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词的教学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词的教学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词的教学总结1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位,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古诗词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的误区出发,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涵。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们要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要先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三、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此种开笔,最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神似,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万转后,蓦地喷薄而出,具有震撼人心之力。当然,这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而是寓寄着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四、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教者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酒喝到了兴头,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鬓发虽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向西北望,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难看出,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一过程正如黄老师所说:“第一个层面那是由诗到画,然后是由内到外,最后是深入浅出。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诗词的教学总结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察,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此时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距离,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模糊,生成了弹性的心灵感情;朦胧,产生充盈的至真美感。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点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准备,同样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小学语文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价值寻
1、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如拿到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学生将所感觉到的规范的言语对象(古诗文)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2、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如古诗《悯农》《古风》《田上》《田家》《伤田家》《蚕妇》《陶者》等等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叶圣陶语)。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几首古诗,就如单脚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更能扩大阅读面,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4、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良好美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正是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阶段让儿童诵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儿童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象,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诗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5、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诗词的教学总结3
看了古诗词教学视频讲座及古诗词教学的理论知识指导,使我受益匪浅。我对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感悟很深,下面,就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抓准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把看到的景象,经历的事件,用高度浓缩的、精炼的语言,表达诗人情感的言语。它的'每一个字词,每一行诗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古诗词和现代人有一定的隔膜,学生很难突破这层隔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学段教学重点,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低年级古诗词的教学,不要求学生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借助图画,了解古诗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重在要求学生读背积累。到了中年级,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注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来理解诗中的字词意思,再借助图画,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为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同时重视背诵积累。
二、教学方式上有新的认识。
古诗词教学,注重以读为主,从读中感悟。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被忽略。长期以来,许多的老师都会以讲为主,以讲代读,通常是把古诗分成字、词、句各个小部分,然后,一字一词、一句的讲解其中的意思。讲完了诗意,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体会,教学的效果并不好。新课标中指出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解词义,结合画图,通过自读、互读、导读、展示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反复的带着学生读,使学生能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
在实践教学中,我也常会多讲解,占用学生的许多时间,很少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解。今后,要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自解,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以读带讲,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诗词的教学总结4
一、古诗鉴赏程式
1.解读“五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诗句,看题干。
2.通读,明确诗歌类型。
3.看诗词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画面有什么特点,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
4.研读,把握作者的情与志。
5.品味语言特色,思考手法运用。
二、古诗常考题型:
1.分析意境题;2.分析诗歌情感题;3.分析技巧题;4.分析语言题
①炼字题②一词领全诗题③分析语言特色题
5.对比鉴赏题
三、具体考查形式及解读方法
(1)分析意境型
提问形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③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②通过……等意象(景物描写),构造了一幅……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示例:如《春江花月夜》第一部分写“月下之景”,充满着画意(月色无垠、纯净)。思考:“月下之景”部分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画面,突出景物什么特点?
答案: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画面:…………;意境特点:幽美恬静
操作实践:
1,李白《送友人》(教材p23)诗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p24)
2,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p45)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p47第2题)
3,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具体是怎样来写“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的?(p49第2题)
4,诵读《旅夜书怀》,说说诗人是如何将壮阔的景色与凄冷的情怀结合起来的?(p31第1
(2)分析诗歌情感
提问形式: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1、表述诗人的思想情感(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我认为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原因是……(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操作实践:
1.读李颀的《送魏万之京》,请从抒情的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p13第2题)
2.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是如何抒发的?(p13第3题,全诗
3.杜甫的《咏怀古籍》,诗人具体是如何“悲昭君以自悲也”?(p31第2题)
4.说说《滕王阁》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怀。(p5第2题)
5.高适《燕歌行》,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诗人采用哪些手法来强化“沉痛”的?(p16第1题)
(3)分析表达技巧
提问形式: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③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3、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结合诗句,具体展开),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诗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一)、诗歌描写手法
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c、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4、点面结合5、白描工笔
(二)诗歌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三)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2想象、3衬托、4渲染、5烘托、6象征、悬念、7对比、8用典、9照应、10抑扬、11动静相衬、12虚实结合、13、对写法、14托物言志、15赋比兴等等。
(四)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操作实践:
1.读杨炯《从军行》,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p5)
2.李白《春夜别友人》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p5第3题)
3.王维《山居秋暝》诗人是如何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
4.请从“想象、联想”和“以虚写实”的角度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李贺的《天上谣》的表达特点及效果。
5.赵嘏《长安晚秋》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本诗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6.第37面第三题
7.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怎样的表达特点及效果?全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p48)
(4)炼字型
提问形式:①指定诗中一个字与别字比较优劣;②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③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④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
答题步骤: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可加手法分析)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操作实践:
1.李白《月下独酌》诗人是怎样紧扣“独”字来抒情写怀的?(p22第3题)
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个字?为什么?(p7第1、2题)
3.教材p7第3题。
4.教材p5第1题。
(5)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形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操作实践:杜甫〈兵车行〉,全诗诗眼是哪三个字短语?为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在全诗内容情感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p27)
(6)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形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③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一两个词);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操作实践:
1.p37第1题
2.p37第2题
(7)对比鉴赏题
提问形式:①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②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1.p50第二题
2.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杜甫〈〈登高〉〉在思想和意境上有什么不同?(p47)
3.p41第2题
3.p31第3题
4.p32第2题
总结:古诗词鉴赏答题指津顺口记
鉴赏诗词莫要慌,平心静气细思量,先从标题来入手,再借注解来相帮,诗中意象要注意,
暗示形象和思想,题干务必要精读,一字一句不能放,扣住词句来作答,自己不要乱主张。
四、诗歌鉴赏练习(重点理解并把握答案是如何分点分层、有条理地来组织的)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说明“惊”字的好处。
参考答案:(1)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夜泊的情景,表达了身为游子的羁旅惆怅之感。
(2)“惊”在诗中有“惊醒”“惊起”的意思。在这寂静的深秋之夜,夜泊江边的诗人被江涛声惊醒。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突出了周边环境的寂静,也更显出了作者的孤单凄凉的羁旅之愁。
②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拟人化,叫醒了诗人,与寒江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途的凄凉。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作此词时,李煜已亡国入宋,身在开封。
(1)从开头两句与其余句子的关系看,两首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词简要分析。
(2)分析两首词抒情上的不同特点。
诗词的教学总结5
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何使小学生积极地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江边,从日落时到夜晚的景色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来:火红的残阳,一半碧绿一半鲜红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弯弓似的月亮。这样,在学生的脑际便出现了一幅夕阳斜照江水,月光映衬露珠,令人心旷神怡的秋色江景图。然后让同学中的画画爱好者根据字面意思画出一幅图,接着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画的画,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每句诗意认真揣摩,议一议谁画得最准确,最能体现古诗的已经,课堂气氛活跃。在同学的评议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深秋上暮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二、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大多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示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抑扬变化,可以配合着音乐、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读
出古诗的.味道,感受古诗特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三、明诗意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四、赏意境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的教学总结6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但是,如何让古诗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习作呢?我进行了实践。
一、营造诗化环境。
课堂是孩子接受知识的主阵地。诗化课堂,让小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走进古诗。在教室黑板上的“每日一诗”处书写浅显易懂的古诗,如《静夜思》等,坚持课前2分钟吟诵古诗,让古诗的吟诵声充满校园,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采。在古诗教学上,教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将语文双基教学,思想教育同古诗文诵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和学生一起进入“角色”,一起进入“状态”。如诵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验“成功的道路没有尽头”这一哲理;读“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感受朋友间的情谊;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欣赏音乐的美;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洞察绘画的美……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二、在品读中促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提倡:“学以致用”。叶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加强运用。”掌握古诗后的实践运用,不是超过古诗教学的范畴,而是古诗教学的延续。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古诗时,在师生共同理解、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把诗的意境写一写。学生李溢明写道: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向远处流去。小溪两岸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乐得弯下了腰。小溪旁,有一个低小的茅屋,一棵高大的柏树长在茅屋的左边,给茅屋前洒下一片阴凉。屋后长着一片浓密的小竹林。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看来茅屋的主人是知道这句话的。围绕茅屋的篱笆旁长着几株南方特有的芭蕉。低矮的屋檐下,一位白胡子的老爷爷,双手握着拐杖,向前探着身子,用吴侬软语和老奶奶说笑,老奶奶一面缝着衣服,一面和老爷爷聊天。老爷爷笑着说:“今年真是风调雨顺,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老奶奶也笑眯眯地说:“秋天,卖些粮食,扯些布给孩子们每人添一套新衣服。”他们有说有笑完全陶醉了,全然不知周围发生了什么事。小溪的东面,他们的大儿子正在黄豆田里锄着杂草,期盼着黄豆快快长大。他头上的草帽也挡不住太阳的热浪,汗水一个劲的向下流。二儿子坐在屋前的地上用竹片编织鸡笼,他正神情专注的为小鸡们编织一个新家。最淘气的小儿子趴在小溪旁的树阴下,一面望着满池盛开的荷花,一面剥剥手中的莲蓬,把莲子放进嘴里。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啊!
让古诗文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收。
三、感受古诗妙用
一次,中午就餐时,有位同学把整盆的饭随手扔入垃圾桶里。我知道后,没有在同学面前点名,而是让大家当一次“小老师”。结果,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背了首《锄禾》,那位同学也惭愧地低下了头,看到这微妙的变化,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诗的“妙用”。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之后,在习作中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学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诗源中汲取营养。
当学生在古诗学习乘风破浪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
诗词的教学总结7
《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指出了语文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优势和突出特点。然而受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受到制约,效果不够理想。现在,随着通信、网络、多媒体以及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网络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出现了新的变革。网络教学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持突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丰富了学习资源,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媲美的优势,大大优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古典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学最高级的形式之一,它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积淀着文化与文学的精华。应该说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它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古典诗词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加大了传统文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分量,传统文学的教学问题也因此而更加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当下,如何让传统的文学样式和现代的先进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深深领悟“此中有真意”似乎更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讨。下面就发挥信息技术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古典诗词的特点是信息技术与中学诗词教学整合的基础。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中国古典诗词最高的美就是境界美。其中包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图画美,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美,而这些恰恰是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最重要的方面。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简约的文学形式。它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而锤炼的语言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虽然体制相对固定,可是风格多变,手法多样,运用典故、用字讲究。一首好诗,往往有着太多的内涵与外延。再加之,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古典诗词就需要更多资料。信息技术是基于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新型学科,它强大的视听功能和无与伦比的资源正好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求的就是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如临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诗情画意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声像集合的特点制作许多优美的画面,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积极努力地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美、听觉美,融入一个美的氛围之中,为学习古诗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用音乐来打动学生,从心理学看,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从美学看,音乐更是融合着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例如在教授《蒹葭》一课时,我先播放《在水一方》,学生都凝神静听,既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状态,也为学生理解这首先民诗歌歌打下基础。
通过图画和视频来再现诗歌的意境。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词动人之处。
第二,结合各种信息领悟诗词的意境美。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难点,对意境的感悟和知识的积累、情感的历程及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恰恰是语言难以弥补的。新大纲指出:“教学古诗词,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来加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领悟。
例如,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前两行描绘出西湖夏季两种不同的景色:艳阳高照的西湖和山雾迷蒙的雨天西湖,后两行借景抒情:晴也好,雨也罢,这不同的景色犹如美女西施一样,浓妆淡抹都是那样的美丽动人。抒发了诗人深爱西湖美景的情感,表达诗人包容万物的豁达胸怀。教学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词,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整体感知全词。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了全文的意境之后,再逐步将欣赏引向更高的层次,使学生懂得如何去鉴赏诗词。接着,便要求学生反复自由朗读,找出重点词句。随后,又鼓励学生边读边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过去的感知、曾经的记忆,发挥想象,说说在头脑中重建所体现的画面。因为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把文学符号转换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我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有关画面,多媒体一出示画面,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触类旁通,他们不住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艳阳高照下,这水波粼粼的西湖的确十分美丽,而山雾笼罩下的水雾迷茫,雨天西湖也是别有一翻风味,这样学生能进一步的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体会诗人那种包容万物的豁达胸怀。在结束全诗之前,再一次地播放音乐配上画面,全班齐读,将情感推向了高潮。
诗词的教学总结8
中华诗词的历史传承,已有三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经过时间的沉淀,可以说它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几乎成为中国人的遗传基因。所以,热爱此道者至今不乏其人。老年大学根据广大爱好者的要求,开设了传统诗词课。目的很明确,以学员学会写诗填词为基本原则。根据此原则制订教学计划,并落实到每个学期;确定教学重点,并落实到每一节课。
学习对象多是社区范围内离退休的老同志,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生活阅历不尽相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上述情况,如何搞好老年大学的诗词教学,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结合学员特点进行教学
参加学习的学员相对来说年龄都比较大,记忆力较差,学诗存在很大困难;由于数十年来诗学教育的缺失,许多学员对传统诗词,尤其是格律诗词,只是一种情结,一种爱好,不仅写不出诗来,而且连欣赏别人的诗也不在行。面对一首诗,只知道差却不知道差在哪里;只知道好却不知道好在何处。所以在每一节诗词课中,教师都结合格律诗的诗学知识、史学知识和理论知识,不厌其烦的讲授,使学员从中享受到学诗、赏诗和写诗的快乐。这样做收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同时提升了学员学习积极性。针对“只要学好平仄就能写诗”的认识,我们明确地告诉学员这是错误的:不合平仄的诗不一定不是诗,合乎平仄的诗不一定是好诗。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学员们反映生活现实的激情有了,可就是写不出诗来。对此,我们一方面鼓励学员大胆实践,精心创作;另一方面告诉学员,要找到切入点。比如见到好水好山,心里非常的激动,可就是不知道从何入手。你能说此时诗人“无情”吗?不是,此时写不出诗的原因,是诗的题材还处于概念化时期、诗人还处在朦胧阶段,没有找准切入“点”。所谓找准切入点,就是选好抒发内心情感的角度,然后尽情的“宣泄”,把概念化的诗歌材料,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结合诗歌特点进行教学
一切纯文学艺术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时都必须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提炼,还原艺术的真实。而中华传统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词,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这是因为格律诗词的`特点是约字、束句、准篇,尤其强调的是平仄协调、音韵谐和、内涵丰厚,绝不允许诗人信马由缰地进行创作。这就是“带着镣铐跳舞”的由来。如何使我们的学员既“带着镣铐”又能“跳”出高水平的“舞”,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呢?于是我们就从什么是约字?什么是束句?什么是准篇?什么是平仄协调?什么是音韵谐和?什么是内涵丰厚等反复地讲解,让学员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地掌握格律诗词的这些特点。
结合诗歌赏析进行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把重点放在诗词赏析上,使学员从中获取诗的精神,把握审美情趣。
第一,坚持赏析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两座并峙的高峰。目的就是让学员通过赏析,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古代诗人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
第二,如何赏析唐宋诗词?主要把握三点:首先通读几遍,目的是大致吃透总体精神;其次逐联、逐句、逐字理解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总体精神的;再次讲透诗人是如何起兴、如何承接、如何翻转和如何关合的。当然,有的诗人根据自己的情绪,不一定按照起承转合的步骤创作,所以又要灵活讲解传授。
中华传统诗词,不仅具备声韵美、音乐美,还具备绘画美和含蓄美……这些,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都无法企及的。教师在赏析中,结合汉字声音抑扬顿挫的特点,着重讲授声韵美;结合诗词能吟能唱的特点,讲授音乐美;结合诗词描摹形象的特点,着重讲授绘画美;结合诗词内涵深厚的特点,着重讲授含蓄美。写诗填词不仅要有丰富的感情,而且还要将感情融入生活的图画中去,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心灵感受表现出来。使描写的对象具有生命的活力,感染读者;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经过反复训练,学员在赏析中获取了唐宋诗词的审美趣味。
只有不断地引导学员对唐宋诗词进行深入的品读欣赏,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感受他们的情怀,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
结合诗歌理论进行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员难免要提出一些问题,有时还涉及到一些诗歌理论知识。例如有的学员提出什么是“物象”,什么是“意象”?为了给学员满意的回答。教师简单的概括为:“所谓‘物象’,就是客观存在的‘物’,但是,‘物’经过诗人想象力的酝酿和加工,注入了诗人的‘情’,从而转化为情感的载体,称之为‘意象’。”然后举例说:“菊”、“竹”、“梅”、“松”等,本来就是普通的“物”,但是,在诗人眼里,这些“物”与“人”的某些品格相类似,于是诗人以诗赞之不辍;又如“孤舟”,诗人却把它当作漂泊无依的代名词;“夕阳”、“晚霞”在诗人笔下则变成了时光流逝的喟叹;“杨柳”、“秋雁”、“明月”等则又和思乡、恋情、离别、怀人等联系起来。
结合诗歌创作方法进行教学
在赏析过程中,不厌其烦地带领学员从所学的诗词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眼”,并说清“诗眼”是一首诗的精神、气韵所在。例如在讲到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时,老师问学员:“诗中什么字下得最生动?哪一句最传神?”大家都说“生”字最生动,“霜叶红于二月花”最传神。教师在肯定了学员回答的同时,指出“停”字下得更好,因为诗题是“山行”,第三句却下一个“停”字,于是,审美意象在强烈的矛盾、反差和对比中产生了。目的是让学员通过点化,学会创作诗词时重视对语言文字的锤炼。又如,每赏析一首诗后,都要对全诗进行概括性的点评,目的是让学员弄懂诗的虚实映衬、情境两谐、开合呼应等创作方法。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作背景进行教学
理解古人诗词的方法,一要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二要大概掌握作品的背景,三要吃透诗义,领悟其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曾经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的意思是了解诗人的生平与写作的背景,与诗人沟通,才能把握作品的内容。由于年龄和过去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大多数学员对中国文学史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也正因为这一“欠缺”,所以对这一块颇感兴趣。因此,每讲一首诗,都会首先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员进一步领会复杂的社会现实导致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从而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懂得了诗歌的形成是诗人情感宣泄的结果。
结合诗歌基础知识进行教学
诗词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员创作出自己的诗词作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员必须熟练掌握格律诗词的格律。因此,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直接告诉学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此鼓励、引导学员积极大胆地进行诗词创作实践;二是把做诗填词的基础知识向学员反复讲解,传授到位。根据学员迫切希望自己能创作出较好的诗词作品的良好心愿,因势利导,把诗词的赏析与格律诗词的平仄格式以及用韵的方法结合起来讲授,让学员熟练地掌握做诗填词的基础知识。经过长期的严格的教学训练和创作实践,绝大部分学员都已经掌握了格律诗词的基本格律和用韵方法。
结合课堂教学互动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把赏析古人诗词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外,还把师生课堂互动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周利用两节课,要求学员把自己的诗词用毛笔誊写清楚,挂在墙上,师生共同对本周创作的诗词,从格律、声韵到语言、字词,再到意境、审美等,面对面的评头论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学员的综合审美素质,提高了学员的整体创作水平,同时还给学员营造了互相学习的良好机会!
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的诗词教学已初见成效。
20xx年开设中华传统诗词课以来,有60余人先后加入了中华诗词和省、市诗词学会和其它诗词组织;有的学员成为颇有名气的诗人;有的学员还担任了诗词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几年来,在国内各级诗词报和诗词期刊上发表了上千首诗词作品。
诗词的教学总结9
我一直关注有关古诗文教学的动态,希望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喜欢上古诗文,促进培养其语文素养。此次学习了古诗文教学的专题,让我受益匪浅。我对此次的学习进行了一个归纳总结,以便更好的提高今后的古诗文教学。
1、注重朗读指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2、加强阅读记诵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功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古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如前所说,针对古诗文我们应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针对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要求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3、坚持词语积累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学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高年级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4、穿越历史时空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同学们在平时的文言诗文学习中,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关键句子,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的鉴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诗、读诗,在古诗文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格,放飞心灵。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文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古诗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诗词的教学总结10
翻开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量的古典诗词映入眼帘。编写者的意图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重铸人格。然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仅仅是初步接触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文、热爱古诗文,需要老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让古诗文诵读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以下六种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尝试:
1、诗中掘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学生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可问学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学生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诗词比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优劣。我们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教给学生,并让他们比较三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乐景写悲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不忍;《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补充畅当的同题诗作,让学生比较其优劣高下。学生也能在讨论中得出:王诗不仅写登楼所见,更写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写景要更胜一筹。
如此比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
3、诗留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好的诗词也有这种味道。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或用对联等概括内容、表达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凡此种种,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这时的课堂,学生往往踊跃参与,情绪高涨,妙语连珠,令听者惊叹。学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登高》和《山居秋瞑》;用对联“写情写景写胸襟,问天问地问人生”来解说《水调歌头》……这时,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他们成了思想的主人,创造性地走进诗歌瑰丽的殿堂。
4、描摩诗境。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老师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声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老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5、活用古诗。在学生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灵性与文采。平常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看到垂柳想到“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游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游览西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虽然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的体验的相结合,提高写作水平能力。
6、品味审美。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学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只是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
诗词的教学总结1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得以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语言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得到有效提升。当前,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当前,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推进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陷入提高成绩的怪圈中,语文教学也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种教学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美感,古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词本身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导致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2)过分重视古诗词的讲解。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进行背诵记忆,缺乏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古诗词中的内涵进行探讨和交流的机会。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感悟能力越来越差,学生自己不能对古诗词进行有效地体会与分析,不知道古诗词中存在的美,会认为古诗词是枯燥的、无趣的,学习就会更加被动,效果也会更加不理想。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会古诗词,首先是要对古诗词感兴趣,这样才能积极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学习效果也才会更好。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学生们面对升学的压力,大多都被动地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古诗词学习是极为枯燥的事情,需要学生具有极大的忍耐力,但是这往往是初中阶段学生无法达到的。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对策
(1)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源。为了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古诗词教学的高效,应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些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意识以及动力。例如,在学习《行路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明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开元盛世,李白虽然满腔抱负、满腹才华,但是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赐金还山。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自己设计出能够符合人物当时心境的对话,同时想象作者当时的神态、举止等。通过学生的表演,李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呐喊以及“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都被学生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住李白当时的情感,在这种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有效地激发,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多媒体辅助古诗词教学。由于古诗词教学比较枯燥、难懂,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古诗词内容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来,实现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漆黑寂静的夜里,一轮明月高高挂在空中。月亮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能够给人以一定的艺术联想,古今很多文人利用月亮传递和寄托自己的情怀。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明月的诗句,然后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学生一定能够凝神静听,将学生带入学习的场景中,进而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明确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3)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古诗词一般都是借用一定景物进行情感的抒发,给人们留有一定的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优美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美与艺术魅力。
诗词的教学总结12
开展古诗文诵读的意义重大,而如何开展古诗文诵读也是一件关于诵读实效性和兴趣性的问题。美妙绝伦的东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操作,去实施,也会日久生厌生烦而为此拒绝的。为此,我配合语文教学尝试以下方法:
1、亲子诵读古诗词活动
在班级里建立了亲子诵读古诗文乐园,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倡导亲子共读,家庭读书乐。让父母和子女携手诵读起穿越时空与古代大师对话,与圣贤交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班队邀请一批家长与孩子组队参赛,孩子背不下的家长接着背,家长背不下的孩子接着背,超出一分钟背诗最多的家庭,因为有了亲子共诵,诵读古诗文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家庭生活在也由此洋溢着温馨和愉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庭文化的品位,熏陶感染了一种书香气息。
2、古诗配画活动
我国古诗的内容极为丰富,作为小学生,不仅要能吟诵古诗,还要能用画笔为之配画,以表现我们对古诗的理解。古诗配画,不仅是古诗形象的解说图,更是古诗意境的再创造。根据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将古诗的意思画出来。为促进小学生对经典诗词的进一步理解,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特意以“古诗配画”的形式开展绘画及手抄报活动,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古诗词的含义。
诗歌配画的绘画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毫无拘束地进行想象绘画,激发培养学生热爱古诗,从中得到美的启蒙、美的陶冶、美的感受。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画龙点睛,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领会古诗,吃透古诗,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培养学生的再造学生的再造想象。
古诗配画的表现方法及步骤:
仔细分析古诗的内容,找出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形象。
用铅笔画出古诗中的形象与背景。
画的形式与古诗内容要统一,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
选择着色,简述颜色的运用
古诗配画活动还有几条应注意的问题,仅供同学们参考:
(1)用自己最熟悉的绘画形式就好,熟悉水墨的同学尝试用水墨画;其他同学可用淡彩(水粉、水彩)表现,切忌色彩过于浓重。
(2)画面主要内容应包括古诗中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3)要在体会古诗的深刻含义的基础上配画,内容应简洁明了,符合诗所表达的含义即可,不需要添加想象的成分。
(4)如果是一些描写景色或赞美事物的古诗,可在画面中添加人物(诗人),要注意人物的历史背景,衣着打扮应符合历史背景,而不能画成现代人。引发学生生学习、欣赏和创作传统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发资源,交流诗作,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中采风体验,开拓视野,为诗歌创作获取素材,并定期将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投稿。
(5)如需在画面题诗,应题在画面较空处,起到补空的作用;题字用正楷字体,作为小学生切不可使用草书。
学生可定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给它配上画,每个年级每月组织一次评比展览活动。
诗词的教学总结13
“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题改革的热点。大力培养师生读书之风,让阅读这条开满鲜花的道路越走越宽。
活动开展以来来,师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以经典诗文深厚的内涵,活泼的形式,独特的魅力,似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师生都大有收获,深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
一、传承历史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我校以读书活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古诗文诵读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
(一)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1、科学安排诵读内容。在开展”读、说、写、画、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随机渗透诗文教学,让年级组老师共同协商选定每周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借助文本让学生积累诗文。比如:课文中学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李白的诗,描写祖国山河的诗等等。
2、精心编辑校本教材。为了便于老师系统地安排诗文诵读内容,学校为每个学生订阅了《经典诗文诵读》。各年级课题组的成员对文本进行甄别,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差异,选择那些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
3、全力保证诵读效果。对于要求孩子们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诵读效果。
4、积极开展多项活动。把诵读中华古诗文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我们先后开展了古诗文“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宝贝”评比活动。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赛诗会、经典诵读展示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竞赛活动和专题辩论赛、名诗欣赏、“走近李白”、“古诗考级”等主题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在千古美文中,学生体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必将受用终身。在刚刚结束的读书节活动中,全校老师都参与了“诗文朗诵”赛,从刚毕业的老师到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从老师到校长,全员参与,共同成长。
(二)为了深化和巩固中华经典诗文的研究成果,形成全校诵读诗文新的热潮,学校还制定了多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开展。其一,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其二,班级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生一诵读本,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题目内容、熟练程度等。
其三,学校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
二:实践研究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在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的进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活动实施者清醒认识到只有明确正确的活动方向,采取合理的措施,才不会使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我们在诗文诵读研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活动目标要明确
第一、轻形式重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第二、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质量第一,数量第二。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背诵数量,更不能把背古诗文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质量。第三、不讲速度讲效果。速度和效果并非相辅相成。搞古诗文诵读,宁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目标明确,就能保证活动的过程不流于形式,能沉下心来研究诵读艺术,研究记忆方法,研究诗文鉴赏,以适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的方法方式把诗文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二)、活动措施要合理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出评估细则,在期末对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效果进行验收评估。形成学生自查,教师检查,学校普查的多层次的'评估体系。
学校经常组织小型多样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心得,探讨成功得失,相互取长补短。在进行语文实践考试中,还专门把诵读的掌握情况列入考核范围,以引起师生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促进学生的诵读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初见成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培养了学生吟咏古诗,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学生在诵读中自动识字,随着诵读活动开展,识字量逐渐增加,同时我们还发现古诗文诵读对提高学生记忆力,专注力也有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活动中,学生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原来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文,通过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古诗文运用恰到好处,妙笔之处不胜枚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优化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活动则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回顾这一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的诗文诵读实验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映日荷花别样红”!
XXX
20xx年XX月XX日
诗词的教学总结14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策略?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系统指导鉴赏
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要对古诗词的`内容有个系统规划,教学目标要总体优化。教学上要继承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进行整合。学生对诗歌阅读与欣赏并不陌生,从小学以来,都背过诗句,进行过语言、情感、思维的积累。这些为我们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继承下来。另外,我们传统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阅读方法,比如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方法,应该特别珍惜,好好使用。其学习目标中的人文内涵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注意情景交融,体味意境之美
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就要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首先,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的普通词句。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情景与感悟的结合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简单来说《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象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象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的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注重激励表扬,培养学生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诵,要启发学生用心领悟出诗文描绘出的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冥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过程中培养情感。
五、重点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多多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古诗词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词的阅读能力、理解力及领悟力。
诗词的教学总结15
进入高中,语文教材难度陡增,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古文篇目大幅增加。对比初中古文篇目的内容不难发现,高中教材增添了很多逻辑性较强的论说文和典故集中、篇幅较大的长诗慢词,而学生乐于接受的趣味性和感性体验都有所削弱,加之古文篇目多、长、难,不少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丧失了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信心。在日常教学中,课堂的照单全收与课后的遗忘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复的摸索与尝试都收效甚微,如何改变学生对古诗词难于接受、理解、融入的现状,也成为困扰我的难题之一。
在近期的诗词教学中,《柳永词两首》和《苏轼词两首》前后相连,在婉约凄切与磅礴豪放之间徘徊良久,我总在思量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词人不同的情感世界。蓦然忆起宋代俞文豹《吹剑续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苏东坡问一位善歌的幕士:“我的词和柳永的词相比如何?”幕士说:“柳郎中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浅唱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你的词得请关西大汉持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这典故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但前提必须是让苏轼与柳永的迥异风格给学生们留下持久的心灵震撼。而日常诗词教学中繁复的讲解、空洞的赏析、平淡的`诵读完全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诠释,不论是名家的朗诵还是学生的示范,都因各自情感处理的差异而很难在学生们心中引起共鸣,因此也更难触动学生们情感的心弦。
课间学生们拥在钢琴边弹唱歌曲的身影,突然给了我灵感,词在古代,不就是歌词吗?苏轼的词在当时就被广为传唱,而自嘲是“奉旨填词”的柳永也是北宋时最知名的“流行歌曲”词作者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便是最好的证明。褪去“北宋大词家”的外衣,我不刻意在作者简介时强调柳永、苏轼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是尝试从“奉旨填词”的失意文人谈起,从“尘满面、鬓如霜”却功业未成的半百士子谈起,当“伟大词人”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们便消除了畏难的压力,以善感的特质,充分感受沉溺于旖旎都市,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醉生梦死的失意灵魂,亲身追随执意明辨是非,“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孤独身影在宦海中起落沉浮。在学生们的情绪酝酿到高潮时,他们便挑剔起录音朗诵里不够到位的表演,纷纷表示这种绵延不尽的感伤、壮志难酬的悲恸唯有借助音乐才能表达出来。借助这个时机,我提示“词又叫曲子词”,为什么不能利用我们的天赋和资源,给经典谱上自己最爱的旋律呢?学生的反应很热烈,当堂就有学生即兴创作并弹唱,旋律灵动惆怅,耳目一新,诗词也当堂成诵。我随即将这当做一项作业布置给所有作曲专业的学生,要求每人至少为本学期所学的一首诗词作曲,另外欢迎其他各专业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乐器和专长参与其中,拟于半个月后收取曲谱、录音小样。基于这样的动员,也给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题材,比如将学生们的创作进行评比、组织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展示,在学生们当中推广传唱等等,这些不仅让学生们重拾学习诗词的信心,而且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切身体会,能更深刻的回味这些难忘的经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典诗词的新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表演热情,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平台,调动他们的参与性与协作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珍藏一生的回忆。
当把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相连通时,学生们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被完全调动起来,让学生们利用自己所长主动学习自己所短,从前的诗词学习、背诵就不再是难题,含英咀华的境界也就不再遥远。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超越时空被反复的诠释,每一次诠释又会被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
【诗词的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诗词与物理教学08-17
诗词教学反思范文03-25
诗词五首 教学建议08-16
谈谈古诗词的教学08-20
古诗词教学反思05-16
古诗词教学小论文08-16
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08-16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08-24
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08-14
古诗词教学计划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