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5-25 23:13: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习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习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平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平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突出另一种分法。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习,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平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在练习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平均分的今后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平均分”,体会小数目平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平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明确“平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二层次: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平引向表象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实际授课中,第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就超出了预设,孩子们直接选择了把8个桃子分成4和4,对其他“随意分”的分法产生了犹豫。经过和网友们的讨论,我意识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的反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所以在本节课的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为什么不敢说?学生可能说觉得这种分法不合理,不公平,我接着问,怎样才是公平的分法?为什么说这种分法公平?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平的分法“平均分”。

  三:巩固实践,拓展延伸

  此环节在前期设计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习题进行设计的。在有余数的那道题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一个不能再分了?”“如果每个人再分到一个气球,至少还要拿来几个气球?”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分不完、有剩余”这种情况的理解,突破难点。

  进过研讨,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我将“”分铅笔“一题增加了一问,让学生将“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还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纸代替蛋糕,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平均分,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经过本次网络教研,我收获很多。对于本节课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进行设计。对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网友的帮助,我会将教研进行到底。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曹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探究量法,再在集体交流中得出正确又简便的方法。把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得到主动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组织了几次估测活动:⑴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估测,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测量的灵活性,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量长度的价值。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习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一、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用具中你最喜欢什么?”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学会说喜欢书,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有两所小学和我们想的一样,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习。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练习。利用原型的启发,突破原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延。48+()+567>813()+450+340<1000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3.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课标,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课教学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下面我就以上四个环节说一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 “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的结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一说收获,不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而且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22页 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百以内的加减法,也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本节课的学习也是为了后面进一步学习乘法做铺垫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 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观察现象,在与加法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准备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卡片、实物等,生准备20根小棒。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里、认知规律特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上准备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欢乐牧场好吗?出示例1图片,提问:(1)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2)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个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出示例1图

  提问:大家看一看横放的小棒是一组一组放的,大家看看每组有几根?一共多少组?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 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 “试一试”出示例2图

  (1)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2)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 × 2 = 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出示例3图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3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3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四.小结、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是在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一步研究数的计算。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图,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图形编排的处理,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从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加减混合对学生以后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减打下基础,以上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种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2)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理解图意,了解语言和图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3、情感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美的情操,让学生了解加减混合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同时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怎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呢?我准备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二、教学过程设计

  接下来我将重点向各位专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首先通过一个电脑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一种探索的情景:动物王国联欢会,所有的小动物都来参加巨大的盛会,树上机灵的小猴,草地里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猫、小狗……都来了,还有湖里欢乐游玩的4只白天鹅,这时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抛出问题: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湖里一共有几只白天鹅?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 3。再显示从7只天鹅里飞走了2只的.场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现在湖里还有几只天鹅?教师配合学生说的在4 3后面板书“-2”把算式写完整“4 3-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4加3后面减2?应到学生观察图画说清图意,说明算理,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图上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根据学生说的出示:4 3-2并标明计算顺序。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7减2?

  进一步的我们设计第二个情景:“草地上原来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闹,突然离开了2只后,又跑来了3只”连续变化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小鹿?”结合学生回答写出算式并板书:4-2 3=()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顺序以及算理,配合学生说的出示思维线并板书:4-2 3=5。

  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计算加减混合式题,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结合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闯关练习,闯关一:首先帮助小猴解决问题:小猴爬到树上首先摘了7个香蕉,不小心掉了4个,接着又摘了1个,现在小猴手中有几个香蕉?通过闯关练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为什么要设计闯关一内容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闯关二:出示课本75页做一做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并说明算理,同时我们设计闯关2的内容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加减混合计算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闯关三:完成课本76页计算题,在完成本题时我力求练习形式新颖,有趣,我会采用开火车,抢答等形式汇报计算结果。同时我们设计闯关三的环节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体现我们教材的前后呼应与连贯。通过一系列的闯关练习,师生互动,让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及时的进行小结。

  下面是我本节课的一个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体现严谨美观,起到画龙点睛构建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教学反馈与评价

  1、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即教师以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及答题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本节课设计三个反馈环节:

  ①通过闯关抢答,巩固练习达到知识技能目标;

  ②通过练习说图意,交流、汇报达到能力目标;

  ③通过课后练习,应用实践达到感情德育目标。

  2、教学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创新的要给予表扬,有知识障碍的,给予耐心的引导、纠正、鼓励,通过教学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四、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为此本节课作以下几点设计说明:

  1、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围绕“引发—探求—归纳—应用”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如在例题1、2中通过情境设计,引发问题的产生,探求归纳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加强应用与实践来组织教学过程,注意知识间的衔接与连贯,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启发与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皆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步步深入,从各个反馈层面收集信息,保证师生的思维同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3、加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动眼(及观察)、动嘴、动脑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成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的途径。

  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一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4、重视教学过程中思想的渗透,创造出创新的思维空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情景引入

  1、计算比赛

  (1)男生和女生比赛,比一比哪队算的又对又快.

  (2)小组内交流.

  2、看图列式(12页练习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填写.

  3、完成13页练习3题)

  (1)都有哪些人来买票,你还知道什么?(说图意)

  (2)你想帮助笑笑买给谁票?应收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

  (3)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汇报.

  5、完成课本13页练习4题。

  6、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介绍乘法口诀的历史:学生读收集的.资料.

  2、教学 例题

  看图用乘法口诀计算叶子的总数.

  3、学习例2.小熊数图形个数是5个5个数的,你能帮它用一个乘法口诀算出图形的总个数吗?

  4、二年一班老师带领8名同学去公园游玩,每张门票6元,超过6人每张门票5元,你能老师用一个乘法口诀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

  5、学生自学例4.明明家住在五楼,他每上一层楼要上8个台阶,你知道明明从一楼到家要走多少个台阶吗?

  6、全班交流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每支铅笔5角钱,红红要买4支铅笔要用多少钱?买9支呢?用乘法口诀计算.

  2、判断题:

  (1)每公斤苹果5元,买3公斤苹果用的钱数为5×3=15(元) ( )

  (2)5个5的和是20.( )

  (3)2个5加上7个5的和是55.( )

  (4)6个5减去1个5是5个5,用乘法表示是:5×5.( )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的乘、除法》。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已经学会用10的乘法以及5.2.4.8.7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3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7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练一练。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练一练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已学的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实践3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3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的能力。

  2、熟练掌握3的乘法,并会用3的乘法口诀求商。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3的乘法意义,编撰乘法口诀,熟练进行3的乘除法运算。

  2、会用3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3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

  2、通过抢气球抢答口算。

  3、情景导入

  师:出示幼儿三轮车,一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就是一个3,两辆呢,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呢,就来学习下3的乘、除法。等我们学过后呢,再来帮小兔子解决它的难题。

  二、自主探究

  建构新知

  (一)主动建构3的乘法

  1、观察与思考

  出示媒体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感知。

  2、操作与感悟

  (1)学生独立完成:画弧线、填数、写出几个几。

  (2)交流描述强化乘法含义。

  〖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描述,让学生深深体会3的乘法的产生,充分理解3 的乘法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3、探寻规律合编口诀

  (1)独自推算下列一组算式的积

  (2)想一想:这一组乘法题有什么规律?

  (3)编一编

  a、想一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

  b、同桌合编3的乘法口诀。

  〖在推算出一组乘法算式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规律,并让学生想一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而后让学生两人合编口诀可以大大降低编撰口诀难度。

  (4)说一说

  a、指名介绍所编的乘法口诀

  b、说说编乘法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乘法口诀

  (5)看看想想:3的乘法口诀中有几句是新学的?

  4、自寻方法熟记口诀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熟记3的乘法口诀

  a、给学生1分钟熟读口诀

  b、赛一赛: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c、讲一讲:熟记口诀的方法

  5、独立写出交换题。(写后看书校对)

  〖自寻方法、熟记口诀,给学生一分钟自由空间,教师要巡视,指导学生快读,比赛时请好学生引领,再分小组背,男女生背,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两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二)互动推出3的除法

  1、小组合作

  找出三六十八的兄弟姐妹。

  2、交流核对板书如下

  三六十八

  36=18 183=6 63=18 186=3 3、

  在找三六十八的兄弟姐妹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熟悉加减法的兄弟姐妹,将它引进乘除法,学生很容易掌握,并且能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有关3的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能做到看清题目,理解题目,能灵活应用3的乘法口诀)

  p43 题1、每束花里有3朵郁金香,小亚买了6束花,里面一共有多少朵郁金香?

  算式:36=18(朵)

  答:里面一共有18朵郁金香。

  师:做这个题目时,小朋友们一定要先弄清楚图意,想一想这里有几个几。然后运用相关的口诀就能很快的得出结果。

  p43 题2、二(1)班有24个人参加环保活动,每组3人,可分几组?

  算式:243=8(组)

  答:可分8组。

  师:这道题的已知信息时有24个人参加环保活动,每个组3人。要求可分为多少个组,就是把24分成几组才能得到每组三人,求的是组数,用除法计算。

  p43 题3、窝外有3只小鸡。窝里的小鸡只数是窝外的3倍,窝里有几只小鸡?

  算式:33=9 (只)

  答:窝里有9只小鸡。

  师:这道题已知的信息是窝外有3只小鸡,而窝里的小鸡是窝外的三倍,就

  是求3只小鸡的3倍是多少,求的是窝里小鸡的总数,用乘法计算。

  p43 题4 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巩固复习拓展练习

  (熟悉并巩固3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应用)

  1、拓展

  a、12=()3 24=()2

  b、3=()()=()()=()()

  〖此环节看似多了一点,但在处理上较灵活:题1、题2采用口答,题3、题4直接写答案,在时间上可以快许多。拓展题是将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延伸。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为什么要对熟记3的乘法口诀?

  六、课后作业

  练习册3的乘除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

数学说课稿01-13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02-08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6-16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6-21

初中数学说课稿01-05

小学数学说课稿11-22

数学说课稿模板07-25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