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4-05-15 10:00: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城市的不同等级以及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标要求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了解城市基本形态构成之后,对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学习,是对城市的进一步了解,但与第一节内容联系并不紧密,两部份内容关键是学习城市的不同服务地域,服务等级,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并理论联系实际辨别现实社会的`城市等级

  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了解城市服务范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掌握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特点

  了解称城市六边形理论,并能用其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枣强镇及上海城市等级演化分布的学习,掌握不同等级城市城市服务范围与功能以及城市等级提高的基本条件

  通过对德国城市分布案例的学习,总结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分布规律

  通过城市六边形理论的学习,学会分析城市居民点布局等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所具有的特定服务功能

  难点:城市六边形服务嵌套理论及运用

  二.说教法

  案例分析、读图分析、对比法

  课件多媒体

  教材图2.11、2.12、2.13、2.14、2.15 和2.16

  三.说学法

  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进而引入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活动串接各部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通过问卷调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问卷调查]把商店规模类比为不同等级城市,通过调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由此引入“城市的不同等级”的学习内容。

  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选择怎样规模的商店?

  ①纸、米、笔等日常用品 ②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 ③高档服装、数码产品

  同样城市等级也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 活动设计

  通过课本活动:完成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学习。

  枣强镇居民日常选择问题,和开始问卷调查实质一样,但具体用途却不同,因而更具有简单可操作性。

  ◆设计意图:简单的活动,不同的效果,让学生了解知识,更贴近实际生活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具有教育性。

  3、活动设计: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案例三,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

  问题:(1)A 、B、C等级为何要这样设置?(2)位置选择为何将高一级的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让学习融会贯通。

  4、作业布置:用学会的方法为所在城市的升级提供相应的规划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贯穿应用。

  五. 说板书设计

  板书按照知识内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

  知识发生线索:城市不同人口规模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三、城市空间组合的等级体系

  1、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

  2、中心地理论

高中地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二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更好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的转移引入)

  (二)新课学习

  1、实例分析 明确概念

  实例分析:

  1.日本汽车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技术,市场

  2.服装,制鞋企业的转移————劳动力

  学生结合教材,解释产业转移的概念

  2、比较分析 区分类型

  生结合教材分清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

  3、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原生产地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

  4、课堂活动

  (三)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并强调: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中地理说课稿3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本课“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主要是说鲁尔区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闻名世界的重工业区。鲁尔区也是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典型案例。因此学习本节课,能够让学生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并为之后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垫定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区域地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本节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来说,他们还欠缺综合分析的能力因此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分析,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鲁尔区的位置、面积、人口等概况。

  2.能说出鲁尔区主要的工业城市,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3.通过阅读地图以及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4.通过了解鲁尔区的资源开发对经济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鲁尔区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难点】

  鲁尔区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播放关于德国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经济迅速恢复腾飞的纪录片,引导学生支撑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并且能够在战后迅速恢复腾飞的就是鲁尔工业区,继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鲁尔区的位置、面积、人口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所以直接让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鲁尔区的位置、面积、人口。在学生总结回答之后,我会进行补充说明: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全区面积4593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3%。目前,区内人口近6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总结归纳能力。

  2.鲁尔区的矿产资源

  在这部分内容我会展示图片“鲁尔区煤炭分布与铁矿石的来源”“鲁尔区大型露天煤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图片。并提问:(1)鲁尔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是什么?有什么优点?(2)鲁尔区的主要工业城市。通过问题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鲁尔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是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多、埋藏浅、易开采、质量优的优点。主要城市: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过渡】接下来就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内容。

  3.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鲁尔区煤炭资源分布”图,以前后4人为一小组,讨论分析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读图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看河流、矿产资源、周边国家等。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后,我会适当总结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之外,还有水源丰富,市场广阔是鲁尔区的优势条件。

  然后我会提出另一个问题:鲁尔区没有铁矿资源,为什么钢铁工业发达?引导学生发现德国鲁尔区是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可以利用其铁矿石资源进行发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综合分析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分析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关于鲁尔工业区的发展历程等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提高自主建构知识框架能力,扩充学生知识储备。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节,尤其是本课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业小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贴近社会实际,对我国(尤其是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现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的合理选择和布局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高中地理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一课时《锋与天气》。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接下来我一一进行阐述。

  一、课程标准

  掌握锋面天气系统的原理及锋面控制形成的天气特征。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不同于上一节的是他描述的是小尺度大气状况。

  学生熟悉天气但不知天气的成因,因此将天气现象形成确定为本节课重点。天气现象是动态变化的学生难以理解,将天气变化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

  ②锋与天气的变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系统下各自的成因特点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法解决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运用对比法、讨论法探讨冷暖锋的天气特征。利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冷暖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四、学法指导:

  地理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地图,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图文转化。

  五、教学过程

  导入:采用情景导入(让学生看一段简短的天气预报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的观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心迅速吸引到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基础知识巩固

  结合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利用3分钟时间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题,同时我将进行板书。我利用2分钟时间集中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这部分我着重讲解冷气团,暖气团的性质,为后面冷锋、暖锋的讲解做铺垫。

  (2)重点知识讲解

  接下来从冷暖气团相遇的地方引出锋,强调锋面附近气压、气温、湿度变化大,并说明日常降水形成的条件:①有一定的水汽含量;②有凝结条件(降温、凝结核)。结合课件冷锋的静态图对冷锋天气特征进行讲解。

  (3)难点突破

  让同学们阅读P41第五自然段,找出他们不理解的地方。预设学生对“被迫抬升”不能理解。解决这一问题我利用生活中推土机推土,土被迫沿着铲向上走。结合课件的冷锋动态图对冷锋过境这一难点进行突破,并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夏季暴雨来临时得天气进行突破。

  (4)拓展延伸

  给学生10分钟时间运用冷锋的分析方法自主学习暖锋,并完成下表。

  (5)典题检测

  通过完成导学案上的典题检测,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

  (6)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最后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布置作业。

  (7)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使得同学们能够看懂天气预报,对天气的变化能够做出分析。让同学们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在我说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一、锋面系统

  1、什么是气团?

  2、什么是锋面?

  3、冷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过境时:云层增厚,出现雨雪,较大的

  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4、暖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状况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高中地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

  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

  如何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说教法

  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

  课本资料、多媒体

  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

  2. 活动设计

  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

  ◆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五、说板书设计

  无

高中地理说课稿7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基本理念,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就要有新的改变。现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为例,谈一谈我对此内容的设计与构想。

  一、说课标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中国地图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中对此节内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来,对于这部分内容从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到学生的分析和运用都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段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对于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重要意义。本课通过归纳几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对其身边的环境问题产生关注。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采用多种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难点: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后果及治理措施。

  三、 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探究式学习与小组合作讨论法。一方面,结合课本图片及文字材料,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并归纳总结。

  学法:要使学生学会探究,即学会如何分析选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的方法。还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1、 大家都看到了,在导入新课时,我使用了一段环境优美的视频资料作为本课

  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与本课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课标分析与教材分析两个板块的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2、 教学新课: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我基于三点来进行设计。

  (1)开放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等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我都配有相应的文字及视频资料。(观看)再加上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了。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疏漏与不足而不断的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个问题是臭氧层破坏。因为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观看了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之后以练习题的形势来使学生巩固次知识点。

  大气污染和酸雨这一环境问题,我同样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让学生来进行加工整理。

  当然,教师应及时补充信息,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是指网络化、系统化。即重点知识小结。

  (2)充分利用课件

  这个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观性较强的文字、图片、数据、视频资料。他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现状。

  (3)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学以致用。在教学时先由课前探索活动引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课下由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关注并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环境危机。也就是此处的案例探究。学生以“荒漠化”为主题开展了小组探究活动,并在这节课上向大家做了战士。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最后的漫画反思将此活动推上了高潮,可以说这幅漫画是本节课中心思想的总结与升华。

  五、 说教学效果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全面和谐培养学生素质,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输灌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小组讨论合作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而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的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并茂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快捷、大容量的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过使用这个课件,我有一点感触颇深,就是,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你是一个非专业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 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 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 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 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通过对本课中原理性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每节课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会逐渐具备这些能力,并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目标的确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

  重点是:

  确立依据:1.这部分知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特别密切。

  2.涉及到知识较多而且比较难以综合。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本节课问题时相对较弱。

  难点是:

  依据:1.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

  2.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

  以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再说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去读图读书,先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3.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对这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其制成富有动感的色彩鲜艳的画面。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地图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线索,有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倡导 "教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学习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课堂上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地理学习方法,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如下:

  1.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及图表。培养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产生活。

  2.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方法。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包括图表、投影、视频等电化教学。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中所设计的教学法指导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法呢?接下来我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分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个环节。

  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及建构主义中提到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些知识积累或生活认知"的理论,因此,我设计课前复习环节。提问的方法,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助于课堂教学程序的随机调整。

  二。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地理图片。创造学习氛围,设置悬念,引入新客。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这样导入,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讲授新课。

  环节一:1、问题导学。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把重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先自己完成问题。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对重点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逐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2、教师点拨。教师根据刚才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了解,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渐突破重点。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学生在每节课上课的前25分钟的时间,注意力最稳定。因此就在这段时间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在学生的自学及教师的点拨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逐渐到位。

  环节二:1、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难点。

  2、 学生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每节课的后20分钟,学生注意力逐渐不稳定。可以设置讨论活动,在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进行突破,不会的学生逐渐学会,已经学会的学生在向其余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提升了分析归纳、对比综合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四。巩固复习

  在对重难点都学习完之后,教师提供两个比较简单的巩固习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主动探索学习,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让学生品尝到学会的滋味。

  五。课堂小结

  学生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然后教师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

  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六。作业布置

  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体现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延伸巩固。选做题选择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书就是现在展示的这些。其余详细知识点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还有展示。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进行了说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问题导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地理图表作为本节课的主线。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特点,也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确立依据: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

  3.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引课,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探究活动)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

  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最好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板书)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 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

高中地理说课稿10

  一、课标与教材

  《喀斯特地貌》选自人教版(20xx版)地理1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本章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第一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喀斯特地貌这一框题主要介绍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以及分布地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对各种地貌的特征及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这条课标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视频图像资料中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根据课标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了解喀斯特地貌成因及分布和掌握并能区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二、学情与教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5种基本的地形以及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但其中5种基本地形的划分主要以较为简单的外部形态划分的;高中阶段则采用成因分类,增加了难度,而且学生对于地貌景观缺少直观认知,因此我会通过媒体展示和绘制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媒体导入的方式。先为学生展示《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的片段,并提出问题,旅行家徐霞客描述了哪一种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课程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我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材找出喀斯特地貌的相关概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我会进一步总结解释,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地区

  这部分内容是增强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区域分布认知的重要内容,我会出示《喀斯特地貌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通过读图学生不难得出喀斯特地貌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地貌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由于学生对地貌直观认知的不足,我会采用图片展示和板书绘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先展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喀斯特地貌在地表都有哪些分类?由图可以看出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接着我会展示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溶洞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喀斯特地貌在地下都有哪些分类?它包括了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注意事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帮助学生理解喀斯特地貌特征,板书的绘制须与讲授配合同时进行,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地貌识别的能力,增强地理实践力。

  4.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我利用了教材中关于分析射电望远镜选址原因的探究活动。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辉煌中国》中关于“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相关片段。并组织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并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合作探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从气候、地貌、排水几个方面阐述工程选址原因。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②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边坡稳定性好。排水: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

  【设计意图】本次探究活动内容较为综合,知识框架较为复杂,适合用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尝试发散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最后,我会播放视频《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介绍短片》,带领学生领会喀斯特地貌的奇幻壮丽,激发对于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结尾,我会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加深记忆。

  此外,在课下,我计划让学生查找资料,调查所在省份地区,是否存在喀斯特地貌,并搜集相关资料在下节课分享交流。

高中地理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锋与天气。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锋与天气是《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从微观角度进一步介绍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锋、气旋与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并可以联系具体的天气现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气团与锋的概念,能够判断冷锋和暖锋;会说明锋面特征和锋面移动对天气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联系我国的天气现象,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锋的组成与分类。

  【难点】

  冷暖锋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地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通过分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思考诗句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与什么天气现象有关,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知的歌曲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锋面的定义

  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锋面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出问题:(1)什么是气团?根据温度的差异可以分为哪两种?(2)什么是“锋面”、“锋线”、“锋”?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能够把握与锋相关的基础概念,我会进一步提问:回忆冷暖气团的性质,想想冷暖气团相遇时会怎样运动?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得出冷暖气团相遇时,冷气团密度大而重,在锋面的下面;暖气团密度小而轻,在锋面的上面。

  【设计意图】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在地理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建立和谐课堂氛围,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2.锋的分类

  对于锋的分类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重点让学生把握分类的标准——按照主导地位的不同,能够说出锋的分类即可。

  3.冷锋及其影响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冷锋作为案例,让学生了解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过程。通过画示意图以及播放冷锋过境的动画,讲解冷锋的锋面天气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在讲解的过程中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

  (1)什么是冷锋?

  (2)过境前本地区受什么气团控制?气压、气温是怎样的?形成怎样的天气?

  (3)过境时有哪些天气现象?

  (4)过境后本地区受什么气团控制?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老师向学生讲授冷锋的构成要素和冷锋的基本形成过程。然后着重强调的是冷锋的降水区域和移动方向。最后由老师总结出冷锋过境前中变化情况的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示意图的方式展开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冷锋过境的各个环节的特点,再加上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能够使得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最后在通过表格的方式总结,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需要对其进一步的巩固。

  我会提出问题: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影响吗?

  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能够得出: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设计意图】能够将学生实际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为了巩固所学知识,需要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着重对冷暖锋控制下的天气变化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

  根据冷锋的学习思路,预习暖锋。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归案概括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

  1.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2.说出乳蓄业的分布范围,说明乳蓄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共分为2部分内容“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使用2课时完成教学。

  两部分内容都以案例的形式开展。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乳畜业,以西欧乳畜业为例,重点掌握产品种类和分布特点,这里理解欧洲乳畜业的形成条件是关键。乳畜业的规模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多个角度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条件,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培养从众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响因素中综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念。

  2.借鉴世界状况,探究中国国情寻找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服务。

  1.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说教法:

  讲述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拓展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

  电脑平台、有关图片和录像。

  2课时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认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通过读图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学习乳蓄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巩固对两种农业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读“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图”、“气候图”和“牧牛业景观图”,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来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范围、形成的区位因素,

  1.导入新课:通过视频“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新课讲授:第一课时,首先通过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引出对大牧场放牧业的初步认识,了解其分布范围;然后通过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图”“气候图”和“牧牛业景观图”,讨论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并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该种农业的特点;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展示:“中国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图”“交通图”和“内蒙古牧区图”,分组讨论我国内蒙古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第二课时,首先通过设问顺利从大牧场放牧业转入乳蓄业,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乳蓄业的概念;然后通过展示世界乳畜业分布图,了解乳蓄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接着,通过西欧乳蓄业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特点。

  3.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概念

  2.分布

  3.区位条件

  4.特点

  二、乳蓄业

  1.概念

  2.产品种类

  3.重要分布

  4.区位条件

  5.特点

高中地理说课稿13

  (一)开场白(略)

  (二)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内容。本单元是自然地理知识最为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后而编排的,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五)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的不足,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可以播放视频——加利福尼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一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说明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接着导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阐明地理过程,再逐步深入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举实例时,要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代教学论认为,地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

高中地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法

  根据以上对于学生情况的分析,在授课中,我将以小组讨论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提问法和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学生分组学习,仅通过启发性的提问,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直观演示法的运用,能使得学生通过模型和动画的展示,构建对喀斯特地貌认识的空间想象力。这样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事半功倍。

  二、说学法

  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掌握地貌的基本知识,学会善于分析原因。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接下来就开始进行我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的阐述。

  环节一:导入

  导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随着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能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上课伊始,我会向学生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图片,以及徐霞客在300多年前在游记写的《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向学生提出问题: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貌。

  依据:图片和游记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快速进入课堂。

  环节二:新授

  1、自主阅读,老师引导,了解喀斯特地貌概况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找出并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及其分布。即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其中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最为典型。紧接着我会根据概念及其分布地区,通过图片展示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学生得出原因①碳酸盐类岩石;②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依据: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2、小组讨论,探讨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演变

  其次,我会出示典型地貌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试着对汇总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进行分类。小组得出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溶洞中发育有石钟乳、石幔、地下河、石柱、地下瀑布等。之后我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图,提问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由溶沟发展为洼地,经过峰丛、峰林,再演变为孤峰直至残丘。

  依据:通过地图和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清楚的认识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演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环节三:巩固

  我会组织学生完成活动,利用刚刚所学的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知识,分析世界最大口径球面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进一步思考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活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即为喀斯特地貌,保证雨水下渗而不会淤积;天然的.天坑,工程量较少;人烟稀少,无线电干扰较少。

  依据:学生学习后,只有将其运用到另一知识中,才能保证深入理解知识。

  环节四:小结

  我会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补充。即本堂课学习到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和分布地区,并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

  依据:通过课堂小结,可以让学们更加清楚本节课所学的全部内容,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环节五:作业

  让学生课后假设自己假期将要去路南石林旅游,写一份介绍当地景观的旅游简介,分享给同学。

  依据:课后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巩固知识点,并将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板书,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和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桥梁。本节课的板书我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并且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高中地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说课稿08-12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08-12

高中地理说课稿四篇09-10

高中地理教案01-08

高中地理教案11-03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8-24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11-25

高中地理《洋流》教案12-30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1-10

(通用)高中地理教案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