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 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
诗经·采薇
昔 往 杨柳
情景交融
今 来 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 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归/声里/雨如烟。 景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桑蚕/又/插田。 人忙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xx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册第单元的课文,文章讲述/描绘/讴歌/赞美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课文按的顺序/结构分为个自然段。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xx ”这一主题展开。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等生字,理解个词语;
2、学会运用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使用过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优美及其含义,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学会技巧/方法;学会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略读/跳读/精读等朗读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根据本课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通过朗读体会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体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学会自学方法: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四、说教法过程
1、创意境,导新课:
通过相关视频、音乐、图片及文字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初读,学字词(略读法)
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如:等字词。
(略读课文: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3、再读,知结构;(跳读)
跳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即大结构是什么?)
2、各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前后部分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
(通过跳读,明确了文章的大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学习文章中所用的表达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细读,明中心;(小组读)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点语句及重点词,结合这些进行提问并反复读重点句、字词,体会文章感情。
(抓住语句体会,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
5、精读,表情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总结课堂收获,升华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联系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搜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写读后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4
我是xx。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xx》选自人教版册第单元,本单元所选五篇现代诗歌都是以为主题,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和情感共鸣,是我们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xx 》(主要内容)表达了。其语言简洁明快、质朴典雅、清新隽永、生动形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构思精巧、剪裁得法)无论从内容上、结构上、语言上碑文都是值得学习的典范之作,也为今后学习类似文章奠定了基础。(学习它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阅读和写作此类文章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中国新诗及外国诗歌已经较为了解,并掌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他们可能对透过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依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诗歌做出精彩的赏析。
3、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上面的理解,依据课标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②抓关键词,品味语言、理解诗意:运用想象、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
③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思维发展能力我把本课重难点确定为:2、3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特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留给学生。我的教法设计如下:情景法(设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三、说教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课标指“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在体验学习和感悟学习上。具体学法设计如下:情景体验法、读书入境发、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发散联想法本节课我打算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把一篇全新的诗歌比作是一座神秘的山林的话,那学生就是登山觅趣者。如何才能登上山峰觅的真“趣”呢
(一)、香远益清(激趣导入)
(二)、登山觅香(初读诗歌读流畅)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一方面进行字词的积累做好登山的能量储备。另一方面让学生互读互评达到通顺流利的朗读诗歌的目的。
(三)、众里寻它(细读课文赏语言品意境)
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学生要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描绘,你觉得哪些景物写的美,美在哪儿?请大家细读课文段,完成下面的活动:
寻意境之美
●以“我认为文中写的美,美在,从文中可以看出(依据文中的段落、语句)的句式来说话。(我认为文中写的美,美在。)
●以“我喜欢节(句),因为”的句式说话。这样的设计既能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寻语言之美
学生在以上句式说话过程中,我适时的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品析。如:有学生认为文中美,美在,因为,当学生说完后我接着追问,老师把文中的词换掉可以吗?为什么?(我把本句的修辞搞成可以吗?为什么?)这样用替换的形式能很自然、很深刻地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用词的准确、生动;修辞运用恰当等特点。
学生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拿起手中的笔,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诗节。这一练习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寻声音之美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学生进行评价。
目的是让学生在以上环节的学习感悟中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四)、灯火阑珊(感悟·升化)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这个环节首先介绍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然后设计了作者在线的访谈活动
活动方式:六人一组,选出一名记者,一名作者,四名读者代表就文章内容对作者进行访谈。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合作探讨作者写作意图,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高学生审美与创新能力。
这一环节第二个活动:记忆我最棒:
速读,梳理文中关键词完成记忆我最棒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并积累关于的诗句(名言)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框架式的形式,(涵盖了文章主要内容,解决了课堂核心问题)简介概括,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的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x年级x册第x课,本组课文以xxx为主题,这篇课文通过写xxx表达了作者xxx的情感,该组是以“——”为主题展开的。古诗的内容,赞美了什么——板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本组课文训练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结构,我将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充实)
1、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和学习古诗的好习惯。板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法和学法两方面进行阐述。
板块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上,我贯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及其设计理念。板块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疏通生字,读通诗文。我紧扣读通二字下功夫,先让学生自读自学生字,教师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进行指导。在扫除生字障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划分古诗节奏,自由读诗。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读通诗文。
(三)读懂诗文,感悟诗情。指导学生在自读古诗的基础上,对照注解想想每句是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从而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朗读训练,读出感情。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要想真正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就必须多读多悟。为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古诗,我将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五)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背诵及默写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类似的诗词。
板块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良好的板书设计具有直观系统的特点,并及时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用红白两种粉笔,红色概括重点词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从六方面对本课题的分析和理解,我的说果完毕,谢谢你们!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三首古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作者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这首诗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清明》一诗中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二、说学情
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三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理解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3、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五、说教学过程
《元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三)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表现形式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画面示例: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四)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1、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单介绍诗人。
2、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3、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清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放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小结。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平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说起战士,你们会想到什么?(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战士有关的古诗,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仞,摩,遗。
三、学习《从军行》
1.课件简介作者,出示对《从军行》组诗的介绍。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交代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教师引导。(“百战、穿金甲”)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争磨穿了戍边将士身上坚硬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发誓不打败来犯的敌人就不回家乡。表现了战事的频繁、激烈、残酷,突出了士兵们边塞生活的艰苦。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读出气势,背诵古诗。
6.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战场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7.板书设计:
从军行孤城遥望保卫祖国
百战、穿金甲矢志不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课件出示诗人的介绍,指名解诗题。
2.自由读,体会感情,说说初步印象。(遗民、泪尽、又一年)
3.揣摩情感,有感情齐读古诗。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漫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耸入云霄。(“三万里”虚指,“上”动态感觉)
宋朝百姓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流尽,年复一年盼着宋朝军队首付河山。(“遗民”)
4.有感情朗读,体会人民渴望收复失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并背诵。
5.归纳主旨:这是一首爱国诗歌,前两句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描写了被占领地区人民渴望军队收复失地的心情,充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6.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河、岳→大好河山忧国忧民
泪尽、又→渴望收复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齐读。
2.课件简介诗人,指名学生讲解诗题。
3.自由发言,初步说说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引导学习,理解诗意。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诗人想象自己回乡极速飞驰的画面。“从、穿、下、向”四个动词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5.感情朗读,揣摩情感。
(1)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词语有哪些?(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欣喜若狂?(浓浓的爱国之情)
6.归纳主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 “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感悟品质
1.师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体会离别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5.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背诵默写本诗。
6.归纳主旨:《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四)学习古诗《塞下曲》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2.解诗题,知诗人。师释题:“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3.看注释,解诗意。课件出示注释,学生探究诗意。
师:谁能将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举手回答,师相机补充。)
4.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5.归纳主旨:《塞下曲》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情景,气概豪迈,赞美了守边将士慷慨出击、不怕环境的恶劣,随时准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古诗《墨梅》
过渡:我们感受了边塞的苦寒,现在请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梅花图)
谈话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词语?(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不畏严寒……)
接下来我们就随着诗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洁。
板书:墨梅
1.解题,知诗人。
(1)出示墨梅图。师引导:为什么称它为墨梅?学生由图探索发现。
(2)师:对作者王冕大家了解多少呢?谁想来介绍他?(课件出示王冕简介)
2.正音,明诗意。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生齐读。
3.小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思考:王冕笔下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探究品格。重点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结:王冕正像这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弥漫在天地间的,不仅是梅花的清气,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气。
6.体会写法。师引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既是说梅花,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诗人一语双关,借墨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7.归纳主旨:《墨梅》中诗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坚持简洁明了,条理鲜明,重点突出。结合单元学习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帮助学生把握古诗内容,理解诗人的高洁品质。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把你搜集到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然后进行小结,《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很多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积累朗读,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会积累。】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 童
蓑
铺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卧 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02-15
小学语文说课稿05-11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08-26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9-01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3-13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2篇02-16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2篇)02-16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01-15
小学语文说课稿优秀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