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03 10:26: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1、教学内容:

  栽蒜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从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开始,让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这个活动,通过学生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对于本节课学习的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虽然难度比第一学段有所提高,但只要通过栽蒜苗的数据记录过程,学生将得到的数据画在格子上,出现格子不够的情况,自然就需要改变原来1格表示1个单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难点。

  2、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根据目标,结合实际,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体会和理解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由于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是一致的,相对来说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障碍。但本节课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因此只要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信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与灵活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需要学生课外实践、观察,课堂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结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时,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说一说,议一议,积极探索;在合作与交流中,画一画,评一评,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突破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课题

  播放课件,观察蒜苗15天的生长过程。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渗透一些实践活动,在教材中纳入一些活动性的课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对于这种活动,学生不仅是喜爱的,而且是投入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可以获得同步发展。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1、说一说,汇报蒜苗第15天生长的高度。

  2、填一填。小组每个同学完成第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统计表。

  3、试一试。给学生每人一张方格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拿起笔画起来,画着画着,就会有学生发现格子不够,他们会自己选择方法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

  4、评一评。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晰怎样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有的学生会想出在上面增加格子,但数据太大时,这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的学生会想出用两个竖条表示一组数据,但又不方便观察;有的会想出用一格代表两个单位或三个单位等等多种方法,如果学生能说出要看具体数据的大小和画条形统计图的方格来定时,那就是本节课最理想的生成了。这一环节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学生思维。

  5、根据交流结果,修改完善统计图。问题都解决了,让学生自己着手根据讨论结果完善统计图。

  6、反馈交流,提高读图能力,并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与解决。我们创造出了条形统计图,不光要会画图,还要会看图,统计图的有什么优点?那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什么呢?

  以上是探究新知环节,也是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因此,我在突破难点教学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这个环节里,不是把这一做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活动,思考解决办法。

  (三)综合运用,拓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堂和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并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归纳梳理,课后延伸

  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让学生梳理和归纳本课的知识内容,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为了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还安排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从而也很好地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五、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实践和学习,我预计学生都能根据数据的需要选择一个方格表示多个不同的单位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美丽的条形统计图,较好的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反思

  课前调查时我发现学生栽蒜苗的实践活动没有进行,没有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曾想用口算比赛或者其他方式代替栽蒜苗这一内容,后来反复读教材,我的理解是当学生有了蒜苗长得越来越高的经验,他们在读数的过程中,将这个高度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不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吗?如果他们把读出的数理解成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不就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吗?他们通过实验得到的一些体验有助于识图能力的提高,统计意识的形成。这不正是数学关注的吗?因此,我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一起观看蒜苗十五天的生成过程,以此弥补学生没来得及栽种蒜苗的不足,把我自己的学生种后数据交给学生,当我与上课班级学生在观看课件时,我从学生的表情中读出了欣喜,为上好本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格子不够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自己的认知,师生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突破了这节课教学重难点。这些知识不是老师告诉学生去做,而是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思维。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第25————26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②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④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安排了情景引入。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推导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比较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大小,复习体积概念。

  然后课件出示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并指出数一数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想一想",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发现长。宽相等时高的值越大体积越大,高的值越小体积越小。接着。在观察第二。三组。再让学生自己叙说发现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由于受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制作水平的限制,要想让学生准备这些长方体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三组图演示,既减轻学生制作的困难,又直观、形象地认识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第二个活动"做一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两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请学生小组合作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棱长1厘米 )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1、每排摆了几个?2、每层摆了几排?3、摆了几层?4。一共摆了多少个?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研究数字间关系。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概括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 b h。进一步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了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根据长方体积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方体练习题过渡到正方体,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写a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四)。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课本48页"练一练"的第一题,通过让学生完成看图求体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填表。让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长、宽、高,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游戏。通过课本48页第三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1、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得以提升。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应当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一些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多种方法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从交流中获益。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认识来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计算,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按照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遵循启发式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究证明思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实际上式交给了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交给了他们点石成金的金指头。

  五、学习方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六、教学过程: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四个阶段完成本课。

  (一)温故而引新,巧妙入境。

  这个过程我展示3个方面的复习内容:

  (1)我知道圆柱的特征是

  (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完全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在此我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纸盒,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一个模型,现在我请大家帮助我设计一个你手中的模型一样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这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进而引出新课,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圆柱的表面积》。

  这样设计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发现联系,总结方法。

  1、动手操作。

  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剪刀动手做一做,试试看。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通过学生动手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想办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或者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或用大卷的塑料胶带做演示),来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

  如果沿着圆柱的一条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4、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圆柱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或用彩色笔做记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成的长方形的长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学生概括出公式以后让学生写下来,并读一读,用黑板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思考: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引出例1: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0.5m,高是1.8m,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归纳新知。

  你现在知道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先自己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

  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全班汇报总结公式来完成。(这一环节,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完成后让学生动手根据自己探究的结果完成例2、

  6、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巩固内化空间基础知识,培养拓展空间思维,形成学生对空间的感受能力,学习关于空间几何一些简单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过程我安排了课本上例3.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讲解进一法的意义和使用范围。

  (四)全课总结,促进构建。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52至53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三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说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四、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首先出示旧知,以回忆只是为目的,引起大家的注意,之后出示大家熟悉的动画片人物——蓝精灵图片,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六、说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蓝精灵带领大家一起探究新知的情景,提出问题:“还剩多少本”?,计算完了又问:“计算出结果后,用哪种方法证明差是否正确?”教师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七、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我出示蓝精灵图片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计算出结果后,用哪种方法证明差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讲解以及学生练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八、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钟表》第一课时《小明的一天》。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思想教育和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安排了6个整时与半时的时间,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以供学生认识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及动手操作,学生能够认识钟表的结构,正确读出整时和半时,会用两种方法记录整时或半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及交流等活动,学生具备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读出整时、半时,会用两种方式写出整时、半时

  说教法:

  根据我对生本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操作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经过半个学期生本教学的尝试,我发现孩子们已经可以很好的交流了,虽然只是个别或者是一部分,但我还是觉得欣喜。所以我一直在不停地尝试着以新的方法来调动全班参与的积极性。这堂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展现出来的。本着“以生为本”的宗旨,把课堂完全还给孩子,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动手操作、游戏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做种学,玩中学,力争使孩子们学习的快乐;老师只做引导者和帮助者,老师的点拨交流为辅,让老师更多的领会美,体验真,感受善;同时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为了适应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本节课我还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以此更多的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力争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学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本节课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及交流等活动,学生初步具备了探究能力,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说教学流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认识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分享,激趣导入。

  首先进行课前3分钟活动。

  主持人: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生1:我也和大家交流一个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没长短,用的时间不一样

  生2:我也带来了一个关于钟表的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滴滴答答不休息,告诉人们按时起,提醒人们争朝夕

  主持人:你见过什么样的钟表,在哪里见过?(请欣赏一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钟表)钟表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猜谜是学生很喜欢的活动,课前三分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型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交流中学到了新的谜语。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 1)认识钟面

  这个过程就是小研究的第一题:仔细观察自己的闹钟,给大家介绍:

  我的钟面上有————————————————

  这个内容因为相对简单一点,又因为后面有孩子们好几个交流活动,所以我直接让学生上台全班交流。

  ( 2)学习整时、半时的认、读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个重难点怎么突破,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重难点分解开来,先认读整时,再认读半时,这样小步子前行呢?这样显然会稳中求进,可个别环节势必会浪费时间;还是整时半时放到一起认读,然后分类交流认读方法呢?这样综合性强一点,可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就这样很踌躇,可不知为什么,后一种思路老是占上风,所以就这样设计了小研究的第二题。

  1、仔细观察,写出图中的时间,并说一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些什么。

  2、我给时间来安家。 (把上面的时间分分类写到房子上,并给它们起个名字)

  3、我认识整时的方法是————————————————

  4、 我认识半时的方法是——————————————————————

  在课堂上,先小组内讨论了各自的看法,然后在小组上台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之后,为了巩固新知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设计了“我拨你读,我说你拨’的游戏。

  然后为了缓解气氛,同时也为了渗透24时计时法,我设计了那个做演员学表演的游戏。

  (3)认识时间的表示法

  有些孩子们虽然见过电子表,可如果说让他们来表示出时间,就很笼统了。所以我设计了小研究第三题。我先给出了两个例子:8时记作( 8:00 ),2时半记作( 2:30 ),然后让学生将上题中的时间照样子表示出来。

  三、借助游戏,巩固新知

  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其实就是一个练习题目;给时间宝宝找朋友。目的是巩固怎样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以及时间的表示法。

  四、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最后一个小研究是:

  我来画一画:(画出你喜欢的四个时间,要有一定的规律哟!看谁画得好!)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画出时间的这种能力。

  五、总结收获,渗透德育

  六、作业设计:

  我们已经会认时间了,回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自己制定出合理的作息时间,比比设计的最有意义。

  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抓住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小明的一天

  整时 半时

  6时 10时半

  12时 8时半

  4时

  分钟指到12,时针指到几, 分针指到6,时针走过几,

  就是几时 几时半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说课稿01-13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6-21

数学说课稿模板07-25

初中数学说课稿01-05

小学数学说课稿11-22

《抽屉原理》数学说课稿04-19

《圆的面积》数学说课稿04-20

高三数学说课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