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8-20 15:58: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活动教材

  (一)教材内容

  《淘气的小猫》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从中我们感觉到对小动物的爱心及宽容等。读本深刻地反映了一个老人对于自己宠物的依赖,即使它将自己家搞得一团糟。整个故事充满了童真童趣,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读本主要以小猫淘气的性格特点为线索,贯穿始终,使幼儿从中感受到快乐,小班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做出一些淘气的事情,通过图本幼儿可从中明白做了淘气的事情以后,要勇于承认错误改过来,还是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乖孩子。小猫淘气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孩子,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出门了,淘气的小猫开始在家中“大闹天宫”。它先是跳进了鞋盒、接着钻进了皮鞋······最后把家里面搞得乱糟糟。读本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掌握读本中的书面语言和尝试利用图画中的线索预测故事发展。在语言学习上,主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学习用“跳”、“钻”、“躺”、“趴”等动词描述小猫的动作。在利用预测情节方面,我们主要引导幼儿发现线索,并利用线索预测小猫在下一页玩耍的地方。读本内容来源于接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概念水平,并有助于丰富其经验,该读本多页之间由线索巧妙连接,有助于发展幼儿的阅读策略,多角度叙述,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技巧。

  二、说活动目标

  《淘气的小猫》读本讲述了一直淘气的小猫在家捣蛋的故事。读本中我引导孩子观察:前一页的画面信息里提示出了小猫接下来将要去的地方,让孩子体会和学习图画线索在忽视预测中的作用。在引导孩子感知小猫淘气的同时通过观察图本的最后一页,体会家庭的温馨和爱,所以我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为一下三点:

  1、引导幼儿讨论图画的内容,注意观察图画的细节。

  2、理解故事内容,能总结小猫的性格特征。

  3、尝试根据图画线索预测故事的发展。

  三、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目标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以及课题内容和性质来确定的.,所以本节活动的重点定目标2理解故事内容,能总结小猫的性格特征。小班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在提问问题时使用描述性问题较多,但根据图本内容的需要我用了分析性与创造性的提问,这两种提问适合中班年龄段的孩子,相对小班孩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目标3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尝试根据图画线索预测故事的发展。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达到教育目标,根据教学的需要,准备的材料有,在室内设计场景,小桥、山洞,游戏歌曲,小猫头饰,大书《淘气的小猫》

  五、说活动教法学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方法。”本节活动我用了这些方法:提问法、讲述法。提问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导幼儿观察图本时我以开放性与描述性的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读本的内容,促进幼儿的思考,幼儿在一页一页的阅读读本后,在每一页的结尾我会再一次讲述总结该页的主要内容,以便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幼儿主要通过观看图片并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去感知理解读本,通过采用各种法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描述的机会、理解的空间,让幼儿敢说,想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在以巧妙地故事名引入时我用开放性的提问,如:“什么是淘气?淘气是什么意思?”这样不仅能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更能引起幼儿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在封面阅读时,预设假设性提问:“小猫做了哪些淘气的事情?”引导幼儿对读本进行猜测。倒序阅读第五页,预设论述性提问:“是谁把家里弄得乱糟糟?”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房间情况并进行猜测。因为有在封面阅读时,已提到淘气的小猫,所以孩子会一致认为是小猫。我认为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阅读第一到四页时。预设论述性提问:“小猫在哪里,它的动作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从而了解小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同时预设假设性提问:“小猫接下来会去哪里?猜一猜?”引导幼儿尝试根据图画线索预测故事发展。以上的这些提问可让幼儿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

  六、说活动过程

  我把活动流程设为三个环节

  (一)导入活动

  戴着小猫的头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跳过小河,钻过山洞)

  这个环节主要激活幼儿关于小猫的相关知识经验与当前的故事阅读联系起来,和孩子们一起通过玩与读本知识相关的游戏,在游戏中的动词“跳”、“钻”可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后面读本的内容。

  (二)阅读封面

  (指读书名)这本书的名字叫《淘气的小猫》,什么是淘气?淘气是什么意思?这只小猫做了哪些淘气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阅读图画,看图猜测。引导幼儿观察每一页画面。

  1、倒序阅读,首先阅读第五页,请幼儿观察家中乱糟糟的情况,请幼儿猜测是谁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阅读第1—4页进行印证。

  2、用开放性提问、预设假设性提问、预设论述性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现图画中的线索利用线索预测故事的发展。了解小猫的性格特征,了解读本内容。

  (四)总结分享

  1、逐页展示大书,引导幼儿补充,用词不同,基本达意即可。

  2、讨论:你们现在知道淘气是什么意思吗?

说课稿 篇2

  【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是为我们正在开展的语言课题<利用语言游戏,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而进行的一次研讨活动,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对重复的简短句式比较容易掌握,为使动态的教学过程更加有效,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创设了游戏环境,因此:本次活动的关键词就是语言游戏和人机互动。鉴于以上认识,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如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完整的句式"我是xxxxx"来创编动物的特征或本领。

  2、遵守游戏规则,注意倾听别人的话。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表达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在游戏情境中,运用句式"我是XX怎么样"来介绍小动物的本领或特征,并能运用一些修饰性的词汇。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思考从哪些方面作为切入点来概括的作介绍。

  【教学准备】:

  1、 课件

  2、头饰若干(动物:蝴蝶、乌龟、青蛙、蜗牛、兔子、小鸟等)

  3、雨伞实物或头饰三个(红、黄、绿)地面标记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T:今天天气真好,绿绿的草地上开满了鲜花,小动物们也出来做游戏了,瞧!谁来了?(小鸟)小鸟是怎么来的?一起学一学(依次模仿兔子和乌龟)

  (评议: 教师通过和幼儿互相介绍这样一个互动环节,不但一下子拉近和平行班幼儿之间的距离,而且巧妙地渗透"介绍"这个词的含义,让小朋友对"介绍"这个词有了初步的概念,为后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二、游戏:躲雨

  1、T:他们在一起玩得多开心呀!突然,发生了什么事?(雷声)可能要下雨了,怎么办呢?

  2、谁会来帮助他们呢?这是一把什么颜色的小伞呢?小结:这是一把小红伞

  3、听一听,小红伞是怎么说的?

  (我是小红伞,会飞的朋友你们好!向我介绍你自己,你就可以飞进来。)

  4、小红伞请怎样的朋友来躲雨呢?会飞的朋友是谁呀?小鸟会怎样来介绍自己呢?

  (我是小鸟会唱歌)

  小朋友一起听一听、学一学

  小红伞听了小鸟的介绍会让小鸟来躲雨吗?按一下按纽,听一听小红伞是怎么说的?(你还能介绍自己的本领呢,真不错!请你飞进来躲雨吧!)

  5、 小鸟已经找到地方躲雨了,可还有小动物没找到小伞朋友呢!又有谁来帮助他们呢?(小绿伞和小黄伞)猜一猜:小绿伞会请谁进雨伞呢?听听小绿伞是怎么说的?

  (我是小绿伞,会爬的朋友你们好!向我介绍你自己,你就可以爬进来。)

  3、 提问:小绿伞刚才邀请了谁? 会爬的朋友是谁呀?那乌龟会怎样介绍自己呢?请小朋友先猜一猜

  听一听乌龟到底是怎样说的。小朋友学一学

  乌龟的介绍怎么样?谁来按一下按纽打开雨伞,听一听小绿伞是怎么说的?

  (你真棒!你还能介绍自己长得特别的地方呢,真不错!请你爬进来躲雨吧!)

  小乌龟小绿伞介绍了自己长的特别的地方,那小乌龟还可以怎样介绍自己呢?

  4、教师:还有青蛙没有躲进雨伞呢,听一听小黄伞是怎么说的?

  5、教师:如果你是青蛙,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呢?( 提示幼儿可以介绍青蛙的本领、它特别的叫声或长的很特别的地方)

  6、教师:打开小黄伞,听听小黄伞是怎么说的。(你说的真棒,跳进来吧!真不错,跳进来躲雨吧!好的,快快跳进来。)

  三、幼儿与教师开展游戏

  1、教师:小朋友,现在所有的小动物都找到雨伞躲雨了,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一玩"躲雨"的游戏呢?请四位小朋友找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看一看,你是谁?想一想,雨伞请谁来躲雨,可以怎样介绍自己。

  2、四位教师扮伞,一半幼儿表演动物躲雨。

  (表演游戏,提升推进:表演游戏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是让一部分小朋友听清楚别人的要求然后再自我介绍,同时也是起一个示范的作用,第二次则是让另一部分小朋友看清楚标记主动的向他人介绍。让小朋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拓展思维,大胆创编,个性化的表达,再次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四、延伸活动

  教师:小动物们玩得开心么?外面天晴了,太阳出来了,我们和小伞朋友一起去外面做游戏,好吗?

  【活动反思】:

  一、活动中的"同中求异"

  其实大家都能发现,活动的主要环节也就是三个小动物与三把雨伞的对话,如果依次听一听、学一学、演一演,如此这般的活动流程,也许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孩子们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他们也是喜欢变化的,因此我觉得在活动设计中,越是同样的内容,越要着意设计,刻意求变,注重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第一环节:小鸟与小红伞的对话是教师给出的范例,第二环节在乌龟自我介绍前先让小朋友猜一猜小乌龟会怎样介绍自己呢?最后让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呢?"三个相同的环节,设计不同的提问形式,在"同中求异"中提升推进。

  二、不断地否定自我

  首先,要借此机会感谢我们小班年级组的全体老师以及庄洁老师,尤其是我们幼儿园的课件专家郁老师,不厌其烦地将课件修改了无数次,最后,还要感谢我们的园务领导,在给我机会的同时也让我有了许多收获。

  通过多次试教,我们认为要设身处地的从幼儿的角度考虑,认可现场观察到的'问题,及时捕捉问题背后的原因,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原先的目标定位在固定的句式中准确的运用相关的动词,如"我是小鸟飞进来,我是乌龟爬进来"等,通过试教发现:这样目标定位太低,达不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于是,再次调整,将目标定位在运用固定的句式,创编在特定情境中的对话。所以,为幼儿实现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地否定自我,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当然,我们的活动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雨中让小朋友要介绍一下才能去躲雨,这不符合幼儿的第一情感需要,虽然有所调整,但还是比较牵强。其次,吴老师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宝贵意见,例如将目标定位在一些重叠词的掌握和运用上,大家也认真进行了讨论,觉得把这一目标放在小班上学期是否更合适?另外整个活动目标定位是否偏向于科学而忽略了语言的元素,由于时间和课件修改等层面的因素,使得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没能深入探讨和领悟,但是吴老师的引领无疑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小班年级组的老师一向坚持一种理念:那就是允许教研课的失败,但是不允许其中没有创新。所以,我们今天展示的绝不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但如果能给大家带来思考的空间,促成有质量的研讨焦点,那就是我们本次活动的意义和核心价值所在,请大家多替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和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这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感情激发。

  说教法、学法:

  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和活动体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学会质疑。然后通过自读、、范读、赛读、表演读、展示读等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大多数学生没去过北京,但对北京有一种自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通过看升旗仪式、听歌曲等活动,点燃这种激情,逐层加深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说教程: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精品

  现在谈谈我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认为这篇课文的课题命得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我多想去看看》,他会很自然地就问:“我”写的是谁呀?多想去哪儿看看?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呢?我紧抓这个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方法的契机,让学生齐读课题后就问:“多想”什么意思?那你能有感情地再读读吗?为后面情感的激发打好伏笔。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也是文章的内容所在。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仔细读读课文,试试自己行不行,好吗?学生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读。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生现在的拼音掌握得可以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于是我首先采用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认为难读准的字或难读通的句子标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再小组合作读,把你刚才还没读准的地方提出来向别人请教,或者你会读了就帮帮其它的小朋友,一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指名读、范读,跟老师比读、小组赛读,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感情。

  三、感悟交流,探究内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教师提问:通过刚才朗读练习,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随机板书:北京城(遥远)、天安门、升旗仪式(壮观)。/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

  四、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精品

  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了共鸣,学生的思维冲破现有时空的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教学中。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孩子们来说,此时,他们和山里的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续情,带上记者证,进行现场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你觉得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怎样?你看了之后,心情怎样?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想对五星红旗说些什么?孩子们通过谈自己的感受,切身体会到山里孩子的心愿,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最后,利用听音乐《国旗,国旗多美丽》,当念到“敬礼、敬礼、敬礼”时,我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说;让我们也庄严地向国旗敬礼!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所在单元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整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诗中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理解“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借助注释、找关键因素等方法理解诗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链接送别诗的学习积累,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助借助注释、找关键因素等方法学习理解诗意,积累学习送别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为了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法上,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朗读、勾画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还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看画诵诗,激趣导入。课前,教师出示一幅幅画面,引导学生看画面猜诗,诵诗,在诵读《赠汪伦》的过程中,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引出诗题。并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猜的方式,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痕的引导中也为本课的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环节2解读诗题,初读古诗。首先,老师通过让学生自由读诗题,划上节奏线读诗题把诗题读顺。接着,指导学生把诗题读懂,通过借助注释,理解“元二”、借助地图理解“安西”,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连起来说诗题的意思。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学生困惑处给予点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会读更读明白了。初读古诗的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展示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舍”“朝”是多音字,引导学生据意定音,这为学生整首诗朗读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俗话说古诗教学“三分悟,七分读”,接下来引导学生读诗,老师就通过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从读准字音到读通诗句,再到读出节奏,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想读画面,读悟结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诗整理出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这件事的基本要素,如,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这常规要素的梳理后,学生很轻松理解了诗意。抓住关键词理解这一类古诗是常见的方法,借助这样的方法,教师出示《山中送别》,让学生也同样找出基本要素来理解诗意,学生习得一法,理解诗意也就顺理成章了。理解诗意为体会诗人的情感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教师聚焦诗人的写作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再次读读诗,找找,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送别画面?

  抓住景物“雨”,似乎老天也在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柳”,教师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此环节教给学生学习送别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带入诗境,背诵积累。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告知学生6年后,王维去世了,远在安西的元二听到这消息悲痛欲绝。这分别的画面也成了他们朋友情深的最后见证。有人为了纪念这份难能可贵的友情,将他们这送别的画面谱成曲,送别的曲调久久回荡在学生心中。最后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至此,学生对学习送别类古诗已经有法可循,布置他们课外自主收集送别类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体会诗人情感。

  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找关键词(时间 地点 人物)

  折柳相送

  想象画面

  饮酒相送

说课稿 篇5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第十三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我设计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很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新词,并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这样第二课时也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了。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定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注重拓展,深刻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关心祖国发展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讲授的是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采用了常用的回顾旧知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与结构,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好了框架,可谓一举两得。之后就是对每一小节的教学了。

  在第一小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渎并标画出你认为描写祖国秀美山川的语句,读一读,并把自己的感受或想到什么写在旁边。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动起来,自主的去学习去思考。当学生的学习适当的时候再采用集体汇报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他认为好的句子并说出感受,教师要注意及时的鼓励与引导。

  第二小节的教学与第一小节大致相同,稍有差别的是在集体汇报自学情况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去阅读文中的几处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同时还强调了重点字词的使用。如文中“看三峡之险,望日出壮观”中的两种观察方法,我还特意让学生试着换一换,看一看有没有合适的词语可以替代,警醒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应该注意使用最恰当的词语。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课外收集的能力与习惯,我在课前特意要求学生去收集祖国大好河山的相关资料,这样做很好的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单一性。

  课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做不但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眼,而且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我想如此一举三得的做法真的是该多多用之。

  对于最后两个小节的学习,我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学生可以结合前两个小节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这样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之后让学生集体汇报自己的自学收获,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

  整堂课的教学我都是以读为主,每一次问题的提出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从读中理解去找到答案,在让学生从答案中去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再怀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课文。

  文末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内容,让学生去想象自己就站在地图前,想象一下那时的自己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踊跃发言,孩子们说的很好,可见课前设定的目标已经很好的完成了。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基本上很好的完成了之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上也都很到位,但通过实践教学也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教学中有一名学生标画了这样一句“祖国啊,妈妈。你宽阔的胸怀让我感觉到温暖….。”随之她提出了这句话采用什么修辞手法的疑问。这不禁让我很困惑,这句话可以说是把祖国比做了妈妈,也可以说是把祖国拟人化了,教学时我只是讲解了比喻的手法,并没有去提及拟人的手法。课后与老师们交流才发现自己的错误。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我对教材的熟悉度不够,而且对于教材的分析不够透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时刻提醒自己,不在犯类似的错误。

【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音乐说课稿:《新疆之春》说课稿08-23

小草说课稿08-23

《称赞》说课稿08-23

白鹅说课稿08-23

《白杨》说课稿08-23

苯说课稿08-25

《背影》说课稿04-30

《观潮》说课稿07-03

蜡烛说课稿07-05

钱学森说课稿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