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8-12 17:26: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一)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4页《圆锥的认识》。

  2、教材简析:

  《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而安排的。认识圆锥,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在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教学班级的学生是山区的孩子,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支持,加上他们生活在山区,对新生事物的见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在教学时适宜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既能创设教学情境,又能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更加直观地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意图、教材特点以及学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认识圆锥的高,能用工具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和学生自主探索测量圆锥的高、旋转直角三角形等实践活动,更加直观、深刻了解圆锥的特征,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用生活中的圆锥实物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在教学时,我将利用课件,形象地分解演示圆锥图形变化的过程,更加直观地展示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锥实物,圆锥模型等。

  学具准备:圆锥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一把直尺、三角形硬纸等。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我将采取"引导——探索——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根据实情进行二次加工的农远资源课件,更加优化本课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这种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得。用"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探索"反映学生亲历探索,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用"发展"来阐明教与学的目的。而远程课件中的动画、影像等多种素材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特别是相对这些几何形体来说,所带来的效果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相比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远程资源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大量圆锥形实物图,帮助学生建立圆锥形的表象,以及动态演示圆锥侧面的展开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2、学法: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复习强化

  通过媒体展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问: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哪些特征吗?

  目的在于复习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体验

  1、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23页的主题图,并提问:"通过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使学生对圆锥进行初步感知。

  接着利用课件动画演示从圆锥的实物图中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并标明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圆锥形,简称圆锥。

  为了巩固圆锥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圆锥形的物体?"想一想、说一说。

  并开展小游戏:学生抢答出屏幕上圆锥形物体的名称。

  最后,小结揭示课题,并板题:圆锥的认识

  2、认识圆锥的特征

  我先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圆锥形实物,再让学生观看动画,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轻松掌握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接着让学生拿起圆锥模型,小组同学相互说说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圆锥是什么样子的?在脑中建立圆锥的模型。

  3、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小组同学动手操作共同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再利用远程课件动画演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分解了这一教学难点。

  4、认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然后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圆锥侧面展开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圆锥侧面的特征,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5、归纳小结

  让学生归纳圆锥的特征,并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两个面: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扇形)、一个顶点、一条高6、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转动直角三角形小旗,在操作、观察、想象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7、比较圆锥和圆柱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

  以上教学,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成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整个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应用资源合理组织学生求知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理念。

  (三)、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课前设计好的相应习题。

  利用课件出示习题,快捷方便,容量大,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总结、质疑,再次提高认知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两个面: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扇形)

  一个顶点

  一条高

  本课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简单明了。

  八、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应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资源与教材相匹配的教学课件,并在原有农远课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工修饰,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高效地获取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都得到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测量圆锥的高时,可能会出现以下这样错误的测量高的方法: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会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发现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在分析中探讨正确的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总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机会,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合理利用,让它为我们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增添光彩!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取名称"、"找朋友"、"我来试试看"、"我来当名医"、"火眼金睛"等情境,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3/8×8/3=15-4=19÷9=1等等。

  2、观察、分类:学生可能会以加、减、乘、除或和、差、积、商是1为标准进行分类。

  3、思考: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称吗?可能会有以下回答:

  ①加法中两个数的和是1,名称:补数…

  ②减法中两个数相差1,名称:邻数…

  ③除法中的两个数是同一个数,名称:镜数…

  ④乘法中的两个数(微机只演示积为1的一组数,让学生再观察),名称非常好听,又很符合它们的特点:数学上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顺势揭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倒数(出示课题),以上让学生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取名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两个数存在的特点,这样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分三步进行:

  一是微机出示:(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让学生按"读、思、划"三步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19,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结合例子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请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微机显示:

  7/911/662/39/7、6/11、1/6练习后,质疑"为什么2/3孤零零地站在哪里?"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我来试试看:我能行

  写出11/6、1/5、9和15/8的倒数(微机显示)

  提示: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1、小组交流:(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全班交流,突出重点:(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到数可用"—"表示,不能用=表示。

  (3)重点讨论"9"和"15/8"的倒数求法过程,动态演示成:(见演示稿)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四)辨析比较,弄清特例

  1、微机显示: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为会么?(见演示稿)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1的倒数为什么是它本身?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

  2、数学诊所:"我来当名医"——有病就治。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2)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5/2.()

  (3)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4)小数的倒数大于1.()

  (5)在8-7=1和3÷3=1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6)a的倒数是1/a.()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三)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 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4℃。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为-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bb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引入数轴评价本课的收获:学生有前面温度计的辅垫,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提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握。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

《数学广角》说课稿11-16

数学说课稿01-13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08-13

六年级数学《圆锥认识》说课稿08-24

小学数学六年级《倒数认识》说课稿08-24

六年级数学圆柱认识说课稿08-22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6-21

数学 - 勾股定理说课稿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