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培育学生学习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价知识、化学基础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就本节课来说,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的巩固提升,又是对制取气体知识的构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可以形成初中化学制取气体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药品选择探究等五个方面,这些知识在今后学习相关知识时能够起到全面的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重点突破: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
(2)学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及时反馈矫正。
教学难点:确定实验室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难点突破: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与收集较为熟悉,知道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物理性质有关,能生成CO2的'反应,想到木炭的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碳酸分解,但是没有关于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的知识。一个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是:素质参差不齐,中等水平学生较多,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近十来个。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学一些基础知识,有关提高部分,可将课后巩固练习题作为提高题。还要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如提问辅导,巡回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建立制取气体的知识体系能独立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操作。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利用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完成两个探究实验。通过设计的装置的环节提高对装置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
2、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教学着重实现了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主动学习是获得知识技能最佳的途径。另外,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个探究环节,自然的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很好的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能力。另外的突破是,多手段实现即时反馈目的。
教学分为三个环节,新课引入、讲授新课、反思提升、布置作业。
一)引入新课。情景引入,在处理大理石制品时出现了意外现象,意外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学生通过猜想和验证、得结论,完成第一个探究过程。然后再思考,这个实验有什么利用价值?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然后板书本节的教学目标,介绍重难点,等待学生完成每一部分板书。
二)讲授新课。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这个环节上面,我采取让学生先发散后收敛的思维训练方式。让他们从已有知识中选择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再通过热烈讨论,从中选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个方法。接下来从几个相似的药品中通过分组实验选择最适合的一个。然后学生完成板书,实现即时反馈与矫正。反应原理这个环节,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复分解反应,教学时直接讲授,不做过多展开,使教学突出重点。但是尝试了教授反应规律交换思想,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方程。制取气体这个环节,由于已经有氧气制备的知识储备,这部分知识以及比较有基础,简单的复习氧气制备气体装置后,不对二氧化碳再做知识回顾,让学生自己提炼知识点,展开选择和设计,然后通过视频投影展示学生设计,便于发现问题再次实现反馈及时目的。接下来,教学进入演示阶段,请学生代表完成制取和检验气体的操作,检验他们的制取气体的技能。再通过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问题的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同时也实现了多层面学生的参与性。
三)课堂反思
教师提出问题:上述实验装置反应大现在还没有停止,你对此有什么认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方案、解决问题,这样实现了知识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对实验进行反思的学习习惯。
四)作业布置
配套讲义。
五、教具准备:
仪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导气管(弯、直)、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小黑板。
药品: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六、教学流程
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讨论,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反应药品→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装置,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出示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仪器,让学生设计、动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随堂小结,进行练习。→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
(二)装置的确定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发生装置:固体+液体——气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满
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说课稿2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
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鉴于理解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5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6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在现今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改进);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探究过程: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知识,通过对几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突破重点。在每个探究后都精心设计问题或列举事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金属表面有气泡冒出。
结论:(1)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可知同种金属活动性:
Mg > Zn > Fe > 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3、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Al+3CuSO4 ==== 3Cu+Al2(SO4)3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结论:(1)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Al > Cu > Ag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置换反应
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A+BC=AC+B
7:教学理念: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初中化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认为要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
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⒈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可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⒉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⑴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⑵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⑶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⒊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⑴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⑵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⑶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表一、物质和氧气反应(课本35页)
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
⑷最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⑸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⒋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⑴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⑵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⑷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上的构建。
⒋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⑴必做题:课后练习4、5题。
⑵探究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究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一(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⑴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⑵密度略大于空气。
⑶不易溶于水
⑷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⑴助燃性
⑵氧化性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点燃硫+氧气???二氧化硫
点燃碳+氧气???二氧化硫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点燃铁+氧气???二氧化硫
三、氧气的用途
制取氧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老君台中学的罗卫东,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粤教版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研究》。
课前准备
1、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本节课我将主要采取自学引导法和学案导学法,尽管学生平常做实验的机会不多,但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我相信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既是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复习巩固,又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考虑如何选择药品、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常见气体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②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探索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②让学生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科学合作的品质。
②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5、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大屏幕所示,增加了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化学仪器和药品,希望通过四个小组间的对比实验,使学生对本节课药品的选择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自学探讨阶段
首先,由非常可乐饮料振荡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引入新课——然后展示教学目标,接下来我提出本节课总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导学的《第一部分基础自学题》。大约8分钟后,我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总结,通过与氧气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择对比,基本确定了本节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发生装置。
2、实验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时间大约10分钟。
首先,教师利用简易装置做演示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进行检验和验满,让学生基本掌握实验步骤。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第一组用浓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二组用稀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三组用稀硫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四组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进行反应;要求每组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其中小组长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
教师在实验中要巡视并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制取二氧化碳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一般需要六个步骤,而原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是随意选择的。这也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此达到了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一次突破。
3、释疑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实验探讨阶段的进一步深化过程,分四个探究活动进行,大约需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进行大约10分钟后,然后教师组织四个小组逐个汇报实验现象,紧接着让学生按照学案导学的(第二部分疑难探讨题)部分进行独立思考后再讨论(投影):
(1)能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
(2)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行不行?
(3)能否用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认真填写实验报告,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该用稀盐酸和石灰石。
在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学生看投影进行分组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要求四个小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针管、滴瓶、滴管和饮料瓶等制一个简单的发生装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过程,每组由一位同学讲解并展示制作成果。接下来,组织学生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最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确定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一步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尝试用低成本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深化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二次突破。
4、综合探讨阶段
本阶段也是总结阶段,大约需10分钟。
首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接下来组织学生解决学案导学的《第三部分综合探讨题》,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2)实验室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依据是什么?这也是对自学阶段我提出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教学难点的分步解答,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至此,本节课首尾呼应,教学重点和难点已全部解决,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板书设计
大约5分钟
拓展应用
你吃过醋蛋(皮蛋或软蛋)吗,你会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吗?请同学们利用本节知识做一做并写出检验鸡蛋壳主要成分的探究报告。
教学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实验器材的改进
三、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
初中化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 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 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 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好学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
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
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
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好学教育: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
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
<突破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
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
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
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巩固应用>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
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 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
好学教育: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初中化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单质气体。通过实验感知来获取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两类化学反应,这些内容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需品?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进而设问氧气还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空气一节中有关氧气的部分知识,以及对课本的阅读能够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从已有知识向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我会做一个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紧接着我会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进行讲解,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板书出木炭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硫与氧气的反应
我将演示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纯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讲授硫与氧气生成的刺激性气体是二氧化硫。让学生在黑板上仿照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一个问题“非金属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金属是否也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看铁丝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对比燃烧实验的视频。从视频中能够看出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红但是没有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体。
对于生成的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我会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书写出文字表达式并且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解释铁丝呈螺旋状的原因,以及瓶底放少量水的原因。
设计以上教学过程是为了通过实验以及视频的播放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4)氧气的助燃性
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推断氧气还有什么性质。学生根据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让学生观察对比黑板上的文字表达式,学生能够得出共同点均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并且都有氧气参与反应,在这里我会给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来解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一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说一说氧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7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实验室制备氧气。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学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课程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及验证氧气的性质。
(3)、知道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4)、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5)、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2.难点:制取氧气的仪器连接和组装,氧气和验满和氧气性质的实验。
二 学情分析
<一> 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会更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 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工作图片,然后提问:在这类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层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水的电解,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二>实验探究,探究新知
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步骤。
实验探究1:学生根据我给的资料卡,讨论出最佳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就能分解出氧气。但是速度很慢
实验探究2:学生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加快,学生再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品,探究实验,相互讨论总结出最适合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在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
化锰,并且根据对二氧化锰的后期处理,发现催化剂的存在,并且定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联系生活,扩展新知(5分钟)
让学生根据催化剂的性质,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催化剂,我会适当引导,把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 <四> 科学探究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 二氧化锰制取氧气(15分钟)
实验步骤(多媒体课件演示),根据演示的实验,学生能准确选择实验仪器。(对于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我会正确引导,让学生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初中化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镁和铝这一节在整个章节中最为基础,也是考试中的重点。金属镁和铝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所以学好这一节,对中学化学的学习,酸,碱知识点的巩固,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考试大纲,教材大纲,我设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镁,铝的物理性质及原子结构比较
(2)掌握金属镁,铝的化学性质,掌握化学性质与它们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
(3)掌握铝的几类重要化合物及其制备,用途
(4)复盐。明矾的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5)与铝及其化合物两性有关的计算和图像分析
(6)合金及其特点(定义、熔点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比较思维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3,思维目标
使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辨证统一的思想
4、根据学生的认知思维心理学,在这个年龄,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还须借助实验现象来学习新的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镁,铝的化学性质——镁和铝的最外层电子数目较少,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同时由于镁的原子半径略大于铝的原子半径,所以镁的还原性略强于铝。
(2)铝的`特性——铝单质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钝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和强碱进行反应。
(3)三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既可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性质
2.难点
铝的特性及氢氧化铝的两性。
3.疑点
(1)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其本质是铝先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可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从而促使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所以反应的氧化剂为水而不是氢氧化钠
(2)对氧化铝、氢氧化铝两性的理解
四,说程序,说教法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程序:
1.联系实验问题,引入新课
先将铝和氢氧化钠反应,在将铝和盐酸反应,让同学们观察实验,再联系初中所学的,金属只能和酸反应,但未提到金属和碱进行反应,从而引出两性金属铝。有了这一引入,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课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阅读自学,老师演示实验来探究引导学生学习镁,铝的化学性质。
(1)首先找出镁和铝两块金属,让同学们试着观察它们,然后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引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2)新旧知识联系,总结出镁铝和氧气,其他非金属氧化物等的反应
(3)在介绍铝与碱的反应时,可先做实验,再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得出其反应实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4)对于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可以在做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出反应过程并书写化学方程式,同时引导学生从理论上予以解释。
3.巩固练习
4.师生共建网络
5.学生自评
初中化学说课稿9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初中化学说课稿10
根踞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3)了解保护水资源,开发水资源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2)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2)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学生又认识了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这两个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化学,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我所教授的学生为合肥市市区的学生,由于合肥市近年来并未出现严重缺水现象,学生大多没有时间到郊外观察和实际考察水污染情况,对于淡水危机和水污染问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具备,所以如何让学生感受淡水危机和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何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就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流程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本课中我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让学生了解到表面上我们过着用水无忧的生活,实际上水危机现象早已存在。此处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视频新闻,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二、增删调并,上好新课
在本课中我将学科中的书本知识尽可能的“增删调并”。比如,我增加了海水淡化问题、节约用水的标志、水体富营养化等内容。我将节水、护水、开发水资源等内容进行了调并。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更符合学科书本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些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也是我的匠心所在。
对于水污染,在本课中,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还展示了多张水污染危害的图片。通过这些,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大的触动,巨大的震撼,面对黄河在流泪、淮河在哭泣、长江在受罪等情景,学生从内心发出呐喊:“不能再污染水了。”如果此处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仅仅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是没有办法让学生有着直观感受的。多媒体技术解决了本课题的难点,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结束新课
通过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与先前水污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山美、水美,人才能更美。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读书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清晰度的讲授,热烈地讨论、认真地阅读、适当地练习,多种教学方法的恰当组合,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反思:
1、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向学生提供了感性经验。
3、由于多媒体资源的缺乏,不能完全满足个性化学生的需求。
初中化学说课稿11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即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的传授,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海水“晒盐”,了解食盐的工业生产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掌握饱和溶液和结晶两个重要概念,学习结晶和控制条件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微粒观和化学价值观的理解。
二、教材内容分析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我们鲁教版化学教材的编写特色。食盐是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物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食盐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社会价值不言而喻,另外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并不陌生,因此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海水“晒盐”切入,了解海水“晒盐”的具体过程并引领学生学习饱和溶液与结晶问题,实现从生活中走进化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完有关饱和溶液和结晶的知识后,再回扣海水“晒盐”的过程,解决海水晒盐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进一步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从化学走向社会。
三、学生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的过程,并且知道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食盐;同时学生对海水“晒盐”这一提取食盐的途径也不陌生,知道使用蒸发的方法得到食盐,但是对于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完整的过程以及“晒盐”的历史并不清楚,另外学生对于海水“晒盐”过程中涉及到的饱和溶液和结晶等重要概念也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再以未知的问题进入饱和溶液和结晶的学习中。
四、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在充分分析教材以及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海水“晒盐”》的教学设计思路:基于学生对食盐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的感知,以海水“晒盐”为线索,重点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和微观机理两个方面理解两个重要的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和结晶,并通过课堂模拟海水晒盐,帮助学生掌握海水晒盐的基本过程,最后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比较古今工业制盐的方法,使之感受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和进步,丰富学生对微粒观和化学价值观的理解。
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引导——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层次性、目标性、导向性强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中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
2.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结晶的途径之一。
3.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掌握蒸发结晶法。
2.在学习饱和溶液和结晶的过程中,了解改变和控制条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认识饱和溶液与结晶的过程中加深对微粒观的认识。
2.在古今制盐的对比中,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培养化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白毛女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线索物质——食盐;并介绍食盐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配置一定量的模拟“海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食盐的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导入新课。学生大都知道我们生活中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引导学生根据海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配置模拟“海水”,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并以之为线索,贯穿本节课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初中化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初中化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好学教育: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
好学教育:
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 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好学教育: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 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
好学教育:
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 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
好学教育:
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初中化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常见的酸碱盐
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叙述酸、碱、盐的概念,认识实验台上提供的物质的类别,为下一个活动打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揭示课题: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从所写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提问,下面这个探险队员硫酸怎样走出小山?请你帮帮忙给他指指路。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帮助氢氧化钙、硫酸铜顺利通过小山,作为课后探究,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下基础。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物质的用途。化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说课稿12-11
初中化学说课稿12-21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03-20
初中化学说课稿[实用]07-23
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01-17
【经典】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05-23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精选5篇)02-24
初中化学说课教案_初中化学元素教案04-13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01-25