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诗词名句>霜的诗词

霜的诗词

时间:2024-10-15 08:47:54 诗词名句 我要投稿

霜的诗词

霜的诗词1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霜的诗词

  宋朝: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古诗简介

  《阮郎归·天边》是晏几道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词中感喟身世,自抒怀抱,虽写抑郁之情,但并无绝望之意。全词写情波澜起伏,步步深化,由空灵而入厚重,音节从和婉到悠扬,适应感情的变化,这是一首重阳佳节失意伤怀之作。情绪压抑悲凉,好像有许多愁情,但表现得模糊闪烁。临佳节而在异乡作客,受款待又有“人情似故乡”的亲切。可是从其饮酒狂欢,又可见其借酒浇愁的心境。词中以佩紫、菊簪与自己作比较,其主动克制“旧狂”,可见此狂是出自不得已而为之。词意超越一般的幽怨,风格凝重而清丽。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译文

  天边金铜仙人掌上的托盘里,露水已凝结成霜,雁行一去是那么遥远,唯见云阔天长。绿酒杯,红袖女,趁着重阳佳节,大家来乐一场;人情之温暖,倒有几分像在家乡。我佩带着紫茎的兰花,把几朵黄菊插在头上,竭力再做出从前那种狂放的模样。我想要用沉醉来换取悲凉,动人的歌声啊,千万别撩起我心中的哀伤!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注释

  ①金掌:铜仙人掌。汉武帝刘彻曾在建章宫筑神明台(一作柏梁台),上铸铜柱二十丈,有仙人掌托承露盘以伫露水,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

  ②绿杯:美酒。红袖:美女。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鉴赏

  此词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词中感喟身世,自抒怀抱,虽写抑郁之情,但并无绝望之意。全词写情波澜起伏,步步深化,由空灵而入厚重,音节从和婉到悠扬,适应感情的.变化,整首词的意境是悲凉凄冷的。

  起首两句以写秋景起,点出地点是在京城汴梁,时序是在深秋,为下文的“趁重阳”作衬垫。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二十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以承武帝想饮以求长生的“玉露”。承露金掌是帝王宫中的建筑物,词以“天边金掌”指代宋代汴京景物,选材突出,起笔峻峭。但作者词风不求以峻峭胜,故第二句即接以闲淡的笔调。白露为霜,天上的长条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队,云影似乎也随之延长了。这两句意象绵妙,满怀悲凉,为全词奠定了秋气瑟瑟的基调。三、四两句将客居之情与思乡之情交织来写,用笔细腻而蕴涵深厚,一方面赞美故乡人情之美,表达出思乡心切的情怀,另一方面又赞美了重阳友情之美,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

  过片从《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和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化出的“兰佩紫,菊簪黄”两句,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渲染了宴饮的盛况。接下来一句,写词人仕宦连蹇,陆沉下位,情绪低落,不得不委屈处世,难得放任心情,今日偶得自在,于是不妨再理旧狂,甚至“殷勤”而“理”,以不负友人的一片盛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绿杯’二句,意已厚矣。‘殷勤理旧狂’,五字三层意:狂者,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发见于外者也。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试想,本是清狂耽饮的人,如今要唤起旧情酒兴,还得“殷勤”去“理”才行,此中的层层挫折,重重矛盾,必有不堪回首、不易诉说之慨,感情的曲折,自然把意境推向比前更为深厚的高度。结尾两句:“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由上面的归结,再来一个大的转折,又引出很多层次。词人想寻求解脱、忘却,而他自己又明知这并不能换来真正的欢乐,这是真正的悲哀。《蕙风词话》又说:“‘欲将沉醉换悲凉’,是上句注脚;‘清歌莫断肠’仍含不尽之意。”此乃中肯之语。词之结句,竟体空灵,包含着万般无奈而聊作旷达的深沉苦楚,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妙。“兰佩紫”二句,承上片“人情”句的含蓄转为宽松;“殷勤”句随着内容的迅速浓缩,音节也迅速转向悠扬;“欲将”二句,感情越来越深沉、曲折,音节也越来越悠扬、激荡。谭献评周邦彦《兰陵王》词的“斜阳冉冉春无极”句,说“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读晏几道这首词的最后三句,使人也有同样的感觉,因为它的意境、音节配合得极有韵味和感染力,妙处须细细体会。《宋词举》中云:“小山多聪俊语,一览即知其胜。此则非好学深思,不能知其妙处。”此词正说明了这一点。

  纵观全词,尽管作者那种披肝沥胆的真挚一如既往,但在经历了许多风尘磨折之后,悲凉已压倒缠绵;虽然还有镂刻不灭的回忆,可是已经害怕回忆了。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有《小山词》传世。

霜的诗词2

  静默坐在一抹浓重

  的秋色里,去解读

  一枚红叶

  情感放逐远方,在露

  水打湿的记忆里,拾

  起搁浅已久的墨香

  洞开的心事与甜蜜

  忧伤交织,缠绵

  成一颗树,缕缕思念

  写满每一片叶子

  缠绵悱恻的.思绪

  化作一弘清泉,沿着

  爱的山涧缓缓流淌

  当眷恋的脚步寻觅

  在秋的尽头

  温情的月光里,凄婉

  的泪水,湿润着梦境

  一朵相思花,摇曳在

  心海深处

  枫叶红透的夜晚,旷洞

  无垠的天空下,为你采

  摘一瓣喃喃心语

  一份痴情的相思

  一份柔情似水的诗句

  一首傲立于霜清凉雾中

  红色秋梦的枫叶诗

霜的诗词3

  古诗原文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孱颜。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只应游戏在尘寰。

  译文翻译

  秋季里,枫叶全部变成丹红的颜色,树林之后隐约地露出青山的轮廓,这轮廓非常轻柔,似有似无。看过了这秋日的风光,还会认为何处有美景?

  我推辞了农家热情的挽留,走到了占卜的小店里稍作休息。算了,烦心的事都不在提起,还是珍惜年华、游戏人间吧!

  注释解释

  1、千林:大量树林。千,泛指多数。

  2、木叶丹:指在秋季变红的树叶。木叶,树叶。

  3、何事:为什么。

  4、孱(chán)颜:形容山的高峻不齐的样子。

  5、拚(pàn):不顾一切的干。

  6、泥饮(nì yǐn):强留饮酒。此处亦有久饮、痛饮之意。

  7、卜肆(sì):卖卜的铺子。

  8、憩(qì)征鞍:旅途中休息。征鞍:旅行时骑乘的马匹。

  9、游戏在尘寰(huán):游戏人间,有玩世不恭意。尘寰:指人世间。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悲秋的词,上片写途中景色,下片写自家心情。口气略带自嘲自讽,但实际上感情是严肃的,态度是认真的。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与《浣溪沙·路转峰回出画塘》的“一山枫叶背斜阳”相似,都是写秋日远山红叶的美丽景色。只不过“霜落千林”比“一山枫叶”显得更为寒冷萧飒一些。“经秋何事亦孱颜”的“经秋”,说明此时已不是初秋而到了暮秋时候;“孱颜”,通“巉岩”,就是险峻的山岩,而险峻的山岩一般都是陡峭嶙峋,缺乏秀润的。暮秋霜降的时候,山上的树叶都凋落了,那一山红叶的的美丽景色也随之消失,山变得瘦骨嶙峋,一点儿也没有以前那种秀润丰满或隐约朦胧的样子了。句中的“亦”字,说明“孱颜”所形容的不止是山而还包括了其他东西,比如说——旅途中那个孤独憔悴的人 。

  因此,接下来的“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就说到游子了。这两句,虽然只是写游子在旅途中的消遣,但他的用词和口吻很容易令人想到一些历史的“出处”。首先,到田家去喝酒而且是“泥饮”,正如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杜甫是一个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可是当他数落蜀中的时候,也曾结交了一些“田夫野老”的朋友,所谓“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旧唐书·文苑传》)。田夫野老也许没有文化,不会吟诗,但他们质朴坦荡,待人热诚,不似官场的虚伪冷淡。对于做客他乡寄人篱下的游子来说,这种质朴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所以“且向田家拚泥饮”就不仅仅是到老乡家喝酒,同时还令人想到羁旅游子对质朴坦荡友情与安慰之寻求和向往。其次,卜肆是卖卦问卜的地方,常常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之中。在《离骚》中,屈原请灵氛和巫咸为他占卜前途,那两位一个劝他去国远逝,一个劝他慢慢等待,但这都不是屈原所能接受的。屈原已经下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他的问卜,其实不是真的因为拿不定主意才去向卜者请教,而是一种对天道不公的困惑和怨愤。人在悲愤之极的时候便是要呼天,然而,“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司马迁《伯夷列传》语)同样,当古人提到问卜的时候,其实也不一定是真的想要去算卦,有时候就暗含这种对天意的质问和责难。

  这两句说话的口吻,体现出文后的深意。到田家去豪饮一番本来是很快乐的事,却用了“泥饮”,而且还是“拚”泥饮。使用了“拚”表达出要豁出去一醉方休,却又用了“且向”二字作为转折。表达出了一种很曲折很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总是指向的就是“不得已”和“无可奈何”。寻求友谊是快乐的,理想失落是悲哀的。对作者来说,寻求友谊的'快乐并不能抵消理想失落的悲哀。“聊从卜肆憩征鞍”的“聊”,也有“姑且”或“无可无不可”的意思。看到路旁有个卜肆,就无可无不可地下马向那里走过去,不是虔诚地去求卜问卦,也许只是以算卦为借口到那个地方歇歇脚而已。这两句的口气互相呼应,引人联想。

  结尾一句“只应游戏在尘寰”,古来有很多人说过类似的话,如张元干《八声甘州》的“何妨游戏,莫问栖迟”;吕渭老《水调歌头》的“偶逢游戏到人间”;刘克庄《贺新郎》的“且伴我,人间游戏”,那都是表现一种“玩世不恭”的姿态。但王国维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的,并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他生逢民族灾难接连不断的清王朝末世,又由于身负养家糊口的重担而不得不长年累月的奔走四方羁旅他乡,但是他有理想,有热肠,而且异常执着,不肯放弃。当他说“只应游戏在尘寰”时,已绝不是单纯的自我安慰与排解,而是凝聚着内心深处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全部困惑和悲愤。

霜的诗词4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古诗简介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词以形传神,从人物的外貌转而深入其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断,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梳妆时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歌女们痛苦与苦闷的内心世界。上阕写她思念亲人的生活细节,赋予深刻的念远寓意,新颖独到,最见灵性。下阕写忆旧愁情,以叹惜时光飞逝陪衬,倍增其伤感。结尾写两个细节:准备唱歌,却立即收敛住歌喉;想笑,却先皱起了眉头,艺术地将歌女内心的矛盾、凄苦的情怀和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处境都融入这一“敛”一“颦”的面部表情之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全词章法自然顺畅,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女主人公的动作和情态,构思新颖。

  译文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注释

  ⑴梅妆:《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⑵远山:指远山眉。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比喻离恨的深长。

  ⑶流芳:流逝的年华。

  ⑷敛:收敛表情。

  ⑸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赏析/鉴赏

  这首小词,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段。

  上片即行点题。首二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主人公于冬日凌晨临镜梳妆,精心地在额上涂出梅状五色花朵。“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后二句写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习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此处取意于汉伶玄《飞燕外传》:“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又取意于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以上,读者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下片极其成功进行了心理刻画,描写了歌女内心的凄苦和悲凉。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年易逝,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刚想开口唱歌又蹙起双眉)、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八个字,透露了这位靠色艺谋生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苦闷。自己卷起带霜的门帘,然后呵手试妆,可见其孤独困苦。是对卖笑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从良后的现实的概括。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此词写人眉目传神,入木三分。词人笔下的歌女工愁善感,敏慧多情,这些,都没有作正面交待,却从侧面点拨,使读者从她的梳妆、歌唇、颦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

霜的诗词5

  唐代:白居易

  凄清冬夜景,摇落长年情。月带新霜色,砧和远雁声。

  暖怜炉火近,寒觉被衣轻。枕上酬佳句,诗成梦不成。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轶事典故——素口蛮腰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但在白居易70岁时,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霜的诗词6

  古诗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翻译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解释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诗文赏析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霜的诗词7

  《霜月》

  霜月

  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及注释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赏析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所以诗中说,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而霜降时已经是深秋。征雁,南飞的雁。“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秋空明净,月色澄清,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月中仙女。婵娟,美好的姿容。诗人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七言绝句《霜月》也能看出李商隐诗歌的唯美风格。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深秋时节,已经听不到蝉鸣,万里长空时时传来大雁寒冷中凄切的叫声。百尺高楼,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这是现实的景色,澄澈空灵。而现实的环境是美妙离奇想象的摇篮,会唤起诗人脱离尘俗的意念。青女和素娥两位仙女不怕寒冷,在霜月中争比彼此的美好姿容,是诗人的幻想,也寄托了诗人不惧寒冷和高标绝俗的情怀。诗人运用想象与神话典故,创造出清幽而又瑰丽的意境。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霜的诗词8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译文

  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采用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

  霜华:即霜。张祜《旅次上饶溪》诗:“秋竹静霜华。”

  阳关:指《阳关三叠》曲。为古代送别的曲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浑未彻:还没有完。

  咽【yè 】:形容声音滞涩。

  年时辙:去年的辙痕。

  浮生:人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

  耽【dān】:指沉溺、迷恋;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赏析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是王国维于1906年秋奔父丧途中所写的一首词,被整理收录在王国维的词稿《人间词》甲稿之中。此词有王国维所作词的悲切、哀怨的特色。上半阕写实,讲述了分别情深的故事。下半阕有寄意的味道,词里充斥了王国维对人生的无奈,命运的无端感慨。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开篇就写出了羁旅中的离别。在白露为霜的凌晨,行人马上就要出发了。瘦马嘶鸣,人语嘈杂,西风透骨,残月凄凉,这三句是写送别的时间、季节和环境。西风、瘦马无不是古人离别时常用来刻画的事物和场景。“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曲,一般要唱三遍。因为作者匆匆分别,不能久待,因此这一曲阳关还没唱完,于是就上路了,车轮声越来越远,很快就听不到了。通过阳关三叠,到渐行渐远渐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了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换尽天涯芳草色”的“天涯芳草”,显然是指远离家乡的地方。行人去年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是“天涯芳草”的碧绿,而现在离开这里的时候,这里已经是“满地霜华”的雪白了。只有路上深深的车辙,还和去年来的时候一样。“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是写实,但其中已经暗含一些“理”的成分。因为“芳草色”和“深深辙”分别代表了“变”的物象。芳草象征青春,它是无常的。车辙象征着离别,它是永恒的。一个“换尽”,一个“依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无奈。“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从表面上看每个人似乎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作为,但实际上,人的作为受动机和因果制约,因而又是那么的无奈。

  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之悲慨的词,和《甲稿》中的《鹊桥仙·沉沉戍鼓》虽不见得是同时所作,但可以互相参看。词中的无奈有三个层次:一是不可以说。因为说也白说。二是不值得说。因浮尘事事都相对,并无实质的价值。三是难说。世事变幻难料,多有难言之隐。人世间生离死别的原因,自是有可说,有不可说者。所以最后王国维总结这三个层次的痛苦都是千古一致的。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简析

  词的第一句作者上来就点明了时间,秋霜满地,像是下过雪一样,首先在时间上为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瘦马,残月,都是一组凄凉的意象,作者在这里用他们渲染气氛。阳关自古就是人们分别的地方,作者在这里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离别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来说分别的时候,车轮呜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对分别的伤痛。

  下句作者重点以情驭景,他开始感叹时间还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开始回忆起自己以前与人相处的美好时光,想到这里,作者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发现自己什么也说不出,只能感慨的说一句:离别。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创作背景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王国维曾奔父丧南归故里。这期间所写的诗词充满着悲凉的情调。本词写离别时的情景,残月出门,西风瘦马,词人不幸的遭遇加上他忧郁的天性,使他更感到人生的虚幻了。

霜的诗词9

  古诗原文

  月挂霜林寒欲坠。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如今真个是。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

  译文翻译

  经霜的树林里充满寒意,月儿挂在树梢似乎飘飘欲坠。分别的人早起身来到正门之外,多么无可奈何,这伤心的别离。我真想留住你,但只是留你无计;你不得不离开,又担心归来无计。

  你骑马而去,离愁聚积在心底;我伫立凝望,襟袖沾满了眼泪。这一别双双憔悴情难言呵,不知那江路旁的梅花,是否已经吐蕊?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一定折梅频寄,当你到江南的时候,也请你折梅频寄。

  注释解释

  酷相思:词牌名。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叠韵。

  欲坠:指天上月轮西垂,黎明将至。

  奈离别:意思是说无法对付离别,不得不就此分手。奈:奈何,无奈。

  真个是:即真是,真的是。

  无计:没有办法。

  供憔悴:指双方因离别都呈现出一副憔悴的面容。供:供奉,词中引申为“呈现”。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 :化用陆凯寄范哗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及《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一类诗句,描写女子的临别叮咛,意思是提醒对方别将自己遗忘,希望他看到梅开而想到自己,春天到来时要折梅相寄,人到目的地后也受折梅相寄。频寄:频繁地折梅相寄。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是程垓词的代表作之一。在宋金元词苑中,该词牌仅此一篇,程垓的词虽传诵正文,又曾选入《花草粹编》,但因其是一种“僻调”,形式奥妙,写作难度大,不易效仿,所以后人继承这种词风的很少。

  上片写离情之苦,侧重抒写离别时欲留不得、欲去不舍的矛盾痛苦的心情。起调“月挂霜林寒欲坠”,是这首词仅有的一句景语,创造了一种将明未明、寒气袭人的环境气氛。这本来应是梦乡甜蜜的时刻。可是,这里却正是门外催人启程的时候。“奈离别如今真个是”乃“奈如今真个是离别”的倒装语,意思是对这种即将离别的现实真是无可奈何。这种倒装,既符合词律的要求,又显得新颖脱俗,突出强调了对离别的无可奈何。这种无何奈何、无计可施的心情,通过下边两句更得以深刻表现:“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两句感情炽热,缠绵悱恻,均直笔抒写,略无掩饰。想不去却找不到留下来的借口;还未去先想着重来,又想不出重来的办法。铁定地要分别了,又很难再见,当此时怎不黯然神伤,两句写尽天下离人情怀。

  下片写别后相思之深。这层感情,词人用“离魂”、“憔悴”作过一般表达之后,接着用折梅频寄加以深化。“问江路”三句,化用南朝民歌“折梅寄江北”和陆凯寄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诗意,而表情达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歇拍二句,以“春到”、“人到”复沓盘桓,又叠用“须频寄”,超神入化,写尽双方感情之深,两地相思之苦。

  这首词中,写景色的语言不多,较多地叙述离别的感情,语言朴实,不事夸张,却能于娓娓叙述之中,表达出缠绵悱恻的感情,自具一种感人的力量。这样的艺术效果,与词人所使用的词调的特殊形式、特殊笔法密切相关。其一,此词上下片同格,在总体上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格调;上片的.结拍与下片的歇拍皆用叠韵,且句法结构相同,于是在上下片中又各自形成了回环复沓的格调。这样,回环之中有回环,复沓之中又复沓,反复歌咏,自有一种回环往复音韵天成的韵致。其二,词中多逗。全词十句六逗,而且全是三字逗,音节短促,极造成哽哽咽咽如泣如诉的情调。其三,词中还多用“也”字以舒缓语气。全词十句之中,有五句用语气词“也”,再配上多逗的特点,从而形成曼声低语长吁短叹的语气。词中的虚字向称难用,既不可不用,又不可多用,同一首词中,虚字用至二、三处,已是不好,故为词家所忌。而这首词中,仅“也”字就多达五处,其他如“正”、“奈”、“个”等,也属词中虚字,但读起来却并不觉其多,反觉姿态生动,抑郁婉转,韵圆气足。其关键在于,凡虚处皆有感情实之,故虚中有实,不觉其虚。凡此种种形式,皆是由“酷相思”这种特定内容所决定的,内容和形式在程垓的这首词中做到了相当完美的统一。所以全词句句本色,而其感情力量却不是专事矫柔造作者所能望其项背的。

霜的诗词10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实宵。

  2、戎行亲莅制机宜,沐浴风霜总不辞。随侍晨昏依帐殿,焦劳情事尔应知。

  3、君不见长松卧壑因风霜,时来屹立扶是堂。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6、寒霜偏打无根草,事故专找大意人。

  7、花儿最理解的阳光和雨露的爱,寒流和风霜的`恨。

  8、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9、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于谦

  10、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1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冬景)

  12、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

  13、渺渺风吹月上,濛濛雾挟霜回。百年心事老相催。人在夕阳落外。有梦常嫌去远,无书可恨来迟。一杯浊酒两篇诗。小槛黄花共醉。吕本中

  14、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苏轼

  15、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走过沧海桑田,历经风霜雨雪,最终沉淀成为民族精髓。

  1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

  17、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18、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除夜》

  19、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屈原名言

  20、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21、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22、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晋陆机

霜的诗词11

  0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02.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李商隐《秋词》)

  0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04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杜樊川《长安秋望》)

  05.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06.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柳宗元《早梅》)

  07.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08.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0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

  10.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13.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刘皂《旅次朔方》)

  14.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5.风酿楚天秋,霜浸吴江月。(杨朝英《清江引》)

  16.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黄公度《青玉案》)

  17.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周邦彦《少年游》)

  18.渚莲霜晓坠残红,依约旧秋同。(晏几道《诉衷情》)

  19.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0.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

  21.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李清照《永遇乐》)

  22.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27.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李白《侠客行》)

  28.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29.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30.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冯延巳《归自谣》)

霜的诗词12

  霜月

  朝代:唐代 作者: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鉴赏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霜的诗词13

  霜螯用欧阳子咏车螯诗韵

  清代许传霈

  西风乍起香稻熟,临流蟹簖好生涯。霜凝连朝双螯足,佐酒立办付咄嗟。

  草泥郭索占鸿爪,筐筥剖擘比寒瓜。厥物表里澄黑白,经秋豪甲饱精华。

  凛凛寒威真味入,霏霏玉屑琼浆加。姜桂有时除辣性,和调饪谱理无差。

  妒杀枫江老渔户,烹鲜炉火饫家家。匕箸搔爬夺专席,肌肤细腻胜瓠巴。

  我闻江淮产佳种,欧阳螯食别名车。依然清脆适口腹,未必肃杀厉齿牙。

  天生公子秉秋气,拳丁披甲食鱼虾。如仗大钺戮鳞介,俨拥神剑捐莫邪。

  乌啼月落队行出,潮迎江头风景誇。不困篱菊影形瘦,绝胜岭梅冻欲花。

  纵有八跪清斫雪,谁作波势起吧呀。盾甲自卫终须解,荻芦夜战静不哗。

  右手持来发豪兴,当年吏部举止遐。会友高歌醉夜半,冷图茅屋聚团沙。

霜的诗词14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2、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七言·出自宋·与恭《思母》

  3、高柳垂烟橘带霜,朝游石渚暮横塘。——七言·出自唐·韩翃《送万巨》

  4、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五言·出自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5、若无一堵物,不啻冷如霜。——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7、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七言·出自唐·李九龄《寒梅词》

  8、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五言·出自明·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10、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1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1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4、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五言·出自唐·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15、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白居易《长恨歌》)

  16、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五言·出自唐·贾岛《送天台僧》

  17、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19、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七言·出自唐·罗隐《长安秋夜》

  20、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

  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2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24、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五言·出自唐·李白《越女词五首》

  25、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五言·出自唐·杜牧《张好好诗》

  26、艰难苦恨繁霜鬓唐

  27、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七言·出自唐·杜牧《山行》

  28、唐代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9、如何不归去,霜鬓共风埃。——五言·出自唐·吴融《长安逢故人》

  30、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3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2、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鸡声茅店月,枳花明驿墙。

  33、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五言·出自唐·李世民《正日临朝》

  34、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五言·出自唐·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3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36、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五言·出自唐·韦建《泊舟盱眙》

  37、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38、霜凋萎疏叶,波冲枯朽根。——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39、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40、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41、去日始束发,今来发成霜。——五言·出自唐·鲍溶《苦哉远征人》

  42、槐叶苍苍柳叶黄,秋高八月天欲霜。——七言·出自唐·岑参《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43、风惊拥砌叶,月冷满庭霜。——五言·出自唐·柳中庸《丁评事宅秋夜宴集》

  44、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五言·出自唐·崔善为《九月九日》

  45、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五言·出自唐·鲍君徽《关山月》

  46、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48、霜雪不知年,真吾岁寒友。——五言·出自明·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49、《秋兴八首》“玉露凋霜枫树林”

  50、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五言·出自唐·李白《拟古十二首》

  5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5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53、运速天地闭,胡风结飞霜。——五言·出自唐·李白《拟古十二首》

  54、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五言·出自唐·刘长卿《代边将有怀》

  5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6、因酬郢中律,霜鬓数茎新。——五言·出自唐·杜荀鹤《和高秘书早春对雪登楼见寄之什》

  57、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七言·出自清·查慎行《寒夜次潘岷原韵》

  58、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59、杜牧“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60、霜满中庭月满楼,金樽玉柱对清秋。——七言·出自唐·令狐楚《少年行四首》

  61、剑勄锼鬓梳霜,回首胡天与恨长。——七言·出自唐·贯休《灞陵战叟

  6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63、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6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66、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七言·出自宋·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67、霜凋绿野愁无际,烧接黄云惨不开。——七言·出自唐·吴融《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

  68、只应城影外,万里共如霜。——五言·出自唐·李端《横吹曲辞·关山月》

  69、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七言·出自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7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71、霜雪回光避锦袖,龙蛇动箧蟠银钩。——七言·出自唐·杜甫《寄裴施州》

  72、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夭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73、霜露已凄凄,星汉复昭回。——五言·出自唐·韦应物《秋夜二首》

  74、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五言·出自唐·孟郊《上达奚舍人》

  75、霜露入茅檐,月华明瓮牖。——五言·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76、凝霜被野草魏晋阮籍《咏怀》

  77、吴娃捧酒横秋波,霜天月照空城垒。——七言·出自唐·张碧《鸿沟》

  78、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9、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80、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五言·出自唐·宋之问《灵隐寺》

  8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82、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3、酒思临风乱,霜棱扫地平。——五言·出自唐·元稹《黄明府诗》

  84、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五言·出自唐·李世民《赋得残菊》

  8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86、龙藏琅函遍九垓,霜钟金鼓振琼台。——七言·出自唐·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87、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白居易《长恨歌》)

  88、霜毛忽控三神下,玉羽俄看二客旋。——七言·出自唐·武三思《仙鹤篇》

  89、月没栖禽动,霜晴冻叶飞。——五言·出自唐·怀浦《初冬旅舍早怀》

  9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五言·出自唐·李白《静夜思》

  91、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92、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清曹雪芹《葬花吟》

  93、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五言·出自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

  94、每持纤白助君时,霜自无憀雪自疑。——七言·出自唐·罗隐《粉》

霜的'诗词15

  冬华一夜霜

  宋代陈普

  天地生万物,节度各有常。

  毫发不可乱,奉时以行藏。

  不惟寡悔吝,尤可免折伤。

  倘不如所受,一一皆自伐。

  今年初冬月,造物如不详。

  阴阳忽倒植,连朝状春光。

  无知桃李辈,定序忽迷忘。

  点缀老枝上,纷纷发出狂。

  一桂为倡首,弹冠起群芳。

  杏思作霞燥,梨亦拟雪香。

  西蜀亦不远,得无欺海棠。

  洛阳近咫尺,能不动花王。

  冻蜂与寒蝶,入秋皆死僵。

  向令当此日,鼓舞又一场。

  安知理自在,此事无久长。

  一夕天地正,严风动昏黄。

  吹起四泽水,结为万瓦霜。

  凌晨为着目,憔悴不可当。

  萎形与死状,贻笑於大方。

  古来此事多,青史长相望。

  惟有知道者,进退不狂扬。

  有莘必三聘,幡然始就汤。

  草庐亦三顾,然后起南阳。

  万牛挽不至,料饵岂足尝。

  贾生一召至,未期在帝旁。

  不知怒绛灌,一落千丈强。

  孝文且如此,何况景武皇。

  申辕见汉武,席不暖客床。

  昭昭万古监,赵绾与王臧。

  当时蒲轮至,老推皆腾骧。

  焉知青云路,转眼成灾殃。

  大抵天下事,进退贵审量。

  欲速则不达,骤进祗取亡。

  善人忽急合,善事有当防。

  轻浮非君子,躁急最不祥。

  骑虎作麒麟,驾鹗凤凰。

  九疑峰对面,盘谷且徜徉。

霜的诗词16

  翻过一座山

  飞翔一朵云

  让思念捧读远方

  当你的名字滑落

  指尖,敲响我心

  底的歌唱,如一

  弘山泉音律

  没有人能够听懂

  此刻,我这急促的

  心跳,如滚滚的春雷

  雨后,一枚诗花开

  在心海深处

  溢满芬芳那个日夜

  魂牵梦绕最美的风景

  一阙阙婉约的字符

  纷乱的.秋风中,浪漫

  燃起火红的思绪

  在每时每刻想念你

  的日子,我的孤独

  与相思为伴,静默成

  一片生命的红叶

  与相思一起染红秋的枝头

霜的诗词17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翻译】

  外出在并州已经十年啦,想回家的心每天每夜都想着故乡咸阳。我无故再一次渡过桑干河,回过头来望望并州,那里真像我的故乡啊。

  【赏析】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干》,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干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桑干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是并州北部桑干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干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干,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干,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

  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干,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干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读到这首诗,请想一想吧,难道自己不曾有过这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吗?

霜的诗词18

  古诗原文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告语: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

  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代不可考,应为南宋初年。词人客居异乡,在秋夜听见孤雁的悲鸣,怀念起不在身边的亲人,因而写下了这首词。

  诗文赏析

  这首托雁言情之作,表现客居异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思念。内容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但表现手法却新颖,细腻,很能感人。

  上片先借秋夜景物渲染孤芳寂寞的感受。一句“霜风渐紧寒侵被”尽抒寒意,孤苦之情。而一声声孤雁的哀鸣又烘托游子的孤独凄芳的情怀。“一声声送一声悲”,用一声声孤雁的悲鸣传达出一个悲痛的倾诉,一声声鸣叫牵动着主人公沉重凄苦的.心情。

  “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形象地表现出他的急切的心情。“告雁略住,听我些儿事。”语气之柔软和缓,神态之恳切诚挚,触目可见。托雁传情,本绝无可能,而如此设词,异想天开,却将游子深婉细腻的心理活动,表现得入木三分。

  下片全是游子对雁所说的话。其实质而言之,仅有一句话,即是说:你飞过我亲人的居所,请千万不要高声鸣叫,以免惊动也是无眠的她。此处全用口语,虽无一字直叙人物,却真切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思念,十分生动传神。这里,“他”——游子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地向大雁详细描述亲人居住的具体住所,“城里”“桥外”“河西”“小楼”“门外”等分别用“塔儿南畔”,“第三个”“濒河西岸”“梧桐雕砌”等词清清楚楚、详详细细地描述出来。看似絮叨,实是殷勤。不仅表现出对大雁的真切希望,又生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这首词题材极其普通,但特点鲜明。语言文字明白浅显,质朴无华,却生动形象,韵味隽永。可称“凡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者”。(陆时维《诗境总论》)。这首词口语化也极其鲜明,特别是那一长句“塔儿”直至“雕砌”。该词是一首健康优美,生动活泼,美轮美奂的民间小调。

【霜的诗词】相关文章:

写霜的作文01-17

霜话题作文01-17

描写霜的作文01-17

关于霜的作文01-17

有关霜的作文02-27

关于霜作文02-29

霜优秀作文01-29

霜优秀作文(集合)03-15

雨雪露霜的谚语11-26

[精品]描写霜的作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