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7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第18册《藏书票与书签》。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这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藏书票与书签,对藏书票的制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制做一枚藏书票。本课先欣赏大量的藏书票和书签,辅以一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藏书票和书签的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再加上实物与现场示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藏书票与书签,学会对藏书票与书签的欣赏,要求能根据一定技能来制作藏书票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具与实物的展示,利用师生之间的对话,同学之间的讨论以及不断探索学习和现场示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读书,爱书,藏书的好习惯。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对藏书票与书签的熟悉称号度不同,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藏书票的内容构成和制作过程上,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藏书票有重要意义,则较简单的介绍。难点则所有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而定为创意设计。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课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图片为线索充分利用图片与多媒体等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采用事物和现场示范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的创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学法指导
藏书票与书签是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性的艺术品,需要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图例使学生达到图字一体画面精微简洁,引发学生爱书读书藏书的欲望。学生在欣赏讨论与制作过程中提高自已的审美能力以及制作方法与技巧,也能在同学相互作品交流中增强友谊。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创作,评价作品,小结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
通过向学生提出“自己有哪些喜欢的书?”“如何美化和保护自己的喜欢的书”,让学生进行讨论,再通过自己展示实物,激发学生兴趣,出示课题。(板书)
2,讲授新课
(1)让学生掌握书签的构成。通过欣赏图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得出书签是为了翻阅方便夹于所读书页的标志。制作书签首先要考虑它的功能,一般用较硬挺的纸,上部系有线绳
(2)让学生掌握藏书票的构成。通过欣赏图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得出。藏书票的尺寸一般为火柴盒大小,最大不宜超过10厘米,画面的构成一般需要富有一定含义的形象内容和有票主的名号及必书斋称谓(如:中文“书票”、“藏书票”、“X”、“XX的书”)和EX-LIBRIS字样。EX-LIBRIS为拉丁语“於以藏之”之含义,因为古藏书票皆有此字样的习惯,故沿袭而成为藏书票国际通用的符号
(3)欣赏藏书票与书签,讨论一下一张好的藏书票有什么要求。中间穿插关于藏书票的小故事。(《关祖章藏书票》与《一张见证友情的藏书票》)
优秀的藏书票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一帧好的藏书票,首先要在设计上下工夫,设计的意念要紧紧围绕着藏书内容、藏书者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并通过文字和画面形象有机组合来体现,作为书籍的装帧和标记。为收藏家和作家设计藏书票,其内容与形式可根据收藏家和作家的兴趣和爱好、职业特点以及书籍的内容等构思。藏书票除了具有实用性、装饰性外,还应有一定的寓意性。总之,好的藏书票作品要求构思立意新颖、风格表现独到、制作精美规范。
(4)现场示范
第一步:设计藏书票图稿
第二步:用复印纸把画好的图稿拷贝到硬卡纸上(注意藏书票标识一定要反写)
第三步:设计好黑白关系,刻去白色部分
第四步:作品刻好后,刷上颜色。
第五步:把一张白纸覆盖在上好色的卡纸上,均匀打磨,然后揭开即可
(5)欣赏一下别的学校同学的藏书票作品。在看其他同学作品时构思一下自己要制作一枚什么样的藏书票。
3,学生创作
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在制作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
4,评价作品
因为每个学生设计创作出来的藏书票都是独特的,这个环节我应该对每个学生抱以热切、积极的期望,并从各个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发现和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的长处。
5,课堂小结
首先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然后让同学自己总结
五板书设计
(一)1,什么是书签?它的构成有哪些?
2,藏书票是什么?它由哪些构成?
3,一张好的藏书票需要些什么?
(二)1,制作过程
2,作业要求
说课稿 篇2
首先,说一说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考。
本册书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进行学习,其中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做对比实验、条件控制实验、模拟实验等基本实验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本节课属于本册书“冷和热”这一单元,“冷和热” 单元从认识冷和热现象开始,研究冷热变化,及热传递的各种方式,进而运用热传递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保温和散热的问题,从而领悟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以达到平衡的状态。
《传热比赛》是“冷和热”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性质所设计的。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中“勺柄的冷热变化”这个活动,是通过实验认识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从而对物体的热传递有一定的认识。此活动是一个探究实验,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设计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并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的现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3.科学知识目标:
理解热传导的特点,并举出生活实例。
4.教学重、难点:
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按照方案进行实验。
接下来,我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生活入手,引起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家中做饭的锅,一般多为铁质的,那为什么锅把却是木头或塑料的?”学生举手发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探究实验,归纳形成概念
1.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假如“把铁勺放在热水中,用手捏住勺柄的一端,1分钟后,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猜想与预测
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猜想出来:“手会感觉热,从热水传上来的。”其环节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念。
猜想过后,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实验方案设计与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同时体现小组合作精神。
小组设计方案完成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讨论设计的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师生交流过后教师提出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的。
4.实验过程
实验中,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工作,各司其职。由于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略有不同,在实验过程中都能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利用金属棒,在上面依次沾5根火柴棍的、沾豆子的等等,都是一端手握,另一端放在蜡烛上加热,看火柴棍、豆子等物品是否依次下落,验证自己的猜想。(照片)
不过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的火柴棍并不是依次下落,在教师巡视指导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再帮其分析,最后鼓励他们反复多做几次,观察现象。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参与者。
5.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各小组讨论,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得出初步结论。尝试完成书中的填空。
6.交流评价
这个环节是学生展示他们探究结果的舞台,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每个人都付出了努力,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每个小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记录和得出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含义,引导学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形成“热传导”这一概念。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已有知识,形成概念的能力,以及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热传导的现象。此环节的设计凸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现象的科学习惯,学以致用的态度和行动。
通过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实践运用,我结束了对教学设计的阐述。最后,谈谈本节课的教学随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学习过程,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开展实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交流评价—实践运用”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的探究空间。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实验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后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会走路的树》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蕴涵丰富的童话故事,跟随作者的文字,我们走进一个和谐相处、充满无限情谊的自然界的角落。而题目本身就引起人们很多的联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碰撞文本,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全文共9小结,分两部分,以“情”线贯穿全文,第一部分描写春天的早晨,小鸟和小树的初遇,小树带着小鸟去了许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第二部分描写小鸟和小树的重逢,这时的小鸟已长成了大鸟,而小树也变了,它是原来的大鹿的儿子,它们在交谈中“叫起来”、“激动起来”,这正是感情的喷发。可以想象,到了小鹿的家里,重叙旧情,再生新情是必然的。整篇课文用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小鸟和小鹿之间的美好友谊,倡导了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和友爱、互助和团结。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培养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领略到小鸟与驯鹿之间的快乐与和谐,从而产生喜欢驯鹿和小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说教法学法】:
1.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学生的自我探究贯穿课堂的始终。
2.利用文中空白处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如想像小树天天来陪小鸟,他们已经成了好朋友了,你们看,小鸟跟着小树来到了( ),看到了( )。进行说话练习。
3.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感悟丰富的形象,感受美好的情感。
4.运用“扣读导悟,以读见悟”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借助画面,融入情境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借助图画渲染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结合想象再现情境,让学生与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真正地融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来,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揭示课题《会走路的树》,复习生字词语,导入之后,引导学生想一想:会走路的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地读读课文。朗读课文的第一句话时,让学生读文来想象一下这幅美好的画面,再通过朗读把这么美的画面展现给大家,正因为学生头脑中有了这样的表象,慢慢地融入到情境中,体会角色,当然也就容易读懂、读好了。当学生体会到画面的美好,再以“小鸟啊,你好奇什么呀?”请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理解“好奇”的含义。
二.朗读感悟,展开想象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注重尊重学生自己的朗读体验,抓住“当然可以。来吧!”这句话,说说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体会来朗读这句话,你觉得它是热情的小树,就热情地读一读;觉得它是有礼貌的小树,就有礼貌的读一读; 觉得小树喜欢这只小鸟,就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当然愿意去参与朗读了。接下来,课文讲了,每天得相互陪伴让小鸟和小树成了好朋友,此时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 “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假如你是小鸟,你会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你会见到哪些有趣的东西? 以此疑问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是学语文、用语文的关键。第一部分的结尾:“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她向这棵树告别,飞往远方……”教学时,稍一拓展,孩子便有思有想,有言有语。诸如:小鸟飞往的地方是南方还是北方?为什么要飞到遥远的地方去?小鸟在与树告别时,会说哪些话?会走路的树会怎样回答她? 文中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读书中思索,在思索中读书,使语文学习实践化、生活化。
三.读中探究,学会感激
“第二年春天,小鸟又回来了。她又看到了什么呢?”读了语言文字后学生已能初步感受到了小鹿的美丽。但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学生也许没有真切的感受。此时,让学生看一看那阳光照射下的小鹿,大家会惊喜地发现,“金色的角”在阳光的照射下真的显得特别好看,想象着画面来读句子。在朗读第二部分小鸟和小鹿的对话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师生对读,同桌互读,生生对读,让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一次又一次的'角色体验来表达自己所能感受到的小鸟和小鹿一家之间的那种情感。同时,通过师生的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朗读时间,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鉴于此,我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看到了什么?会有什么故事呢?让孩子们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生活,结合实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了解大驯鹿的美好品德,明白友好,和善,真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读懂课文的字与词、文与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课文的情与感,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切实提高表达能力。表达中极力引导学生把“学会感激”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用“第一人称”发自肺腑地感激老驯鹿培养友情、传授知识、传承美德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四.重视识写,扎实基础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这是低年级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任务。让低年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让他们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最有效直接的途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鼓励学生主动识字。如在复习环节中,我出示了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早晨、好奇、大概、陪着、有趣、激动”等,通过复习使学时再次读准了字音,再现了字形,有利于帮助更多的学生更好的识字。在学习生字环节中,再次认读本课中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目的是考察学生脱离了语言环境还能否准确识字,从而真正巩固识字效果。指导书写时教师给学生进行了示范,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使学生达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说板书设计】:
23会走路的树
驯鹿
小鸟 (友好 真诚)小驯鹿
本课的板书,是传统板书的样式,以重要词语为主,主要突显小鸟和小鹿之间的美好友谊。使学生对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记忆更牢固、持久。
【说作业设计】:
1. 把这个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家长听。
2. 续写故事: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节课的题目是《南辕北辙》。
一、教学分析:
《南辕北辙》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会认13生字,会写10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固执己见”“诚恳”等词语。
3、情感目标: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三、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在学法指导中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情感体验。结合二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难点则是体会、领悟道理。
四、说教法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使本课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画面,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2、运用动画激活法:
我出示的课件视频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
3、角色演绎法:
《南辕北辙》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故事,整个故事就是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此时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在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课文内容和词句的理解上,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流、自觉感悟。
五、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特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按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课题
此环节我利用看谁记得多的游戏,让学生说出自己记住的词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与成语有关,引出课题《南辕北辙》。再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并提要求,请你认真仔细地看,故事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想读一读这个故事吗?原来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语文课本里,请同学们又轻又快地把书翻开自读课文,要求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继续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
(二)学字习词
首先由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在合作的时候不会读的同学请你请教一下别人,会读的请你帮帮他读得又快又好的,别忘了夸夸他。
然后集体学习生字,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采用个别读、小老师带读和开火车读的形式读,并理解:诚恳和固执己见这两个词。
(三)品读课文
词语朋友我们都认识了,再把这些词语朋友放回到课文中,我们就应该把课文读得更加流利了。
再读课文时提出要求:
1、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些人物?
2、他们几次对话都说了什么?
在同学们回答问题时,教师不断地追问,读第一次对话时你知道了什么?第二次对话与第一次对话有什么不同?此时出示对比句子。从而加深理解季梁的诚恳和朋友的固执己见,并指导朗读。此时老师提出车上的朋友到底不明白什么?引出最后一段。这一部分是朗读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而且还要听众朋友善意的劝告,达到教学目标。
六、信息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对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应用效果:
教学中我从实际出发,以出示幻灯片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
七、课例的创新点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2、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说课稿 篇5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柳树醒了》。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柳树醒了》是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从文章里散发出的浓浓的诗意,确实,这既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又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在这篇童话中它运用了诗的手法描述了春天里一系列的变化;让人感到春天是美好的,是迷人的,奋进的。尤甚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欢笑声,更是给春天的乐谱增添了美妙的音符,这又令人感到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及文中生词。
2、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了解春天到了,大自然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词,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了解大自然的变化,感悟春天的美。
二、说教法
《柳树醒了》虽是一篇令孩子们颇感兴趣的童话诗,但要让一年级的学生去理解这样一首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生字卡、生词卡等教学辅助手段,并以引领学生去感悟课文,去探索,去发现春天的奥秘,并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积累语言;在妙趣横生又不失情理的想象中进行说的.训练。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兴趣及认知水平较低的特点,我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听一听、说一说、练一练等,识记生字词、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春天的美好。
四、说学情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特点、思维观察能力有限,学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识字1的学习中就进行了趣味游戏、图片欣赏,让学生对春天中的事物有所了解,为学习诗歌作铺垫。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些什么变化呀?结合刚学过的识字1去体会春天的变化。是啊!春天到了,柳树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欣赏图片,认识春天中的柳树是什么样子;指名说)今天我们学习第1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教师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并边听边给诗标上小节号,划出要认识的生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识字,要求学生读准音,认清形,可以同桌互读,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③检测生字词。我先让学生带音节读,再去掉音节读,并交流识字方法,然后采用游戏,巩固生字词,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作铺垫。
3、再读课文,了解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指名5个孩子接读课文,其他孩子边读边想边划,了解柳树是在哪些朋友的帮助下醒了,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初步理解诗意。
4、深入细读,感悟真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孩子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在指导他们读书的过程中孩子们自悟、自得的。《柳树醒了》这首诗歌我觉得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朗读的指导。
在第一小节的朗读指导中,“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呢?谁把他叫醒了,我让他们展开联想说话: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呢?假如你是春雷,就把这些悄悄话说给同学听听吧!在这个环节里,我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并通过多种美读方式,让他们在想象中细读,在细读中想象,在细读和想象中融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第二小节的朗读指导中,春雨看见小柳树醒了,于是决定给小柳树洗洗澡,指名读第2节。小柳枝在春雨的滋润下,软了。那小柳树会对春雨说什么呢?用“小柳树对春雨说_____________”练习说话。然后再让孩子带着自己才想象去朗读。
在接下来几个小节的学习中,我注意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表演、感悟,细细体会诗歌中“绿、飞、高”这几个字。同时板书:春风、春燕。并通过教师引读,学生接读,让孩子体会柳叶变绿、柳絮轻飞曼舞的诗情画意,同时也体会柳树在孩子们的欢笑嬉戏中,叶儿变得更绿了,柳条儿伸得更长了,树干长得更高了,而孩子们也在柳树的陪伴下长得更高、笑得更欢了的情景。
并适时播放课件,(春燕、柳絮飞舞的图片)让他们感受增强对柳絮的感性认识,触动他们内心的赞叹。
5、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用句式“春天跟____说话,说着说着,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例句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6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结字规律(二)。首先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现阶段,四年级主要以硬笔书法为主,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其中每一个级别都分为一、二两个级别(上、下册)。
初级主要内容:
① 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及运笔规律,单个独体字及基础汉字的书
② 正确的坐姿与执笔方法的掌握。
中级主要内容:
①汉字常见左偏旁的认识与书写的掌握,左右结构字的理解与书写;
②掌握较复杂汉字的字形特点与书写规律。
高级主要内容:
① 汉字常见右偏旁的认识与书写的掌握,左右结构字的理解与书写;
②握较复杂汉字的字形特点与书写规律;
二.说教学背景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根。近几年书法教学逐渐被受重视。今年我校也是第一年把书法列入学生必修课程之内,所以书法教学也是在摸索中前进。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正确的坐姿与执笔方法。这是基础目标。
(2)掌握偏旁容让的结字规律,并根据已经掌握的结字规律进行临写。
(3)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及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字的特点,学会分析字形结构。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和执笔方法。
2、感受写好书法的三要素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结字规律,进行临写、试创。
2、班级课堂的实际掌控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
五.说教学法与学法:
书法课的特点是有很强的动手操作性,老师讲解、引导,直接示范是最主要的教授方法。学生的学习最主要以临摹和练习为主。本节课主要用了班班通教学辅助工具,展示所要学习的硬笔字,让学生清楚的明白笔画形态及用笔的来龙去脉,同时运用田字格让学生清楚的观察老师的示范。 老师引领大家欣赏学习书法家的经典作品,展示书写完成的成品书法作品,让学生感知,并以奖励激趣。学习书写的过程中采用了集体讲解和示范,以及单个指导和示范。学生之间采用互相学习、互相品评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1.说导入:
(1)说说美在书法中的表现和作用。
(2)秦汉时期的钱币图片导入。
(3)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说学习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偏旁的容让。
(2)师生共同得出:偏旁的容让,并将这规律践行到实际学习中去,解决一类字的问题。
(3) 老师示范,并详解。
(4) 通过集字先考察学生眼力,再总结出结字的容让关系。
(5) 做练习,学以致用,老师巡回指导书写和姿势。
(6) 小组互评,选出一幅最优作品,并带入“展示厅”。
(7) 将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并请同学起来讲评,分别说出优点和缺点,培养学生欣赏别人。
(8) 老师点评。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本文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两个分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1、2自然段),“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3自然段)各为一部分,得出的结论“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但是本文并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议论文结构的文章,作为初中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中采取淡化文体,注重学生体验、感悟的方法,使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2.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人本原则: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人生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就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开放原则:本文作者多用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掌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迁移训练,拓宽教学的内容和空间。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出示提纲,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联系实际,畅谈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说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不可贪多求全,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苦乐与责任的关系,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继而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内容。
2.情境设置法: 在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重难点的突破上,充分利用师生的互动交流和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中去,让学生由感性的“苦”与“乐”中,理解“责任”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主旨,思想产生共鸣。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和讨论过程中,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品味修辞的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六、说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五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介绍作者。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师生谈话导入新课,既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并顺势介绍作者。
第二块:整体感知,。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块:自主学习,理解内容。前两部分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纲,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并参与学习。
第四块:合作探究,第三部分以读促讲,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第五块:目标检测,拓展延伸。通过练习和视频资料,检测和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指导学生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说课稿】相关文章:
《匆匆》说课稿09-07
翠鸟说课稿04-24
《背影》说课稿04-30
《理想》的说课稿04-19
掌声说课稿04-28
《松鼠》说课稿04-27
《乘车》说课稿06-29
《咏雪》说课稿06-29
《马》说课稿06-29
《郑人买履》说课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