从作品中分享个人的情感。结合这四个环节的指引,我在上《民间玩具》(欣赏、评述)一课时,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学生只需认真看我提供的玩具与视频、图片资料。(2)从玩具的形状、结构、色彩三方面来分析地看,并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4)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体会,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尝试,不单培养了学生审美观,还提高了观察力、分析能力及与人交流思想能力。

  3注重运用美术的语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快乐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体悟美术学习的特质,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1展现美术学科的特性,学会美术语言

  美术的语言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用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来分析作品,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教学中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允许学生的差异性。

  3.2置身美术作品的情境,丰富美术语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我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小短文,然后大家交流,从中尝到乐趣。

  3.3灵活运用美术语言,彰显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挥洒灵感,展示个性。我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特点,真正实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化的协调发展,使得美术这门艺术课程更具生命活力与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吴祥兴.现代科技概念兴界图书出版社.[M]20xx年

  [2]禇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

  [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xx年版)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8

  摘要:

  美术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尤其是色彩教学,它能引领小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感知美术的魅力。对色彩的把握,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也是发现并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色彩教学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良好的美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色彩教学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感知,这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学把色彩与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关联,尤其是色彩的感知、触觉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心理水平,促进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色彩艺术形态,从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力来优化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一、色彩艺术的形态表现

  色彩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分析色彩时,除了本身的物理色差之外,教师的心理感知也会呈现出一种意象。如红色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公共场所的一些标志通常是红色的;橙色具有强烈的色彩意象,所以救生衣、登山服、消防员的服装多以橙色为主。研究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之后,笔者发现有些色彩的组合会显得更加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如在照相时,选择冷暖色调搭配的衣服,能在不同的比例下形成主次分明的色调,以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搭配,以临近色阶较为和谐,如绿色与蓝色衔接、黄色与橙色衔接。在对比中,不同色相之间会显得更加突出,如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紫色、红色与绿色等,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二、色彩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色彩与心理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色彩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热的太阳,黄绿色让人感知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而黑色则使人感知到不详、神秘或悲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喜欢冷色系中的蓝色或绿色,而女生则喜欢暖色系中的红色或粉色。学龄期的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更高,如偏爱橙色的学生,性格较为外向,心地善良而直率,充满好奇心;偏爱绿色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喜欢集体生活,但显得低调,能够与周围同学保持融合的关系。在小学生美术课程中进行色彩教学并非易事,由于色彩与学生的感知能力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色彩。如借用橡皮泥、彩纸、彩色画笔等,让学生感知到色彩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玩具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如在手工课上,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从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中感知微妙的变化。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

  色彩教学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情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来表现传统绘画的民族特色。但是,国画中的技法、笔法教学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把典故作为课堂导入的主题,把宣纸置于木板上,利用泼墨方式来进行浓墨勾勒,再调以淡墨,在纸面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了学生对水与颜料的感性理解;在水彩画教学中,水彩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学生的观察力上。水是水彩的组成部分之一,清澈、柔和,而色彩则是颜料,五彩斑斓。由于水彩在绘画实践中不易把握,所以低年级学生可以先用油画棒绘画,从日常花卉、器物、常见用具的临摹中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水彩感,训练学生分辨不同的颜色,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总而言之,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丰富的色彩环境作为学生感知色彩的条件,从色彩感知与心理启发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小学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性格、强化学生的德育品格为主,而色彩教学,则让学生从五彩的画面世界里感知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快乐、自信地成长。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9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意义在于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怎样充分运用每一分钟,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这成为每一名美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课堂实效性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在于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传统思想中,学生和家长都将美术定义为“副科”,要求学生运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那些对美术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方面做文章。

  实践证明,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个是认识,另一个是兴趣,其中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增强美术课吸引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美术课堂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培训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呢?从几年来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三年级第六册《我们的社区》这课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家所在的社区环境,也可以从网上、杂志中找一些关于社区的图片,上课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或是收集来的关于社区的图片拿出来挂在黑板上给同学们欣赏,这样一来,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好奇的感觉,在这样的气氛下再让学生画心目中的`社区,学生会感到有很多内容可画。

  (二)创新课堂情景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鞋》一课时,我创设了“兔八哥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这样一个情境,由一名小朋友读兔八哥的“来信”,他在信中邀请小朋友制作一双鞋子参加动物王国举办的手工制作大赛。然后,我问小朋友接不接受兔八哥的邀请,意境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我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各种各样的鞋》这一课。通过课堂情境创设,让每一位学生融入到设计大赛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趣,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三)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儿童的年龄段特点,小学生好奇心强、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喜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表扬,作为教师要深刻的体会到这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有竞争意识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比如我在上学期教《中国龙》一课时,采用了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中的4-5名学生合作一件作品,并编成故事向其他同学展示,优胜的队伍可以获得教师亲手做的“龙卡”奖励,通过竞赛,即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除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手段的使用外,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是关键。设计新颖﹑独特﹑合理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得以解决。

  通过这几年的美术教学工作,我总结出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结构:(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观察欣赏图片或例作,引出教学内容;(三)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四)学生创作作品,教师个别指导,完成美术基本技法的教学;(五)课堂展示,师生互评。在这个基本课堂教学结构基础上,我根据每个班级不同的学情和不同课程内容对教学的不同要求,分别设计可行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入信息技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美术对于小学生来说富有创新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善于模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挖掘,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动眼、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如《各种各样的鞋》一课中,我用PPT设计了不同时代的鞋、不同民族的鞋、不同身份的鞋,联系生活实际,并自主认识“鞋”,如:看看自己脚下的鞋有哪几部分组成?这些鞋的用途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与鞋有关的工艺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教学进展,我随时给出答案并进行动态调节。多媒体在课堂上欣赏环节高密度、快节奏、可调控的优越性展现出来,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学具不能替代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几年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我相信,美术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密要联系,把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0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故事教学的必要性

  (一)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利用故事来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美术课堂中来,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通过讲故事,小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的时候,通过故事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可以讲童话故事,利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动物,让学生画出自己头脑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形象。此类故事不但使学生放松了上课时的紧张感,还有个创作的主题,使小学美术课堂内容丰富,充满趣味。

  (二)故事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以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只是用小学美术课本作为教材,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作为临摹标本,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些枯燥,让学生感到课堂很无趣,不感兴趣,导致学生一上美术课就觉得昏昏欲睡。而将故事教学引入课堂中,多种多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呈现了一个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有不一样的体验,都可以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这样的课堂,学生感觉非常新颖,不仅可以学到美术的知识,还增加了自己的见识,扩大了视野。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故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包括课前精选故事、课上环节引入故事。

  (一)课前精选故事

  教师在课前准备故事时就要根据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来精选故事。这是决定课堂效果的关键步骤。有些教师不重视这个步骤,课前随便选来故事就在课上讲给学生,但是学生不感兴趣,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起不到故事教学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在精选故事时遵循以下条件:(1)精选的故事与课堂教学有密切联系。故事本来的目的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2)精选的故事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这些故事拿来就是让学生听的,必须是学生能听得懂,画得出的,而且难度要适中,既不能太难,学生想得出画不出,又不能过于简单,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

  (二)课堂不同环节引入故事

  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1.课中欣赏环节进行故事教学。欣赏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审美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展示有故事的作品给学生欣赏。学生一边看,教师一边把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教师陈述完毕后,还可以挑出一些学生讲讲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的审美。2.课中动手环节引入故事教学。比如,需要让学生学习折纸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放一段中国剪纸艺术的故事片,让学生在感叹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之余,更想要自己动手尝试。而且,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产生灵感,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课上创作环节时,教师利用故事给出需要创作作品的主题。这样学生的创作范围更广泛,可以充分地将自己的情感发挥到作品的创作中,而且还给了学生选择各种表现形式的自由,可以是画画,也可以是手工作品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术创作。

  三、总结

  综合以上,小学美术课堂上应用故事教学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对策,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故事教学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意识,这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益。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故事教学,在课堂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故事和形式,那么小学美术课堂一定能呈现出更加好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1

  摘要: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来自于兴趣。趣味性是美术教学活动的要素,趣味性更能让孩子们动起来。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针对6—12岁儿童,更应该重视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空间,而不是被动枯燥的传统封闭式教育。

  关键词:兴趣;趣味;教学模式;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教育的艺术不单单只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不再是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而是通过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们从感官上真真切切地了解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品味艺术,从而能开发他们的大脑,提高他们的素质。美术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有跳跃性,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快乐有趣的课堂中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在爱上课堂的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

  一、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要体现趣味教学的必要性(不死板)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多种多样,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味的、轻松愉快的社会性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强调学习中的合作,重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消除学生心中的惧怕和压力,将趣味性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课堂没有负担,有的只是享受、快乐以及成就感。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趣味性的教学,也会让教学产生阶段性的成果。“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教育界一句盛行的口号,创造性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联系复杂的心理活动。小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仍保留着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无意性、情境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比如让他们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小学生通常会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忆把小动物描绘下来。孩子们很享受创作的过程,却并不在意绘画的结果,在学生的眼中他们自己的作品是新颖的、独特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不要以具象的事物以及过高的眼光来要求学生,要科学地辩证地理解新颖性和独特性,善于发现理解和体会学生。而学生的作品是否真实地描述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在作品中善于发现学生们创作绘画的亮点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能简单地加以评价甚至居高临下地指责。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一些课堂索然无味、机械呆板、千篇一律,无论是教师的教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缺乏趣味性,自然也尝不到趣味化教学带来的精神愉悦。

  二、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要展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不能单一)

  趣味性的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不同教学技巧的使用会使学生对相同教材的学习产生十分不同的教学效果,趣味化的教学能让课堂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趣味横生、不断赋予课堂新意和活力。有生命的课堂才能唤醒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塑造,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个性入手培养创造性的途径。在课堂中引导他们,不光是能在纸上画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衍生到把想画的东西画在卡片、布、石头、蛋壳等多样性的物品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大胆动手。将生活中废旧物品和种种材料,变废为宝,进行再度创造,赋予它们新的艺术生命力。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能亲自实践,教师放弃权威的态度,倡导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欣赏、互相支持,使得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例如,鼓励学生回忆自由联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鼓励学生编故事、智力游戏笑话等等,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而不是墨守成规。保护学生的感官敏锐性,使学生对他人的感觉、情绪、视听的印象,以及对和社会和个人等各种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概念、观念以及材料工具等,这些都是美术趣味化教学模式要联系起来的。

  三、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要把握教学方式的适度性(不能放纵)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需要学好语数英等几门主课就可以,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打破常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中,做三个纸箱,里面放上不同的物品,让学生上前摸索,通过他们的触觉来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再让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来画出认为自己摸到的物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让他们从被动接纳变为主动探索,立刻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热情了起来。但是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要把握教学方式的适度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使美术课变成放任自由的“玩耍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趣味教学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热情和饱满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美术课堂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效提高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的实施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需要。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的实施是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自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燕.小学美术趣味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赤子(上中旬),20xx,(2).

  [2]韩宇.如何让小学美术教学充满趣味[J].学周刊,20xx,(17):159.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2

  摘 要: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学课改的重心在于美术的教学语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小学生这个特定年龄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生 美术课 兴趣 创新能力 观察能力

  小学生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学界的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小学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挖掘,笔者就此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比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课《水墨画动物》时,我在课前用了不少的时间精心准备了多幅动物水墨画的作品。刚上课时,我向小学生展示了那些精心准备的美术作品,他们马上被作品所吸引、感染,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当我问他们是否想学习水墨画时,个个欢呼雀跃,学习热情高涨,有些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他们想学,所以那堂课他们学得很认真、很投入;又因为他们的认真和投入,所以个个画得都很棒,虽然笔墨稚拙,但是每一幅画都表现得生动有趣,彰显着个性。这就使我感觉到学习美术,兴趣很关键。

  为了提高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学习兴趣,我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质材料,比如旧报纸、硬纸板、废旧瓶罐、旧毛线等,引导学生通过剪、拼、贴、折等进行手工制作,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兴趣成为他们上好美术课、学好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还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让他们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美术教学可启发小学生的大胆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的确,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和创新,都是先通过想象开始的。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发散思维、产生灵感,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如教学小学二年级第四册第7课《我爱树木》时,我在课前先带学生去了公园,让他们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树木,并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还让他们去摸树皮、闻树叶、听树木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很轻松地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其实,我让他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已亲身感受了树木带给他们的绿荫、清新的空气、美丽以及欢乐,同时也使他们对树木产生了感情,并深深地爱上了树木。等到一上课,我首先播放了一个关于树木的DVD短片,让他们领略千奇百怪的树种,为他们讲树木的知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树木给生活和大自然带来的无穷魅力。紧接着,我出示了文字:森林是地球的肺,树木是空气的清新器。请同学们画一幅以《我爱树木》为题的画。当我看到他们的作品时,我震惊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创新的能力太奇特了,作品可谓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有的作品把自己比喻成鸟儿,把大树当成家,住进了大树里;有的把树木画成了绿色长城;有的把树木画成了空气清新器;还有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地球长出四肢,把树木画成肺的形状,喻意让人一目了然……我感动至极,美术课激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

  三、美术教学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这句话表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要的,同时要想拥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样,在教学《我爱树木》这课中,我带学生去公园认识树木,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这就是对学生观察力的一种训练和培养。只有让学生通过认真、细心的观察,才能使他们把握树木的色彩和造型。

  小学美术教学中,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形成了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将在自己的美术教学工作中不懈努力!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3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Code 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

  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如小学美术第11册第1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关于“官殿、宗教建筑、园林”的整堂专题欣赏课,还有《中国画》、《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等等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2、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如在湘版教材第三册《巧妙的组合》一课中,有的学生让为西班牙画家米罗这幅《太阳、人和鸟》不好看,什么都不像,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接受大小不等的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反之,教师如果认为学生不该对大师的画质疑,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容易与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再讲几何色块组合画面时要注意的地方时,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一厢情愿了。

  3、现场欣赏

  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

  农村学校的儿童,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现场欣赏的机会。比如我们上浙美版一册《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树,何况大自然呢。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4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学要注重创新精神。要在某个领域有创新,首先要对这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绘画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课堂角色的转换

  "3~9岁,是儿童绘画发展、变化较大也是儿童绘画发展研究中分歧最大、问题最多的阶段。有时能表现简单的情节,想象丰富、形象夸张、表现大胆、充满情绪。"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合作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我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如,第一册教材《找找三角形》中,我提出三组问题。第一组问题,师:"老师画了什么?"生:"三角形。"师:"你会用笔画出来吗?你能把它变成什么?请同学上来画,好吗?"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滑滑梯,这时候,下面的学生坐不住了:"老师,我也会画三角形,我画的三角形和他画的不一样。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要求上来演示,老师及时地表扬学生,"你画得真棒,很漂亮!"我看到被表扬的学生脸上的表情瞬时丰富了起来。第二组问题,师:"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吗?"教师打出投影"自行车".为什么自行车的框架要设计成三角形?你们可以用手上的材料演示一下三角形的特点。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学生聚到一起动手演示起来,生:"老师,三角形不容易改变形状。"师:"三角形比较稳定。"第三组问题,师:"你会画吗?画完自行车,你能给它们设计一个摆放背景吗?"生"老师,它可以放在草地上。""可以飞在天上。"……整节课下来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老师的问题只能插空提出,每提出一个问题,总有很多的学生说出各种想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挥,从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随着不断增加的外部刺激,这些潜在的心理因素也在不断发展,最终表现为儿童的个性。只有具备这些因素,创新心理才趋于健康、完善。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在低年级的美术作业中,常会看到,树能看到它们的地下根、洗衣机涂成了七彩的颜色……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如,在《太阳和月亮》的教学中,我利用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虚构了一个太阳和月亮的.故事,并且在黑板上画了出来,一边画,一边提示学生,"太阳和月亮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呢?"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把对太阳和月亮不同的想象,自由表现,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实践证明,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使美术课堂处于常见常新的状态中,令学生保持浓郁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艾齐纳说过:"儿童不完全画其所知,亦不完全画其所见,有时还画其想象与感情。"例如:画一棵青菜,"它只能是青菜吗?""它只能是一棵树吗?""对于人类来说,它是一棵菜,因为它很小,而对于蚂蚁、蜗牛来说,它就是一棵大树。"

  在美术作业中,往往有些学生的思维独特,具有独创性。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采取欣赏的心态,肯定学生的再创造。

  三、多些赞许、包容

  1.观察生活,勤于思考

  创新离不开生活,对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体会、表现。观察物象的主要特征和细小变化,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某部分进行夸张、想象后表现出来。如在每学期的第一课,我都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名义到黑板跟前,由老师出题,学生比赛绘画。绘画的内容以身边的物体为主,比如"书""路灯""水杯"等等,在观察阶段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老师给予适当的提醒,本组同学可以上来补充。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细致地描绘物体,提高绘画技能也有一定的帮助。

  2.扩大学生的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构思

  "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视文化的影响,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培养等因素,使儿童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都比以往的儿童更成熟,绘画水平也比以往有所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构思的诞生。

  3.动手实践,创造中思考

  美术教材中,"造型·表现"领域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其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第一册教材《形的组合》一课中,我就先让学生先画或剪出形状,然后再想象添画,也可以用圆、三角形和矩形剪贴。从无意识的剪出形状到有意识的表现,鼓励学生在非理性的状态下任意涂抹,然后看它像什么,再有意识地去塑造相应的形象,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绘画效果,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技能"的教学是基础,但是"创新"的培养也不可缺少。创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美术学科因其特殊性,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更好地把握美术教学课堂这块主阵地,用一颗热情的"心"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绘画插上想象的翅膀。

  参考文献: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5

  摘 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造精神(特别是电脑绘画)。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小学美术课中电脑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也是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其形式生动,方法灵活,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实践教学简单谈下小学美术课中电脑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 美术课 多媒体教学

  一、多媒体课件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利用计算机应用教学软件可以把图片、音乐、录像、动画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料综合制成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多媒体课件,恰当地运用可以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美术教学更加适应今天的`文化接受环境。此外,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帮助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的教学提高到新的层面上,促使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贯彻人文精神,全面体现素质教育。

  根据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要求,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我努力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应用与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其真正能够为美术课堂教学而服务。

  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得力助手。

  二、电脑绘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美术教学突破封闭的静态结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小学生不喜欢一味地面对老师熟悉的面孔,聆听单一声音;老师空头说教已无法满足他们的直观性具体思维的要求。而电教手段恰好能解决这一矛盾,利用电脑资源,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电脑绘画独特作用与优势表现如下。

  1.独特的便利性

  如今的小学美术课程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新教材中相应增加了欣赏课、工艺课、设计课等内容的比重。

  过去的工艺、设计等基础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示范量和学生的训练量都很大,加之教学内容图形的要求规范、严格,因此范画制作和作业完成都较为困难。而电脑绘画完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电脑中绘制图形、编辑、修改、着色等操作都十分方便,学生们可以利用绘画软件方便进行各种操作和应用。 2.高效的教学效果

  电脑绘画教学能够将图像、文字和声音等有机结合,具有演示直观、生动和形象的特点,因此深受学生欢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能够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丰富的知识层面

  计算机的巨大容量,可以帮助储存大量的信息。不管是优秀画,学习习作,还是世界名画,教师都可借助扫描仪存入计算机中。另外,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把世界各地、各种各样对教学有关的图文资料下载到计算机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身爱好任意欣赏学习。还可以通过电脑让学生欣赏各种影像资料等等,使每名学生都能独立审美,从而激发创作热情。

  三、电脑绘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能力最具成效的学科。在美术教育中,要努力设计新鲜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创设宽松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各种创作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创意设计,通过计算机这一设计工具激发其创造潜力,培养和锻炼其创造能力。

  四、电脑绘画教学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电脑绘画教学的运用具有一定优势。小学美术教育的面向对象是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传统的以教授绘画技能为中心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要,要满足学生了解各个画种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需求,电脑绘画必不可少。

  在电脑绘画中,类似游戏的表现手法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而言,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其心理压力,激发其学习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通过电脑能够为小学生提供色彩上的鲜艳画面,能够立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中电脑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美术教学观念更新,推动美术教育发展,促进素质教育开展。在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有机结合,定会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学的论文10-01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1-03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08-24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05-24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实用】05-24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08-17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5篇11-03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5篇)11-03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范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