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综合资料>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时间:2024-07-14 21:29:56 晓丽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一、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和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

  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

  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

  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

  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

  表概数:几、许多;

  表序数:第一、老三。

  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

  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③注意"我们"和"我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我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

  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

  表示语气:可、倒;

  表示否定:不、没;

  表示时间:刚、恰好;

  表示程度:很、极;

  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连词语法特点: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

  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的、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

  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

  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1)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

  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烟酱醋

  (2)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勤劳、勇敢、不怕苦(形+形+代)

  2、偏正短语

  基本结构:

  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1)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

  2)状+中(动、形),如:[很]好看[独立]思考[慢慢]地走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

  新语法:统一为"的"。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特点:

  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

  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

  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下决心、有幽默感、像珍珠。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语法特点:

  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动+补。

  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形补短语

  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的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

  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

  5、主谓短语

  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

  特点:

  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

  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语法特点:

  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

  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特点:

  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

  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三、单句

  Ⅰ、(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感叹句。

  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我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Ⅱ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歌诀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

  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

  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么谁。

  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意义不变能复位。

  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

  介宾短语多状补,不能充当宾主谓。

  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Ⅲ、分析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

  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

  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Ⅳ、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

  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四、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一)复句类型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

  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1、并列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

  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

  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

  例如: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3、递进复句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而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就是)B"。

  例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个如b"。

  例如: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转折复句

  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

  例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6、因果复句

  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既a就(那么)b"、"因此"。

  例如: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气馁。

  7、假设复句

  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再A,也b"、"假如"、"假使"、"假若"、"要是"。

  例如: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怕。

  8、条件复句

  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无论(任凭)a,都(也)b"。

  例如: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

  (1)如何区分单、复句:

  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

  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

  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

  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一般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

  1)定义法。

  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2)抓主干法:

  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复句充当的。

  例1:"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例2:"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这是教训。

  例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关联词: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例4:"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这个句子,"认为"的宾语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如果看到有关联词就判定它是复句,那就错了。但只要结合前两种方法去判断,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

  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有"||"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以此类推。

  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

  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转折)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因果)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因果)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陶铸《崇高的理想》)

  五、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六、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

  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

  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

  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记叙文

  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一般的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明确、集中。

  4、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细些;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7、线索,指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说明文

  8、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9、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0、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原因到结果。

  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配图表。

  12、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描写叙述。

  1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14、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15、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事实和道理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16、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17、用作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辟理论,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事理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18、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

  19、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20、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

  小说

  21、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

  24、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2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服务的。

  26、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

  27、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散文

  28、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性散文。

  29、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我们学过的叙事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枣核》、《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小橘灯》,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学过的抒情散文有《春》、《荔枝蜜》、《白杨礼赞》、《听潮》。

  诗词

  30、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

  31、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我们学过的叙事诗有《卖炭翁》《木兰诗》《石壕吏》

  32、词是旧体诗歌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33、民歌体诗是仿照民歌样式所写的新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的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如《敕勒歌》。

  34、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兼有散和诗的特点。我们学过的散文诗是高尔基写的《海燕》。

  35、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一、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

  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

  ②开篇点题

  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

  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

  ②开头

  ③篇末

  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二、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剖析论据。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

  方法: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

  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

  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三、重点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一般有立论、驳论两种。

  反驳方法有三个:

  ①驳论点

  ②驳论证

  ③驳论据

  五、议论文的段落作用:

  结构加内容

  开头作用:

  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

  ②提出论点。

  结尾作用有:

  ①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

  ②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六、议论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

  准确、严密。

  常见考点:修饰、限制、强调等词语的严密性、准确性的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七、开放性试题:

  写读后的认识和感受。

  八、引用小诗、故事的作用:

  增强趣味性,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若是在开头,还有引出论题(论点)的作用。

  特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按写作方法分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体(建筑、用品等)事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与描述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如《看云识天气》。

  记述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记述,常用以说明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缩微图书》

  阐释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议论,阐释抽象的事理,《沙漠进军》。

  按功用范围分一般说明文:说明一般事物或事理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科技说明文:说明文科技产品或高新科技知识的说明文,如《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应用说明文:以说明书、简介、规则、为主要样式的说明文,如《从宜宾到重庆》。

  方法下定义: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

  举例子:列举实例对事物作具体的说明

  分类别:按照一定标准、角度对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再逐一说明

  打比方:运用比喻方法,对事物或势力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作比较: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进行比较,说明此事物的特征,作比较有横向比较(类比对比)和纵向比较两种

  作引用: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列数字:确数,用准确的数字资料加以说明。概数,用概数对事物作准确说明

  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顺序

  空间空间方位、地点位置的转换顺序如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等。如《故宫博物院》

  时间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逻辑1、现象-本质2、特点-用途3、原因-结果4、整体-部分5、主要-次要6、概括-具体如《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是哪些

  1.多听。

  ①养成耐心听、善于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听的时候带上你的头脑,做一个聪明的听众。

  ②多听电视、广播的朗诵材料,学会以欣赏的心态听诵读。

  ③学会听课,带着头脑听课,积极应对老师的提问。

  2.多讲。

  ①在班级里要求一律用尽量标准的普通话交流;

  ②能在公开场合大胆开口,能用简洁、高效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③课堂上积极发言,遇到不明白或有不同见解的时候应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④每天一位同学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自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念,可以朗诵你认为优美的文章,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演讲内容不够者应在台上站足5分钟才可以回到座位。

  3.多看。即多看书,广泛阅读

  ①养成每天看书、看报的习惯。除了读文科书籍外,理科书籍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②要求每位同学在高中阶段应读五本以上的中外名著,具体书目见附录。

  ③假节日、周末多看好的电视、电影节目,如《焦点访谈》、《中国新闻》、《子午书简》、《考古中国》等等,看完后应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力求每看完节目都能有所感想。

  4.多读。即多朗读、诵读,凡课内外的优美散文、诗歌都应该大声诵读。要求每天能提前30分钟起床,每周一、三、五起床后读语文,每周二、四、六起床后读英语;每周二、四、六早读时间读语文,一、三、五早读时间读英语。

  5.多背。

  ①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及诗歌都应该会背,课内要求背诵的现代文也应该会背诵;

  ②除课内文章外,课外如有优美的散文、诗歌都应在熟读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会背诵;

  6.多记。

  ①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应该准备专门的笔记本来做课堂笔记;

  ②准备一本笔记本专门记课外阅读的笔记,凡课外阅读中碰到自己认为是好的语段都应该记在笔记本上。要求每天要记2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要定时检查。

  ③勤练字,每周要临摹两张钢笔字,每位同学都应该准备专门的钢笔字的临摹本。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相关文章:

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综述08-08

中考最新英语语法知识点汇总08-17

学语法,找规律,变复杂为简单——高中英语部分语法知识归纳08-17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归类复习例举02-25

新编初中语文蜜蜂知识错误指正08-08

汉英语法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2-21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导入之我见08-25

初中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的培养07-25

学语法,找规律,变复杂为简单——高中英语部分语法知识归纳_英语教学论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