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二) 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 有感情朗读;
2、 品味语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 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 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配有较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①停顿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饱满。(师作简要板书)4、 学生再读,思考:
① 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 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 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 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六) 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 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诗歌《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多种艺术形式,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
《安塞腰鼓》是作家刘成章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凝练、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黄土高原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是对中华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结合文章特点,依照《课标》要求,针对我任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欣赏、品味语言能力较低的实际,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听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积累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宣泄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互动的一体化过程,基于以上教材、课标、学情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贯穿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读、品、评、思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
三、说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辅助手段,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既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又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出示安塞腰鼓表演图片并提问:这是什幺表演?
学生答后追问: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里吗?
明确后导入:“今天我们将随本土作家刘成章一同走进腰鼓之乡,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自然、贴近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顺利进入学习新课环节)
(二)学习新课
我设计四个版块: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解读。
第一板块:了解安塞腰鼓,走近作者,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黄土高原地图,指出安塞县位置。
(使学生了解安塞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为理解文意做铺垫)
2.接下来出示安塞腰鼓简介。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艺术形式及社会地位。
既然“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可见其艺术表演魅力非同一般。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原生态的安塞腰鼓表演。(观表演视频)
看后问:你有什幺感受?(学生会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等)(让学生观其形,听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为进一步探究课文铺平了道路)
3.接下来出示作者简介,及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二板块: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板块从“知内容、明结构、指导朗读”入手,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解读。
我安排“视频听读”,并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
1.请用“……的安塞腰鼓”对作者眼中的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用文中内容回答)
2.本文用什幺语调来读?全文都这幺读吗?(显然不)哪部分比较明显?请选读一句或一段来读。(目的'是指导朗读,把握文章结构)
第三板块:浏览课文,品读主体,领会主旨。
这一板块通过朗读指导,品味句段以及仿写训练,侧重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实现。
1.出示易错字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品读主体句段,提高审美体验。
屏幕出示:请用“我喜欢……,因为……”这一句式点评文章。(可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小组共享,代表发言。
在探讨交流期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促进者,要适时引导学生完成重点句段的解读,领会主旨,体会民族文化内涵。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句:排比、比喻修辞的运用,更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目的一是教会学生看书,读书,一是把所想的用笔用嘴表达出来,可见,读与写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我以此为契机,进行仿写训练:出示一组东北民间艺术——大秧歌表演图片,要求学生模仿此段句式进行描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知识迁移。
我及时强化成功意识,鼓励创新,并在欣赏老师范文后强调:有了好的内容,必须要用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2)在品读中我适时引出“击鼓的后生”:重点体会“搏击”的后面还有什幺内涵?进而引出中心句,并紧紧追问:他们到底想挣脱什幺?冲破什幺?撞开什幺?
使学生自然联系到陕北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发出作者对黄土地到底是怎样的感情的思考?
最后明确: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后生们是黄土高原人的代表。他们搏击的不仅仅是鼓,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落后的生活,与这片土地及自身的命运进行搏击。只要生命不息,搏击就不会停止!
(3)在品读中,我适时提出在文中反复出现,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明确:好一个
安塞腰鼓!此句贯穿全文,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激荡生命的赞美之情。(至此,文中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4)学习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我适时引入课外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撼天响,黄河古道显辉煌”,如今的黄土高原人民早已褪去贫穷的樊篱,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运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政策的实施给西北人民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将用生命和力量搏击出更辉煌灿烂的生活!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鼓励,示范下,自然理解了文章主旨,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板块: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出示课文总结:提炼主旨,加深感悟。
(2)作业: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进一步体会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审美情趣)
(3)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安塞腰鼓》的学习,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股劲是上进心,是坚强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毅力上要有一股韧劲!行动上要有一股冲劲!有劲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股劲,去敲响自己未来灿烂美好的生命之鼓!”
(4)为了表现教学流程,激活创新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左侧是学生品读文章时的独特感受,与右侧文中两个重要意象及一个动词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这古朴厚重的黄土地上,养育了这样一群粗犷豪,顽强不屈的陕北人,也正是这样一群人才搏击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生命之鼓。
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了主题。
好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共四篇文章,两篇讲读课文《犟龟》、《小溪流的歌》属童话作品,两篇自读课文《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属科幻小品。这些作品都具有新时代的创新特征。下面我将分为: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教学策略与方法三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课程标准:
依据本学科总体目标,年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七年级学生指出:阅读方面: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的童话故事和科幻小品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品位和感悟是阅读的重点。
针对课标要求,对应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我们七年级学生的实际,
我设立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懂童话,体会文章的主旨,进而了解童话的特点。
(2)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
(3)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回顾课文、生生互动到师生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
(2)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3)感受文章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树立主动培养想象能力的意识,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明确了单元目标,再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去实现。
每一课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因此我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犟鬼》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童话的特点,学会理解感悟这篇童话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童话表演感悟犟龟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
《小溪流的歌》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并掌握童话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配乐、分角色朗读,设疑、激趣、合作探究品味成长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基因畅想》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交流,竞赛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基因技术的畅想,感受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辩论会讨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利弊问题”,培养学生表达观点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说教材:
1、 教材编写意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七年级上册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犟龟为实现理想执著前行不畏各种困难;小溪流一路欢歌成长壮大;人类对基因技术大胆的预测和想象;还有假如人类也有尾巴的奇思妙想,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本单元教学,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本单元的设置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渗透在整个单元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分析教材知识体系:
根本特征:想象、幻想
艺术手法:拟人、夸张
童话 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儿童
中 心: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
写作目的`:对儿童进行思想或知识教育。
文笔轻松
科学小品 短小精悍
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3、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童话,一是学生认为新奇的科幻小品。
教学重点:了解童话特点,品味和感悟文章。
教学难点: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
要通过阅读、表演体验、讨论、设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学与教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
4、课程资源:课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针对教学内容、配合我校及学生的实际,这一单元我利用的课程资源有:课堂教学资源: 播放多媒体课件,自制道具,童话表演等
课外学习资源:工具书,著名童话作家的优秀作品、
家庭网络资源:观看辩论会和戏剧表演等等。
5课时安排:建议四篇文章总课时9课时: 《犟龟》 3课时; 《小溪流的歌》3课时;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2课时; 《基因畅想》1课时。
三、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众所周知,阅读童话作品,要认识其中亦真亦幻的夸张和想象艺术,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在童话里,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山川鸟兽、花草虫鱼,都被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并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活跃在幻想生活的舞台上。因此童话是瑰丽而生动的,它也是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阅读童话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蕴含的生活道理和教育意义,不能只看到其中的生动有趣。
科幻作品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阅读科幻作品,领略新奇而神秘的世界,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培养我们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课标的教学建议和本单元特点,遵循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拟定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与方法去突出重点:
(一)采用不同方式的阅读,表演,情境体验,顺利走进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教学过程。
具体来说,前两篇童话作品,我主要采用的是:
1、配乐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它们的动作﹑表情。
2、表演性的朗读 要求各组推选出最佳角色
3、表演童话,情境体验
要求:表演出自己的理解,个性和对文章的感悟。
通过以上的朗读,表演,情境体验,能使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童话作品。
小乌龟的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小溪流的不断前进,成长壮大这些童话的立意将顺利的被孩子们理解和领悟。
(二)生生互动法,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究,童话写作运用的夸张、拟人等技巧学习起来也将迎刃而解。
相信学生,放手的时候,学生会在蓝天里自由翱翔,对白云爱的更真诚。
面对本单元的难点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按班级所分小组以竞赛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展示所了解的基因技术的畅想。感受大胆新奇的想象,启发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以模仿大学生辩论会的方式讨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利弊问题,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培养了表达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
人们说,教无定法,教更是为了不教。在这一单元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想他们就像那执著前行的“小乌龟”,一路哼唱着成长、壮大的歌,去大胆的闯开,语文的世界,人生的世界。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幸福,我将和我的学生每天快乐地享受遨游在文海中的乐趣,教学相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
4、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
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
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27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01-07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1-11
【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六篇09-14
语文说课稿12-07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7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九篇09-24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5篇05-19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