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品德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思想品德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背景: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初期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不但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感动“欲求不满”,总是不断地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与兴奋。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忽视了对真实生活、普通生活中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而这种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因而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价值有个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调节。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并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可见,这课时是本单元学习的起点和支撑点,学生只有真正地感悟到快乐的真谛,他们才有可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有可能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才会让挫折与失败成为他们人生的财富与进步的阶梯。这样,才有可能让本单元的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得以凸显和突破。因此本课题无论是在第一个单元还是在全册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及当代学生及本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并懂得珍惜生活。
3、能领悟到“快乐他人也快乐了自己”的快乐真谛。
教学重点:懂得快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快乐是最珍贵、最持久的。
教具准备:快乐树、快乐调查表、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
(1)本课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自主学习形式。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学法引导:
(1)“情感体验法”;
(2)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流程图:
课前互动—体验快乐 导入新课—寻找快乐 凸显重点—创造快乐 突破难点—感悟快乐 走向生活
2、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这个课前互动,主要是让孩子们说一句话“今天,我(心情怎样?),因为 。”如: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站在这儿,跟同学们渡过愉快的四十分钟!以这样的两三句样句,让孩子们对自己今天的心情做个“定位”,为这节课的成效检验打下基础。
【活动一】:体验快乐,感受快乐生活。
活动要求: “快乐”地欣赏《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曲。听听这首歌的旋律,再想想以往那些妙趣横生的画面,你感受到“谁”是快乐的呢?它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活动说明:快乐是因人而异的,各地各人的快乐感受都不一样,为此通过这部举国上下都喜闻乐见的卡通片,来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快乐情愫。)
(互动说明: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对一些“快乐价值”进行导向,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对小羊们和大灰狼们的快乐有一个更概念性的认识。)
小结:它们太快乐了!因为快乐,所以它们健康;因为快乐,所以它们自信、聪明;因为快乐……快乐的好处太多了!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快乐!(板书:生活中的。提醒学生“活字怎么写?”)(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孩子们很形象地感受到:生活就要“活得”这样“快乐”!)
【活动二】:寻找快乐,珍惜现有生活。
活动要求:在小组内交流课前完成的“快乐调查表”。
(活动说明:本堂课的“快乐大寻找”,主要是通过“快乐调查表”来完成,分“自己”“家人”“其他人”三类人调查完成,从最熟悉的自己到身边的家人再到熟悉或不熟悉的他人进行,使得孩子对不同类别人的快乐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认识。这里主要是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完成“快乐是什么”的初步认识。)
(互动说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个人快乐时,教师要引导孩子领悟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如:“君子之乐”“成功之乐”“集体之乐”……)
小结:通过刚才的“快乐大寻找”活动,我们发现,快乐在哪儿呢?
过渡:对,快乐在生活中!其实,快乐其实很简单!我们都享受过!它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它就在你的身边,我的身边,大家的身边!它就像一朵朵快乐的“浪花”跳跃在我们生活的浪潮中!(板画:五线谱和跳跃的音符)
(活动说明:至此,孩子们对“快乐是什么”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就完成了。但针对“学生总是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的教学背景,授者决定采用对比式的“情感体验法”——即出现一组组战争或自然灾害的苦难画面,再辅以忧伤的旋律,再给予简要的文字说明,创设一个对比式的情景,让学生静心思考,引起一丝丝的震撼……)
而后,让孩子们带着“珍惜生活”的这份感慨,进入下一个环节——“快乐大拼搏”的学习。
【活动三】:创造快乐,延续幸福生活。
活动要求:小组讨论“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让家人、让他人获得更多的快乐?”
(活动说明:这个活动,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是结合前面“快乐调查表”中的三类人——自己、家人和他人来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互动说明:因为有前面“快乐大寻找”的基础,所以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都懂得说“要努力,争取更大进步,让自己、家人和老师更快乐”或“要多帮助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等。那么为了让教材中的难点得以实实在在的突破,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表完意见后,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资料补充,来说明“汗水换来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持久、最令人兴奋的快乐。
(活动说明:在这样的引导下,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学生懂得了“汗水换来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持久、最令人兴奋的快乐。但本人认为,本活动的落脚点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应该给“创造出来的快乐一个更为宽容的概念”,那就是不管你创造了怎样的快乐,只要你努力了,那么这份快乐就能像水滴一样,激起一圈圈快乐的涟漪……为此,我又采用“情境体验法”——公益广告,让学生去体会这一份份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点燃人类的“向善本性”的快乐……)
小结: “快乐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大家的心中”!!(粘贴板画)。
【活动四】:感悟快乐,展望未来生活。
活动要求:制作“快乐树”。
1、请同学们在各自的“心语卡”上记录下各自的快乐感受;2、这种感受可以是一张笑脸,一双迷人的眼睛,也可以是一幅幅快乐的绘画小作品,也可以是一句关于快乐感受的小句子,如“快乐就像妈妈的怀抱,让人温暖”等(可以是名言,也可以是自己想的)。
(活动说明:制作“快乐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常想起今天的这份“快乐”,记住这份“快乐的涟漪”)
(互动说明:教师在学生静心感悟并完成“快乐卡”后,可以请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分享,再在全班范围内以诵读或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将自己的作品及时地悬挂在“快乐树”上。)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短短的40分钟就要快乐地溜走了。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论是你,还是我,咱们都要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去寻找、去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如歌”般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希望这棵珍贵的“快乐树”能快乐地伴随同学们度过每一天!
思想品德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鲁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关注国家发展》。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大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第一:说课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与思品旧课标(20xx年版)相比,20xx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规定,这是极其重要的规定,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用其育人的重要理念。对此,一定要认真落实。
在课程总目标的指引下,制定了九年级第三单元《关注国家发展》的单元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改变祖国科技落后状况作出应有的贡献。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体会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能力: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和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意义,提高对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增强建设祖国的本领。
知识:知道党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懂的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成就与差距。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同时,依据新课标理念,设置本单元的内容标准是:
1、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第二:说教材
1、编写意图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设置这一主题单元并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2、编写特点:
一是在素材的选取上: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重在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内容,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样,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二是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是在正文内容的编写上:每一框几乎都是按3W的方式编排,即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模式层层递进的渗透了三维目标,并配有文字描述、插图、典型案例、等教学所需资源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设计教材结构。总之,与人教版相比,鲁教版故事性更强一些,人教版知识性更强一些,陕教版则是习题训练性更强一些。
3、编排体例:
鲁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每一单元都是由一个个主题模块构成。分别是课前故事引领(孟杰和他的伙伴们),课内主题探究(共同探讨),课后是走进生活、创新实践平台和我在成长五个模块。具体到九年级第三单元,围绕其教育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容特点和内在逻辑,设置了前四个模块内容。故事引领《孟杰和他的伙伴们—故事十九》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探讨”模块设有第六、七、八、九共四个专题课,是课程的主要内容,按课、框、目三个层次编写。
(1)课:每课都与《课程标准》的内容相对应。每课的标题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的要求,以体现价值取向的观点来表达,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课题下设引言,引言都用简练优美的文字、生动活泼的形式、富有情景性和启发性的材料引出本课主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框:内容一般为一节课的量,也就是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框题是以洋溢生活气息、富有启发性的标题,作为课题的分解和细化,着重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的要求,同时充当量化教学内容的单位。
(3)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和学的基本环节。
走进生活模块由生活再现和活动在线两部分。生活再现设计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象,提升经验,提高能力。活动在线是开展各种活动,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两难问题,能够感悟践行,学以致用。
创新实践平台,是结合本单元设置的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内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带领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你也可根据本单元内容另选课题。
四大模块前后联系,相互融合,共同落实《课程目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4、内容结构:
本单元设有第六、七、八、九共四个专题课,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上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第六课“走强国富民之路”讲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据此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从总揽全局的高度,为国家发展指明了强国富民的总路线、总政策。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讲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据此制定的科教兴国战略,从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个侧面,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正确道路。第八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讲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状况和据此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个侧面,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正确道路。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讲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巨大作用,我们国家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个层面上,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总之,我们可以以上四课的主题凝练为:国家发展必须走强国富民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发展必须靠民族精神支撑。归结起来就是九年级学生应该着重关注的国家发展之道。
5、单元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1)横向联系:本单元是在第
一、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注经济发展、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在这种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感情。这一单元是教材第二单元内容的延伸。二三单元内容又是第一单元内容的具体化。同时第三单元为第四单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起到了承上而下的重要作用。
总之,新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而组织编写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活的有机体。
(2)纵向联系: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组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所以,本单元也是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的有机组合。如:七、八、九年级均涉及到道德品质教育方面,九年级第三单元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法律教育方面,第三单元涉及有《宪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保护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国情教育方面,第三单元有走可续发展之路和国家科技文化建设等内容。(七、八年级见课件所示)
6、考点分析:
第一方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方面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第三方面是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采用明确目标、自学指导、交流合作、精讲释疑、达标检测的“五步”教学法。
(2)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5)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6)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7)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热点,学会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热点库。
2、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力手段。根据思品课的特点,我提以下建议:
(1)评价内容要更加全面,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实行学生学习、生活量化考核。
(2)评价主体应更加多元,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
(3)评价形式要更加多样,口头评、书面评、即时评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相结合。
(4)评价应量质结合,可采用观察、谈话、作业、检测、考试等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立足学校资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思品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可以在参考教学用书的基础上,活用教材,用好教材,适当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发挥教师群体智慧,把我们周围大量鲜活的信息引入思品课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利用好学生资源。
(2)运用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切合身边人、事,开展当代社会调查,有效利用社会热点和乡土资源。
(3)广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由于学科特点,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滞后性总是存在的。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如,各种报刊杂志是大量信息来源;各种党的文献、文件汇编是我们有效的工具书。网络资源是我们最便捷、实用而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可借助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对创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境,对于再现法律案件、故事场景、对于教师板书的设计和演示,对于教学重点的突出都有很好的作用。也有助于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运用多媒体应注重实效,不要弄花架子。原则是简洁、实用、直观、趣味、高效。
老师们,知识的传授很简单,但把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却不是一日之功,我愿大家共画知识树,同摘智慧果。更希望我们的共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思维活跃、气氛愉悦、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最后,愿我们共同交流,一起进步。
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走近教师》。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走近教师》是人教版教材初一道德与法制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的第一课时。本课在情感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后面是本教材的师生交往部分,所以学好这课为学好以后的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道德情操,是思品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中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职责。(重点)
2、理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好教师的标准。
3、懂得每位老师有着不同风格,并能够尊重老师的“不同”。
4、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重点)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职责。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掌握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才能从心里去尊重老师。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
难点的依据:只有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才能从心里去欣赏老师。另外教学风格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设为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思品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师”,还要使学生“信其师”。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的原则下,形成理解尊重老师的情感、掌握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方法。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的能力,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正确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老师。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和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进一步形成尊重老师的情感。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谈一谈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情感的认同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从古到今人们对教师的称谓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思品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幼儿园、小学以及现在的老师,每组选一位代表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遇到的这些老师。从而引起对老师的回忆。接下来我让学生思考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在第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一个现场采访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老师了解老师。在第二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以两则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老师的讨论,并学会正确的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四段视频,第一段视频由两位老师的谈话引出本课的重点: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第二段视频由学生说所喜爱的老师的风格引出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第三段视频以学生回忆师恩来产生爱老师的情感共鸣。最后以一段汪国真歌颂教师的诗歌达到情感的升华。
总之,我既要使每个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又要做到每个环节都要有深度有高潮,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师进一步提升热爱老师的情感,并且让学生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的品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课堂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一道课外拓展题: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学习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比老师知道得还多。那么,我们还需要老师吗?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升,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思想品德说课稿4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让友谊之树常青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让友谊之树常青》是鲁教版教材初一思品必修第三单元第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播种友情》,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第三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友情的重要性 。这部分内容,继续谈了如何保持和发展友谊,让友谊之树常青。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师爱助我成长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交友原则,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考试的常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尊重、宽容、诚信、与人为善等是交往的品德 。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能力: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和朋友交往的能力。
3.知识:掌握交友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学会发展和保持已建立起的友情。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项目的三个目题都是重点。1平等 尊重 真诚 2 理解 宽容 3 关爱 帮助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交友的原则 ,才能理解和掌握如何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难点:宽容并不是不坚持原则。
难点的依据: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把握不好宽容的前提和尺度。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案例教学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同学、朋友、友情的重要性!友情是我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生活离不开朋友,人生离不开友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交朋友、和同学、朋友建立友情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样交朋友,怎样建立友情!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望。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① 通过交流“自己具有哪些品质”、大家谈“自己愿意与哪些同学交朋友”、亲身体验,明确:与同学、朋友交往,首先要做到“平等、尊重、真诚”。
②结合教材提供的四种情景进行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自己遇到这些情况“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明确: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与人相处应该做到“理解、宽容”。
结合“哥们儿义气”案例,帮助学生感悟、体会交友“要坚持原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础上,运用典型的案例,通过思考、认识、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实话实说“自己遇到这些情况时会怎样做”、讨论“有的人只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才会想到别人”、读一读,明确:主动“关爱、帮助”他人,也是交友应该具备的品德。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让友谊之树常青
一平等 尊重 真诚
二 理解 宽容
三 关爱 帮助
思想品德说课稿5
一、说目标
(一)、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天来了”主题四《春天的盛会》。通过前三个主题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春天的各种变化。也由于儿童已经历过秋天的活动,这样,他们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更直观地体验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奇妙,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增强探索的.兴趣,并在亲自动手、直接体验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科学观察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品德源于生活,儿童的道德品质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质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基于这一新理念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体验和喜爱之情。
2、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功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认识和情感。
行为与习惯:
1、爱护大自然。
2、乐于创作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2、懂得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
3、懂得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感悟活动。
2、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春天的体验。
难点:如何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新体验、新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1、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生活化的品德课堂强调“以活动促发展”,主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基于这一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儿童自我展示的空间,指导他们自己设计活动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容量
2、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法指导上,我注重以下几点:
(1)鼓励大胆开口,积极参与,克服羞涩、紧张、害怕、逃避等消极心理影响;
(2)懂得一些收集资料、整理的方法。
(3)在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分组活动积极参与。
3、汇报展示,分享成果。
4、师生共舞,乐在其中。
合理的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进入课堂,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真实的情景中使用知识,在饶富趣味的活动中探究,积极合作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四、说板书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洁美观而力求突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思想品德说课稿6
一、本课地位
本课是在国情国策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教育,是第五课的教学重点。首先,作为学生要真正认识国情,理解国策,就必须了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其次,本课也是全书一处介绍国际形势的框题,在全书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课是第五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强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后一框题我国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全面认识世界形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由于初中学生对国际形势的了解是零碎的`、不全面的,尚处于幼稚、不成熟阶段,看问题往往容易抓住表象的东西,忽略或认识不到实质的东西,所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认清强权主义的实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初三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已有显著发展,但学生的思维能力仍有局限性。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仍需有具体形象的东西为支柱,独立思考问题时仍有片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要适时进行引导、启发、补充、归纳,要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同时综合运用启发提问方法、交流归纳的方法、图表展示的方法,以及传统的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拘泥于某一种方法,要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随机应变。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能把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联系起来。
(1)、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2)、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启发: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走向世界,才能在世界大格局中站稳脚跟发展中国。那么,当今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思想品德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自我保护》。近年来,青少年被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尽管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为青少年提供了有力的保护,但这些不能完全防止对未成年人侵害行为的发生,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例子:在1月14日至16日期间,一伙社会青年连续到我校附近的公交车站、周边道路上抢劫我校多名学生的e通卡、MP3等财物,并殴打一名学生致重伤,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案件最终破了但查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同学当这几个社会青年殴打和抢劫同学钱财时,有同学目击了但是却没有及时向老师报告或向公安局报案;当这伙人第二天继续作案时,第一天受害同学看见了,但仍没作出反映,甚至有一位同学是我们取回被抢劫东西在组织学生认领时,才发现他也是受害者之一。案件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导致悲剧多次上演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没有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导致的。我想要是这些学生能正确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或许这种悲剧就减少甚至不会发生,本课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以人为本,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是本课秉承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下学期的教学结构主线是“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自我保护》是其中第七单元《法律护我》第三节的第一个框题,是“健康成长”这条主线中一重要板块,是第七单元《法律护我》乃是法律常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
2、教学目标
对本课课标的要求:“体会自我保护重要性和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它包含了二个层次,即体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在这一基础上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能力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充分认识自我保护的重要意义。达到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预设“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它是这一章的主干知识,也是本节其他知识的探究基础,从学生的心理学习自我保护要根据“学习对生活和生产有用的知识”的课改理念,只有掌握这一知识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预期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这一问题综合性强,七年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往往对不法侵害的认识不足,在日常行为中,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将这一知识暂定为本课的学习难点。
4、教材处理:指导思想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贴近生活,情感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兼顾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5、资源利用:教材本身及学校内鲜活例子,学生收集的材料兼收并蓄,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共同分享。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前后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他们既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又具备一定独立性,但受外界环境所左右。受到侵害时,有的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冲动行事,不计后果。由于过去所进行的法制教育多为“遵守型”或“限制型”,即要求学生要如何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他们中许多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本课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以及正确分析问题,冷静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法:“四环节活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将“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调到前面先学,一是有利于与导入课堂中的知识相衔接,二是有利于为后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作铺垫。同时,以小品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师生共同探究,随后,让学生全员参与自己探究,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
第一环节:我来当编剧 (自主活动,引起兴趣)
第二环节:我是安全员 (自主探究,人人动手)
第三环节:我是小警察 (自救互助,尝试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我是小法官 (归纳梳理,复习巩固)
3、说学法:
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全员参与,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因此,采用学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堂讨论法”、“启发谈话归纳法”等等
角色扮演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要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在学习“自我保护方法”时,学生以编剧身份,就遇到歹徒敲诈勒索时我该怎么办理这一问题展开(辩论)表演,使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法;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前动手收集材料: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并归纳整理出几个类型(如在家庭中、在学校中等);(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用自身的知识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培养调查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参与到课前的学习准备中去。提高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一些学生容易碰见的安全隐患,补充老师给出的不完整的答案;让学生联系实际地大胆想象,建言献策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勤思考、好动手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法:重点知识“自我保护的方法”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探究,适应了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讨论和归纳中会发现很多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再加之正确引导即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启发谈话归纳法:重(难)点知识“自我保护的技巧”的教学中,在学生课堂讨论和提问学生的教学情境中,适时地加以归纳,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识,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我们身边安全隐患、排练小品,小品表演采用人生AB剧的形式。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我来当编剧(自主活动,引起兴趣)
杜威说:“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出示20xx年1月22日《厦门晚报》中一则《一伙小青年在槟榔中学附近专抢学生 威胁不许报警》新闻请大家换位思考:“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要怎么办?”。(目的在将新闻与预先排练的小品结合,让学生分析这种情况产生原因,引起思考。)紧接着我请课前排练过小品《小浩怎么办?》的同学上场,调动课堂气氛,这时候让学生预设场景,每个同学可以将自己预设的场景(如:①直接反抗②求助路过大人③逃跑等)放入小品中,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样能让学生结合场景丰富认识,使自己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理解。
在这里,我采用“主动+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领”、“把学生领到什么地方”的主体作用,当你把他们领到适当的地方之后,那就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师生共为主体,双向和谐活动的过程
第二环节:我是安全员(自主探究,人人动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共存。在教学中,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围绕“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这一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找找有哪些隐患直接危害我们的健康,看看谁找的多,谁就是合格的安全员。在讲授时,我先抽查了学生的调查结果,让他们积极发言,相互补充。通过这个环节,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调查能力,也能告诉学生,找到这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我要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将自我保护意识点到)。
同时,我将学生回答快速统计在黑板上来说明我们身边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但是我们不要害怕,因为我们更应该体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我们身边安全隐患分为几个类型(如学校、家庭、周边环境等)为第三环节的教学开展打下伏笔。
第三环节:我是小警察(自救互助,尝试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者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依据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解决问题必须重新回到学生。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我趁热打铁,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具我们身边一些常有安全隐患,如在学校中参加体育运动、在家庭里要注意防火、使用煤气等要如何注意安全,注意,在这里只是个案一个一个案例进行讨论)面对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的时候,我有哪些好办法?让学生分组交流,畅所欲言,找出他们所用的方法。然后老师再进一步进行总结,巩固知识,使学生透彻掌握。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运用身边鲜活素材,使学生得到切合实际的引导,从学生不同的方法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自信心。
第四环节:我是小法官(归纳梳理,复习巩固)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我先向学生出具几个案例的视频,每观看一个案例,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我归纳总结本课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对本课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依照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情感升华。
最后课堂小结。请学生做课堂小结,目的: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另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教师小结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环节时间安排只是预设,可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需要来作相应的调整。如果出现课堂效果好的环节,可以顺势引导,让开放式课堂渐入佳境。)
四、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预计学生一定能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会有用的自我保护知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掌握自我保护技巧。并在学习逐步提高自主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激发起新的学习动力。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自我保护》一课的说课材料,我知道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我相信在您们的关怀和指导下,我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的。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最后一单元《新的旅程》第二十一课《时间的足迹》第一节的内容。其立意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扬起风帆》形成首尾呼应。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反思三年的成长历程,使学生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体验个人成长过程中他人给予的帮助、社会提供的支持,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比,体会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通过总结和反思,明确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回顾与反思三年的学习生活,掌握能够全面、客观、发展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变化能力。学会辩证看待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悦纳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初步规划自己的未来。
三、说学情分析
面临毕业的九年级学生,一方面对三年的初中生活眷恋和不舍,另一方面又对未来有新的憧憬和向往,同时又有许多的茫然和困惑。本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初中三年的成长历程的回顾,使学生既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又能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做好规划。
四、说学前准备
教师:搜集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些照片或其它图片资料,制成。
学生:整理反映自己或本班同学成长的照片或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教学难点:感悟体验成长的收获。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从三个环节、五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环节二系列活动实现目标
环节三悦纳自己形成观点
活动一我的变化
活动二我的收获
活动三我的遗憾
活动四我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活动五同学眼中的我
七、说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
教师展示同学们在小学毕业时的照片,发放刚入初中时办的学籍表,让同学观看。
问:看了这些照片,你能确认这是自己吗?
老师:通过与小学毕业照片的对比,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自己的变化很大,今天我们来回顾、总结初中三年的收获,相信大家的感触会有很多。
老师导入新课。
八、说环节二:系列活动实现目标
本环节准备通过五个系列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九、说活动一“我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三年来的对比,让同学从身体、心里、性格等方面感受到身体成长到心理成熟的快乐与烦恼。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整理出来的能反映自己不同成长阶段的照片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自主思考:我有哪些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教师指名部分同学在班上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很高兴看到你们的成长和变化。成长,实质是增加的过程;成长,也是身体发育的过程;成长,更是你们心理成熟的过程、能力提高的过程;成长,也是你们获得友谊的过程。
十、说活动二“我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三年在校的学习生活,盘点自己在知识、能力、理念、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感悟学习的快乐。
请同学们参照教室宣传墙上“成长足迹”、“群星璀璨”栏目上的内容,仔细阅读老师在《学籍表》上的评语,从知识知识、能力、理念、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客观全面的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请各组推选一位代表做班级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感谢我们的父母、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教育,也感谢我们同学的帮助,我们同学不仅长大了,也有了很大的收获,想一想,还有没有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呢?
十一、说活动三“我的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自己三年来的不足之处,认清自己以后需要改进的方向,学会辩证看问题的方法。
该活动要求每位同学认真反思自己在三年来最不满意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名同学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讨论以后的具体做法。
教师总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只要我们同学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改进,人生就会少许多遗憾。
十二、说活动四“我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三年来同学、老师、社会、国家给自己的成长提供的帮助,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感。
这项活动要求同学认真反思三年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探讨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同学们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帮助,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人。
十三、说活动五“同学眼中的我”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认识自我、剖析自我,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要求同学对熟悉自己的人进行交流,请对方说说对“我”的看法,特别是今年来的变化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将访谈结果与自我认识进行对照。
教师总结。
十四、环节三悦纳自己形成观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收获和感悟,进行归纳,升华思想。
该环节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总结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师完善板书设计。
十五、说板书设计
成长纪事
1、成长,是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的过程;
2、成长,是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过程;
3、成长,是获得友谊、责任感增强、理想形成的过程。
十六、说教后反思
本节课利用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学习生活的照片和图片做导入,很自然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系列活动教学,贴近学生学校生活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到自己在成长,在成熟,在进步,更易于全面、客观的审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均有话可说,也能够说,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活动较多,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
思想品德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爱护有益动物》是湖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本第六册第十课课文。本课属遵守公德德目,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举例说明有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他们”和“自觉爱护有益动物,不伤害它们”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而设置的。
本课图文并茂,由导入、课文、“学一学”和“读一读”四部分组成,是一篇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文。
故事《楼板下的燕子窝》选材于农村,是一个生活小故事。讲的是环境变化了,燕子不能安家了,作为燕子的好朋友,就应该帮助它们,解决安家的困难。
根据课文内容和德目要求,我将课文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认知目标:
知道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有益动物消灭害虫,是保护庄稼的功臣,要爱护有益动物。
情感目标:
激发爱动物、爱大自然的情感。
行为目标:
自觉爱护动物,不捕捉不伤害有益动物。
二、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当的情感宣泄。本课情景交融、情理兼备,需要我们去充分利用,去挖掘其各种因素,采取各种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明理,指导学生行为。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采用情感体验模式,以入境育情——明理激情——融情入理——育情于行为主线,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并借助形象逼真、画面优美的CAI课件,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我设计的教法有猜谜、看录像、听故事、讨论、表演、辨析、游戏等,另外,我还特地设计了两个人物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他们分别是动物学博士和青蛙妈妈,这样就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动态性、审美性。
本课的学法可以归纳为六个字:猜—看—思—议—辨—行,这样,可以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真理,实现自我教育。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四步:
1.猜谜激趣,入境育情;
2.学习课文,明理激情;
3.辨析讨论,融情入理;
4.指导行为,育情于行。
具体操作如下:
(一)猜谜激趣,入境育情
“猜谜”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能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想象。我在课文导入部分设计了一则文字简练、通俗易动、琅琅上口的谜语:“身披绿衣裳,嘴宽舌又长。常在池边坐,捉虫本领强。”待学生猜出谜底后,我请学生观看一段青蛙捕食的录像,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青蛙捕虫的敏捷动作,仿佛把学生带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情境的美感激起了学生的情绪,这时,我告诉学生,像青蛙这样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动物,我们把它称为有益动物,然后自然引入课题。
(二)学习课文,明理激情
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明确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形成道德认识,初步培养道德情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部分分为两小步:
1.学文明理。
本课将“爱护有益动物”的道理寓于“甜甜爱护燕子”这一典型事例中,教师要借助故事,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必须就事论事,围绕事例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点破其中的道理,恰倒好处地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讲述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
小燕子的老家不见了,它们飞来飞去不知怎么办,甜甜对小燕子说了啥?
为了让小燕子在光滑的水泥墙上造好窝,甜甜和爷爷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小燕娃娃从燕窝里掉下来了,甜甜是怎么做的?
甜甜和爷爷为什么对小燕子这么好呢?
当学生回答出四道小题后,我出示燕子捕虫数量资料卡,资料卡上的数字闪烁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此时我再引导学生看燕子捕虫图,同时提问:
看着燕子飞来飞去捕捉害虫,甜甜笑得更甜了,猜一猜,甜甜心里在想什么?
通过对这个典型事例的分析,学生对为什么要“爱护有益动物”的道理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如何进一步激发情感,使其加深理解呢?我设计了这一部分的第二步:
2.拓展激情。
激情是品德形成中的关键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情感多于理智,只要诱发正确,饱满的热情很快会焕发出来,我布置学生学习讨论课后“读一读”中介绍的有益动物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内容,以动物学博士召开“有益动物评功会”的形式,鼓励孩子们扮演的形式,鼓励学生扮演有益动物,夸夸自己为人类作的贡献,大家集体评议,给有益动物颁发奖状,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有益动物对人类的贡献,然后组织讨论:“如果没有有益动物,世界将会怎样?”激发爱护动物的情感,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辨析明理,融情入理
辨析是在明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辨别事例,分清是非。我根据课后“学一学”中四幅图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明白红光小学少先队员哪里做得好,另一个孩子为什么不对,形成道德的“定向”。
在最后一幅图片“不伤害青蛙”讲完后,我设计了一道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辨析题,以青蛙妈妈来信引入,叙述自己的孩子小蝌蚪不知被哪位小朋友捉走了,提问:“如果你看到捉蝌蚪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我设计了两个小游戏:①看图识别有益动物 ②判断对错,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为下一步提出行为训练的规范要求作好准备。
(四)指导行为,育情于行
思品课的教学过程,是由“知”转化为“行”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目的。这一部分我设计了几个问题:①你们当中有哪些同学特别喜爱动物,爱护有益动物做得特别好?②学了这篇课文,你准备以后怎样爱护有益动物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行动方向。
此时,我再将青蛙妈妈的第二封信展示给大家看,告诉孩子们,捉蝌蚪的孩子已将蝌蚪送回了池塘,暗示学生不伤害有益动物,同时以青蛙妈妈的名义出示结语,让学生读。这种首尾呼应式的处理,给学生一个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的感觉。
明朝人谢榛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然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精彩的结尾不仅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还能升华情感。本课结尾处,我设计了大家在倡议书上签名的环节,使教学的结束成为了学生今后爱护有益动物这一行为的起点,起到了开拓延伸的作用。
四、说板书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突出板书设计形式上的匀称美、色彩美、简洁美,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以有益动物的图片为主,将“不捕捉,不伤害”板书出来,这样,不仅强调了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又将本课的德目要求体现出来,突出了学习课文的主要目的。
思想品德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是八年级思想政治第三课的第二框题,本课第一框题主要从理论(法律、法制)的角度讲了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规定,第三框题主要从实践的角度讲依法打击经济犯罪的几种类型。本框主要介绍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以及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它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说明如何规范经济行为在全课中具有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学好本框对理解全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常识,对学生今后参与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我国规范经济活动的几个重要法律法规的名称。
理解:各种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能力目标
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为,对照有关法规,具有初步的正确判断多种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否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
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的道理,提高自己关于法律对经济建设起重要作用的认识,使学生懂得在经济活动中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自己的行为。
确立依据:经济建设需要良好的经济秩序,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依法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所以把它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确立依据:概念抽象,学生的知识容量较少,思维能力不强,涉及经济活动的范围较小,所以把它确定为难点。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电视、购买消费商品、参与经济活动、接触一些经济现象,并产生一定的思考,对经济活动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感到需要和兴趣。但八年级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工作,只参与一些简单的经济活动,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对理解经济活动的规则、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本框题在教学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通过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进行。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对本框的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结合教师归纳讲授掌握知识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以下资料:材料一:课本P44山西假酒中毒案。材料二:课本P39小天鹅公司重信誉。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你的感受如何?教师归纳并导入新课:任何人从事经济活动都要遵守法律,只有如此,买卖才能生财,赢得人们的信任与称赞,你的行为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引出新课--法律规范经济行为。
这样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中得到感性认识:经济行为需要法律的规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习,解决目标
(一)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首先我提问:山西假酒中毒案中的王青华等人的行为是违法的,受害者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依据那些法律判断经济行为是否合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判断经济活动主要根据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
投影:
1、规范我国经济活动的几部重要法律
民法通则
经济合同法
产品质量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投影:
2、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
平等
公平
诚实信用等
我利用材料二小天鹅公司重信誉,引入法律规定的经济活动规则,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
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分组讨论的活动。
讨论活动的内容:应该如何理解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各种规则(要求: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或自己的耳闻目睹,前后座同学分组讨论。)
教师点评,并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我通过举一些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深恶痛绝的欺骗性交易行为的例子,即:"反面实例"。由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规范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是"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例如:当前市场上的"虚假广告"、各种形式的"打折狂潮"、"降价风暴"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法律规定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投影:
1、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生产者
销售者
消费者
结合材料一,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参加经济活动的人们有三类: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
2、经济活动参与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它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方法突破。在分析"生产者"、"销售者"时我首先出示山西假酒中毒案中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生产者、销售者的违规之处及其危害,然后我根据上述材料,让学生说说生产者、销售者在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简要说明,然后请学生根据教材上列出的其他要求,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违法经营者,并谈谈体会。对"消费者",我结合《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说明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可请学生适当举例说明消费者受保护的一些例子。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教师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
再以幻灯出示时政:我们国家的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上又有重大举措,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而作为我们每一个公民,既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同时也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同各种经济犯罪现象作斗争。下一课我们将专门介绍如何依法打击各种经济犯罪。
思想品德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的大地好妈妈》是让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册《品行与社会》课本第二单元的第一个话题。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行的形成与社会性生长是在种种运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本身去视察、体验、感悟,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明人的生活离不开情况,从而开端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本事目的:通过观察等运动相识本身生活故里的情况状态及其变革。
2、品行与举动目的:让学生在运动中形成开端的生态情况意识,明确掩护情况是每小我的责任,能为掩护情况作力所能及的事变。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得周围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很多动植物,他们同样有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对人类起到很好的作用。
教学难点: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
1、搜集人与动植物的图片、焦作风光图片。
2、搜集人与动植物,阳光、空气、水的有关的资料。
学生:
1、观察我们周围有哪些动植物记下来。
2、搜集动植物的`图片。
3、搜集阳光、空气、水与人的关系的资料。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采用学生自主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主动参与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型方法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科间的整合,限度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更健康、更愉快、更有创意的生活。
课时安排:
1、全课计划三课时完成。
2、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有自己的妈妈,我们在妈妈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那么谁能谈谈自己的妈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地球妈妈,由此,引入课题《我们的大地妈妈》。
兴趣是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为此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好妈妈引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汇报交流课前调查结果
慈祥的大地妈妈为了人们能更好的生活,为人类找了很多朋友,这就是周围的动植物,你知道有哪些动植物?把你搜集到得结果赶快告诉大家吧。然后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代表性的几种动植物,为后面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埋下伏笔。
围绕学生搜集的资料具体汇报人与动植物的关系,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既然动植物人类有这么大的关系,我们如何与他们相处呢?(出示图片)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果在我们生活里,没有了这些花草树木等植物、没有小鸟小鱼等动物,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诱发学生思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口语交际氛围,实现了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材中的场景对话,学生与课本中的形成对话。
师:是啊,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给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制造绿色的生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还有三位小朋友我们是根本离不开的?我们是谁呢?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区猜想,从而更加认识到阳光、水、空气的重要性。
3、联系焦作风光,激发情感
刚才我们欣赏了大自然的风光,知道大地妈妈很美丽,课前带着大家欣赏了优美的风景,现在请大家爱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4、画画,抒发感想
《品德与生活》提倡回归生活,实现课表里的接洽,学科间融和,培养学生创新本领和实践本领,我实时让孩子们画一画我眼中的优美故里。
5、课外拓展,做好铺垫
我们的生活正由于有了这些朋友,才多姿多彩,满盈高兴,但是生活中许多人不把他们当做朋友,随意乱捕乱杀动物,乱砍乱伐植物,可写请大家搜集有关情况污染的图片资料。
小结:优美的情况大家爱,优美的故里离不开清洁的水、清新的氛围,另有富厚多彩的动植物,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与他们调和相处,让我们携起手,配合掩护我们的生态情况,敬服我们的大地妈妈吧!
思想品德说课稿1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思想品德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思想品德说课稿14
一、说教学理论和设计理念
★教学理论基础
以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理念
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知识的构建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感悟、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人的责任》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的第二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为“履行分内职责”和“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责任”两部分.这些内容是对七年级《共同责任》和《走近社区》更深层面的展开和深化,也是本单元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形成公德意识,学会自觉、主动地维护公共利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生活规范,懂得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2、能力目标:
3、态度、情感、价值观:
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学会主动地承担应有的责任。
从学生的思想表现看,不少学生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有公德意识,遵守社会规则。
◆确定依据:
在我国,部分公民缺乏公德意识
◆教学难点:
中学生要有爱心和服务社会的意愿,主动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确定依据: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懂得社会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容易产生误解,往往认为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益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三、说学生
3、根据本框的重点和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创设帖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使学生认识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四、说教法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采用创设情的教学模式,以活动为主线.我主要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辨论法。
确定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2、研究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探讨而实现知识的建构过程。
在指导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对比归纳法、总结反思法、辨论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学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说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期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机整合。
确定依据: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1分钟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
设计依据
教学过程(40分钟)
环节
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布置他们搜集素材。
七、说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用以下图片导入
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拓展教材和学生生活经验。
新课教学37分钟
环节
1、创设学生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事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以纠正自己平时中的不足之处。
2、采用多元智力理论,组织学生进行辨论,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提供给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使他们懂得每个人应忠于职守,做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设计依据
这一教学过程分为两目进行,关于第一目“履行分内职责”:知识目标7分钟
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小强和小志是今天的值日生,到了放晚学时,他俩为了看正在热播的足球比赛,没有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就跑了。然后把学生分为正反两个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辨论:小强和小志该不该这样做?
【过程指导】
第一步、正、反两个小组的同学先与同组同学交流.
第二步、师生共同分析和点评各组所陈述的理由。选出最佳的辩手
第三步、教师总结、点拨。
【师生小结本知识点】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关于第二目“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责任”教学设计
本部分分为三点进行教学
1.在公共生活中形成公德意识,遵守社会规范
(教学重点)12分钟
突破这一重点的思路:
【过程指导】
第一步:请各小组代表展示搜集到的文明或不文明行为素材
第二步:介绍完后由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
第三步:对表现突出的小组予以表扬,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主动参与
【师生小结本知识点】
A、现代社会是个讲规则的社会
B、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1、由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成果展示,比教师给他们设定的情境更让他们有所感触。
2通过对比,使学生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的必要性,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公德意识,突破了重点
【分享成果】
关怀他人,心系社会
(教学难点)9分钟
突破这一难点的思路:
【渲染气氛】:播放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中“微尘”的片断。
【提出问题】短片中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你了解身边还哪些自愿者的活动?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各抒己见】
【师生小结知识点】应关怀他人,心系社会,这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力量之源
1、结合时政热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2、以研究学习理论为指导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升华。
3、“中学生要养成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教学设计(教学难点)9分钟
教学思路:
【实话实说】在生活中,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
【师生小结本知识点】中学生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服务社会。
以学生生活感知为前提,精心组织学生“实话实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话实说”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直面现实态度。
【情感行动升华】为号召周围的同学一起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请你设计公益宣传标语。
设计依据: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体现了智力多元化的理论。
随堂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你还有哪些方面仍需改进的?
让学生总结回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梳理知识,巩固知识,使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反思导行
课后拓展练习
【出谋划策】
请你以敏慧的眼光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就社区在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
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一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二组为绿化带设计警示牌;三组拟一份倡议书;
四组拟一份手抄报计划书,为社区中做出贡献的人写赞歌。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将对他人和对社会的爱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延伸到课外。
总结语1分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人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让我们带着微笑和爱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知名或不知名的人吧!
播放《爱的奉献》
歌曲《爱的奉献》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每个人的责任
履行分内职责
公共生活中
的社会责任
1、形成公德意识,遵守社会规范。
2、关怀他人,心系社会
3、中学生要有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板书采用图解式直观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八、说板书设计
九、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以学生辩论、自主探讨交流等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在讨论和辩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体验中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内化自己的行动,达到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说课稿15
说教材
在奇妙的光这一单元充分体现了本教材设计意图:引导儿童寻找与生活与自然有关的知识,并且让他们愉快积极,智慧有创意的生活。影子的探索,是希望学生联系自然现象寻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影子,以及他的特点与光的联系,甚至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联系都是本课教材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在活动当中自主探究这一自然现象,又如何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受到品德教育,感受到影子的有趣,是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行为习惯方面:会自己想办法探究影子的`特点,主动完成活动。
情感态度方面:对影子的特点与光的联系产生浓厚兴趣,并且激发他们探究的_。
能力与方法方面:老师通过活动体验,教育学生课前能够主动观察影子,并且在别人的帮助下测量影子,发现他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寻找影子的兴趣并且想办法找出他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发现探究影子与光的联系。
说教法
设疑激趣
情境创设
问题探究
活动体验
说学法
课前通过收集与影子有关的资料、填写影子早上、中午、傍晚变化的调查表;
课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汇报、讨论、交流、体验、设计等活动,
课后通过行为实践,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情感的生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在动态的体验过程中生成和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发现影子
第二环节:体验活动,找出影子
活动一(找影子)形状
活动二(做实验)长短、大小变化
第三环节:利用影子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环节:和影子一起玩
【思想品德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说课稿12-21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11-13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4-02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1-11
思想品德教学计划06-16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06-09
思想品德教学计划06-17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2-20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